福建省文物事业成就
近年来,福建文物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在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主动作为,积极工作,稳步推动我省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进步。
文保工作不断夯实
组织申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其中扩展1处),核定公布第九、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7处、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5处。组织实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并完成我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全省文物系统外160余家国有单位近8万多件(套)收藏文物的认定;开展革命文物、朱子文物、涉台文物等专题调查,新发现重要水下文化遗产5处,确认沉船和遗物点近50处;开展全省“非世遗类”文物土楼调查,共登记1105座“非世遗类”文物土楼。
世遗保护亮点迭出
精心筹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2021年7月31日,大会在福州圆满落幕。全力推进“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申遗工作,并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积极开展海上丝绸之路、三坊七巷、万里茶道等项目申遗前期工作;编制《福州市三坊七巷文化遗产申报策略研究》,启动编制万里茶道福建段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开展长汀汀州城墙纳入“中国明清城墙”项目和东山关帝庙纳入“关圣文化史迹”项目联合申遗工作。
考古与大遗址保护成效喜人
积极配合基本建设工程,做好考古勘探工作,共进行考古勘探304项、考古发掘80项;“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研究”项目列入国家“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平潭)基地暨福建水下考古(平潭)基地揭牌;实施考古和大遗址保护工程,昙石山遗址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入选全国5项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启动实施8个国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15个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10个传统村落文物展示利用项目。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出彩出新
印发《福建省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全面确定新时期革命文物工作任务书和路线图。开展普查认定,积极参加全国重点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和评审。实施保护工程,集中力量推进原中央苏区片区、长征片区等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工程;打造“古田会议丰碑、调查研究模范、万里长征起点、红色交通生命线、风展红旗如画”红色文化品牌。
文物活化利用有效推进
出台相关意见,推进博物馆建设质量提升。全省国有博物馆全部实行免费开放,连续5年成功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福建主会场系列活动;近十年累计举办各种博物馆展览活动12000多场,参观人数达2.5亿人次。开展“遇见·文物”短视频征集大赛、全省博物馆纪念馆讲解员大赛,编印《八闽物语》《福建省博物馆概览》等图书,在数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设立“福建文物展区”,均取得良好成效。
严守文物安全底线
出台专项措施,基本完成木构建筑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消防设施建设,建成“福建省文物保护平台安全在线监管一期系统”。强化风险防控,组织全省开展博物馆和文物建筑消防安全大排查,对消防安全隐患严重单位实行重点督办。组织开展全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违法违规建设自查自纠工作,“两线”内违法违规建设问题得到有效整改。
文物机制建设实现突破
联合纪检监察、司法、消防等部门,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文物火灾安全隐患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健全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新机制,开展福建省两批次“最美文物守护人”评选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文物的氛围。充分发挥文物专项资金的放大效应,构建政府、商业保险、第三方专业科技公司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渠道、可持续文物保护工作模式,探索“文物保险+服务”文物保护新模式。
成功举办“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
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设在福建博物院,福州市为主会场活动举办城市。活动前,省文旅厅、省文物局成立工作专班,组织福州市、福建博物院等承办单位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活动期间,开幕式、专题展览、主题论坛、博物馆之夜、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终评等系列活动均取得圆满成功,赢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向世人展示了一场具有“国际视野、中国精神、福建特色、福州味道”的博物馆盛会。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