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预”见AI,重塑储能新生态

——世界储能大会主题沙龙观察

2025-09-19 08:30
| | | |

  9月18日,在世界储能大会,一场名为“储能‘预’见AI”的沙龙对话,会聚了来自制造、研发、高校等领域的专家学者,他们从产业痛点、技术演进、场景融合、人才培养等领域出发,共同探讨未来能源系统智能化发展之道。

  对话伊始,双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储能方案解决总监马佳欣直言不讳地指出,当前储能产业面临“安全”与“衰减”两大挑战。

  “近年来,国内外多起储能电站起火爆炸事故,让安全成为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电池容量衰减速度远超预期,直接导致电站利用率低下、资产贬值严重,影响投资回报。”马佳欣坦言,过去6年,整个行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不少安全隐患,“许多‘建而不用’的电站正面临风险暴露,产业急需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

  面对挑战,人工智能被视为破局的关键。马佳欣介绍,双登集团已与中国科学院团队开展合作,将AI深度融入储能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电芯电压、温度、内阻等多维数据,结合AI算法进行深度挖掘,可实现电芯级故障提前一周以上的精准预警,将运维从“被动救火”转变为“主动预防”。

  AI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运行端,更在源头——研发与制造。南京复创智能制造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董事长付金国指出,尽管电池行业数字化水平较高,但数据孤岛问题依然严重制约了AI的深度应用。

  “电化学是经验科学,更是数据科学。”付金国强调,AI可通过分析海量实验与生产数据,推荐最优材料配方,缩短研发周期,并精准识别工艺变量间的耦合关系,提升产品一致性与良品率。这标志着电池制造正从“老师傅经验”向“数据驱动决策”转变。

  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副院长郑志锋从更宏观的视角展望未来。“AI+储能将催生‘自主决策、融合共生’的新生态,大量‘智能体’——如智能储能电站、虚拟电厂、无人能源系统将涌现,推动产业边界消融与跨界融合。”他说。

  “储能和AI的融合过程,用手机做类比的话,当前就是‘功能机’阶段,正朝着‘智能机’的方向发展。”厦门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工商储解决方案负责人邓锦杰描绘了储能智能化的“三步走”发展路径:第一步是单一场景的智能优化,如单个园区、商场、工厂等;第二步是布局区域性应用场景,比如区域虚拟电厂,提供区域性的负荷聚合服务;第三步则是终极目标——实现表前(电网侧)与表后(用户侧)储能的统一调度,构建真正的“源网荷储”互动电网,这只有借力AI才能实现。

  三河同飞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振国从算力角度切入,指出AI大模型的爆发带来算力需求激增,而算力中心本身也是用电大户。如何实现“算力”与“电力”的协同发展?他提出,应进行全国调度,实现算力系统区域调配。同时,借助AI实现非实时性算力需求调度,对控温系统进行技术灵活调控,达到算力系统节能降耗。

  “人工智能将重塑新型储能产业。”对话最后,专家们不约而同地强调,AI与储能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技术突破,更需制度与生态的支撑。(见习记者 周佩青)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