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我省新冠病毒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发布

2022-07-29 07:45
| | | |

  记者昨日从厦门市疾控中心获悉,国际学术期刊《感染学杂志》与《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近期陆续刊发该中心三篇研究文章,揭示了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气溶胶传播能力等新冠相关奥秘。

  前期实验表明,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感染率比新冠病毒野生型高4倍,是德尔塔变种的2倍,比其他变种都具有更高的传播效率。今年2月,厦门市疾控中心与合作单位在《感染学杂志》发表论文,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发布奥密克戎变异株患者在不同病程的呼出病毒气溶胶载量。研究结果表明,奥密克戎患者每小时可呼出高达1000万个病毒颗粒,发病早期(发病后1~5天)和中期(发病后6~10天)病毒气溶胶呼出速率均值分别为5.8×10^7拷贝/小时和4.4×10^7拷贝/小时。个别患者在发病后期(发病后11~19天)仍然维持高达百万级的病毒呼出速率。

  这项研究证实了奥密克戎变异株具备较强的气溶胶传播能力,同时提示了潜在超级传播者的可能性,提示人们在疫情防控工作中预防气溶胶传播不可放松。

  经过数月的跟踪研究,今年6月,厦门市疾控中心与合作单位再次发表论文,发布奥密克戎亚变异株BA.1和BA.2患者呼出病毒气溶胶载量差异,揭示BA.2亚型具备更高的上呼吸道载量和呼出病毒阳性率。论文指出,科研工作者应继续寻找影响奥密克戎变异株广泛传播的多种因素,比如环境耐受性提高、免疫逃逸能力增强和传播方式多样化等,为未来疫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依据。这两篇论文,厦门市疾控中心均为第一完成单位。

  此外,新冠疫情发生以来,该中心在上级的指导下成立相关科研小组,围绕病毒监测、疫苗效果和药物筛选等课题,与其他科研机构、院校等积极开展合作。今年5月,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贤明教授课题组与厦门市疾控中心在《信号转导与靶向治疗》上合作发表研究报告,公布了能够有效抑制新冠病毒突变体感染的新型磷脂激酶PIKfyve的小分子抑制剂。(记者 杨珊珊 通讯员 张从云 谭东)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