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要闻

福建林改20年:森林覆盖率连续43年居首 林业产业总产值增11倍

2022-04-27 18:14
| | | |

  2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再出发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介绍了20年来福建林业改革发展情况,其中,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3年居全国首位;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635.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021亿元,增长11倍;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9项改革做法被作为重要改革成果推广到全国。

新闻发布会现场(陈永整 摄)

  活机制:持续推进林权改革

  20年来,福建扎实推进明晰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等综合改革,建立起责、权、利相统一的集体林业经营新机制。

  福建省林业局副局长林旭东介绍,福建聚焦林权改革,重点化解以下几大难题:一是“山要怎么分”难题,基本完成明晰产权主体改革任务,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二是“树要怎么砍”难题,放宽人工商品林采伐限制,有效落实林木处置权和收益权,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不砍树,也致富”;三是“钱从哪里来”难题,积极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为林业发展注入资金资本活水;四是“单家独户怎么办”难题,全省累计培育各类新型林业经营主体近1万家、经营面积近1600万亩。

  林旭东介绍,福建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等9项改革做法被作为重要改革成果推广到全国;三明市首创林票、碳票等做法,成为全国林业综合改革典型;南平“生态银行”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十大案例。

  美生态:持续推进科学经营

  福建长期坚持森林资源保护与修复并举,大力推进森林科学经营,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江河流域生态林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城乡绿化和绿色通道工程等四大生态工程,进一步提升森林生态质量。

  福建沿海防护林建设面积从4275万亩增加到4485万亩。全省生态林平均亩蓄积8.6立方米,比全省森林平均亩蓄积7.8立方米高10%。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不断提高,2002年以来新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个、新建省级自然保护区9个,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正式设立的5个国家公园之一。

  城乡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成效明显,2002年以来全省累计完成植树造林3949万亩,完成义务植树14.27亿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1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0.8平方米提高到15.04平方米;深入实施百城千村、百区千带、百园千道“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实现九市一区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和所有县市全部获评省级森林城市,改造提升森林公园71个,建设森林步道644公里。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6.8%、连续43年居全国首位,全省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均居全国第一。

  强产业:持续推进绿色发展

  福建实施商品用材林工程、竹业花卉与名特优经济林工程、林产工业工程、森林旅游工程等四大产业工程,积极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002年以来,福建建设一批速生丰产林、国家储备林、珍贵用材林基地,实施一批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示范项目,累计生产商品材1.24亿立方米。全省竹产业总产值达831.4亿元,花卉苗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164.8亿元,均居全国前列。

  经济林面积达2565万亩,总产值447.92亿元。培育形成一批产业链条完整、辐射带动力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林业产业加工集群,全省林业加工产值达4820.8亿元。全省森林旅游产业总产值达881.1亿元,授牌“森林人家”700多家,创建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示范基地51个。

  据统计,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635.9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7021亿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近13%,位居全国前列。

  富百姓:持续推进林农增收

  林旭东介绍,林改赋予了农民更多的生产资料,有力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奔小康。2021年,包括广大林农在内的福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2万元、同比增长11.2%,重点林区林农涉林收入约占总收入的四分之一。

  福建通过不断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带动林农增收,2007年率先实施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补偿和天然林停伐管护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每亩23元;聘请林农担任生态护林员,从而增加林农收入;完成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43.9万亩,给予林权所有者合理补偿,实现“社会得绿、林农得利”。鼓励林农就近到林业加工企业就业,让广大林农共享产业发展红利。积极开发林业碳汇,推广碳中和、一元碳汇等场外交易,为林农增收开辟新途径。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新华财经网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