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报志愿,热爱比热门更重要
随着高考分数发布日期临近,有关志愿填报的话题热度不断上升。近日,一名网红博主“从本科专业目录里面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孩子非要报新闻学专业我一定会把他打晕”等说法引起热议,该话题热度又在一位新闻传播学教授“误导公众”“吃着传播饭砸着传播锅”的驳斥中达到顶峰。
每到高考志愿填报季,就有“热门专业建议”和“避坑指南”等各类榜单充斥网络,类似的争论也层出不穷。过去几年里,生物、化学、环境、材料等四个专业,一直被排在冷门专业榜单榜首。面对相关专业被污名化为“天坑”,武汉大学教授、材料学专家邓红兵就曾发文为之正名,劝诫大家不要盲信盲从。今年的情况与往年本质上并无不同,无非是新闻学接替“生化环材”,被贴上了“普通家庭孩子不能报”的标签。
不可否认,从就业市场来看,专业的确有冷热之分。比如,有的专业对口工作就业门槛高,出成果慢,工作环境不佳,待遇也不怎么好;相应的,有的专业就业面宽,“上岸”容易而且更有“钱途”,性价比高。从某种程度上讲,普通家庭的孩子试错机会少、成本高,慎重选择专业填报无可厚非。不过,一些所谓的指导专家只从家庭背景、就业率、未来收入等角度出发,建议选择“能赚钱”的专业,这看似负责,实则以偏概全,除了炒作、博流量、加剧功利倾向之外,还有误导之嫌。
高考志愿填报当然不是不可以考虑一些功利指标和现实因素,但在计算“回报率”之前,首先应结合自身的兴趣专长、性格特征等选择合适的专业。须知,同一个专业,可能适合别人,却不一定适合自己。盲目跟风,即便是热门专业,学得不尽如人意,甚至感到后悔的大有人在;理性选择,就算是冷门专业,一样能凭借一技之长安身立命,实现自我价值。
更何况,时代在变,所谓的冷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热门与冷门往往不断交替,而且难以预测。对于随波逐流的人来说,几年大学读下来,当时的热门行业周期可能也就过去了。一旦热门转冷,又缺乏兴趣支撑,只会加倍失望。这不是危言耸听。近年来,就业市场一直处于动态调整之中,“热门专业冷就业、冷门专业热就业”的现象比比皆是。十年前,谁能想到会出现这么多新职业新工种?
填报高考志愿是一个了解自己、规划人生的过程。说到底,专业前景几何,很大程度上不取决于热度,而是热爱。可以这么说,个人喜好、特长以及努力程度占据着更高的权重。每个人都想清楚自己的兴趣是什么、以后想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怎么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听从内心的真实想法,选择真心热爱的专业,抱持终身学习的态度,所有的决定都不会被辜负。(潘抒捷)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