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现场快评

数字赋能传统文化“破圈”生长

2025-11-02 08:29
| | | |

□黄琼芬

  10月22日至26日,“文创无界·城市共生”数字文创周在泉州市鲤城区举办。当B站数字明星“小可”的电子音色与千年南音相遇,当AR技术让文物在手机屏幕“复活”,这场发生在泉州古城的数字实验,悄然书写了文化传承的新范式。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是传统文化借助数字力量实现创造性转化的生动实践。

  数字文创产业的崛起,标志着文化传播进入了全新阶段。它以文化创意为灵魂,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为血脉,重塑文化产业的生态。从AI生成内容到元宇宙体验,从数字藏品到沉浸式文旅,技术赋能让文化创作效率倍增、表现形式革新、版权保护强化,逐步形成“文化+科技+消费”融合生态。

  在泉州这场数字盛宴中,技术激活传统文化的路径清晰可见。AI剧本游让游客在古城巷陌中解锁历史故事,AR技术让静态文物变得可交互,数字藏品则让木偶戏“小沙弥”、武术“青狮”等文化符号以新的形态被年轻人收藏、传播。这些创新不仅突破了传统文化“看不见、摸不着”的传播困境,更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数字赋能之所以能助力文化“出圈”,关键在于它构建了文化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美团联名产品让文化符号走入日常消费,王者荣耀的跨界融合让传统元素触达亿万年轻用户,194文创集合店年营收预计突破500万元,这些都印证了优质文化内容的市场价值。

  数字技术的深层价值,在于让文化传承从“保护”走向“活化”。区块链技术为非遗作品确权,虚拟现实为消失的技艺重建场景,人工智能则成为创意生产的助手。在鲤城,文创店数量突破百家,形成完整产业链,充分说明只有当文化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传统文化才能真正获得生生不息的传承动力。

  数字赋能并非简单地为传统文化披上科技外衣,而是需要深入挖掘文化内核,用当代语言重新诠释传统价值。就像数字明星与传统南音的同台,不是生硬拼接,而是在理解各自特质基础上的创造性对话。这种融合既保留了文化的根脉,又赋予了时代的新意。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泉州数字文创周的实践揭示了一个趋势:在数字时代,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取决于历史底蕴,更取决于创新能力。当千年古城拥抱最新技术,当传统工艺遇见现代设计,文化不再是静止的遗产,而成为流动的、生长的、可与每个人产生共鸣的生活体验。

  数字赋能最终要实现的是让文化“活”在当下、“融”入生活、“走”向世界。随着名创优品旗舰店、央视文创店等知名品牌落户古城,以及本土文创品牌的蓬勃发展,背后映射出的不仅是一个产业的崛起,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建立——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在数字时代找到新的表达方式,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场发生在泉州的数字文化实践证明,当千年文脉遇上数字科技,文化的种子不仅没有在时代变迁中枯萎,反而在新的土壤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创新之花,绘就传统在创新中延续、文化在融合中新生的时代图景。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