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扩大对外开放
中印尼“两国双园”是以福建福清元洪投资区和印尼的民丹工业园等园区为载体,探索建立产业互联、设施互通、政策互惠的双园结对合作机制。图为顾客在福清元洪投资区内的元洪食品数字经济产业中心选购印尼食品。林善传 摄(资料图片)
2月6日,“重游世界·相约巴厘岛5天4晚”2023福建厦门出境旅游首发团搭乘厦航航班从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出发。这也标志着我省出境团队游业务正式恢复。记者 施辰静 摄(资料图片)
专访
走出去,海阔凭鱼跃!
——访全国人大代表兰平勇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对处于改革开放前沿的福建是个重要战略机遇。”全国人大代表、福州市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兰平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二十几年来,他始终专注海洋产业,深切感受到自己就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者、见证者和受益者。
令兰平勇心情振奋的还有: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我国将以主办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为契机,与有关各方一道推动“一带一路”取得更丰硕的成果;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目前已经与270多家“丝路海运”联盟成员建立联系,2022年,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贸易额增长13.8%。
走向开放,福建先行先试,兰平勇正是那批拥抱大海的人。1994年,福州市出台《关于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在沿海城市中最早发出“向海进军”的宣言。“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州工作时,提出建设‘海上福州’战略构想,我就是乘着这个东风,在上世纪90年代成立了宏东渔业。”兰平勇说,在1999年,他与老乡合伙建造了2艘渔船,成为“新渔人”。
“走出去,其实是一道双向选择题。宏东为什么选择走向海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人民为什么选择我们,答案就是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兰平勇回忆说,2010年,他们决定在西非毛里塔尼亚建综合渔业基地,18个月后,一座占地面积9万平方公里的综合性渔业基地在毛里塔尼亚拔地而起。
一路走来,“一带一路”倡议给了兰平勇许多启示。
“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到海外投资创业,要守法经营、尊重当地风俗、回馈社会,维护中资企业和中国人的良好形象。”兰平勇介绍,公司在毛里塔尼亚不但投资建设渔业基础设施,还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和培训机会,得到当地政府和百姓的欢迎。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从国家到省市,都相继出台了很多利好政策,支持远洋渔业的发展,宏东又迎来了新的春天。国家强大给了我们企业走出去的巨大信心!”谈到这个重要时间节点,兰平勇十分感慨。
多年来,兰平勇的目光从未离开过“一带一路”。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他积极为“一带一路”建设出谋划策。2021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在梳理中国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合作情况基础上,建议将国家远洋渔业基地作为国家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发展规划,并建议出台金融政策支持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
今年全国两会,兰平勇也带来了有关“一带一路”的建议。他认为,水产养殖业是新时期中国渔业“走出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要推动拓展渔业国际合作,鼓励水产养殖业“走出去”。
兰平勇介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资源环境优越,但渔业发展相对落后、专业人才不足、管理及装备水平比较低下、土地和海域资源均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通过水产养殖业“走出去”,将有优势的种苗、饲料配方、绿色水产养殖技术和模式、养殖装备、人才等带到更多国家,既开拓中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空间,又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资源共享、产业互补。
“目前,中国水产养殖业的海外产业布局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国家,在非洲、拉美以及中亚等地区尚缺乏系统规划。同时,境外养殖水产品无法享受国内的渔业补助和税收优惠政策,水产品回国面临较高税费成本,养殖户缺乏走出去的积极性。”兰平勇说。
“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对水产养殖业的日益重视,企业在走出去开展国际渔业合作时,当地政府都希望企业能将养殖和远洋捕捞、加工进行统筹规划和实施。”他建议,将海外养殖基地纳入补助范围,鼓励企业利用海外土地和海域资源进行水产养殖;参照国内渔业扶持措施,针对“走出去”的养殖企业采购国产养殖装备给予补助,并对运回的水产品进行税收减免或返还。(记者 刘必然)
连线
“走出去”步更稳,心更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更有力促改革促发展。
正如报告所述,在福建,新冠肺炎疫情曾经影响了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给“走出去”增添了不少风险和挑战,但闽企对外投资合作的脚步没有停止,参与全球化布局的行动也仍在继续。
作为全球智慧教育的先行者,网龙的海外教育业务持续拓展。去年上半年,旗下普罗米休斯电子白板市场份额取得了全球第一的市场地位,全年销量创年度新高。
“只有走出去、在全球配置资源,才能解决中国战略性矿产资源瓶颈。”坚持公司董事长陈景河提出的国际化路径,紫金矿业阔步“走出去”,2021年以来,公司海外资源储量、营业额和利润均已经超过国内。
今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在福州、漳州分别设立中国-印度尼西亚、中国-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示范园区。在这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交流新高地里,双方将探索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融合的国际分工合作模式。
福建人素有出外打拼的传统。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效应持续释放,福建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热情持续高涨。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1—12月,全省累计备案对外投资项目317个,中方协议投资额26.7亿美元,同比增长44.5%;实际投资额18.6亿美元,规模居全国第10位。
把时间维度拉得更长一些,这一趋势更加清晰。
2013—2022年,全省累计备案对外投资项目2630个,覆盖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中方协议投资额合计422.1亿美元,是2013年以前历史累计投资额的10倍以上。紫金矿业、象盛镍业、福耀玻璃、宁德时代、盛屯矿业等一批龙头企业跨国经营水平显著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大幅增强。对外承包工程累计完成营业额106.7亿美元,涵盖交通建设、电力工程、建筑工程、工业建设等多个领域。累计外派各类劳务人员48万人次,其中2020年以来外派劳务规模稳居全国第一位。
省商务厅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下一步,我省一是将把握用好共建“一带一路”、RCEP机遇,以东盟国家为重点,服务推动我省冶金、纺织鞋服、建材家居等优势行业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向外延伸产业链和供应链。二是积极为“六四五”产业重点企业争取资金、信息和智力等方面支持,助力企业投资收购境外知名品牌、核心技术、关键资源等,促进省内产业升级发展。三是争取国家支持,加快推进中印尼、中菲、中塞等“两国双园”建设,鼓励推动更多有实力的开发区拓展与有关国家的“两国双园”合作。引导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积极争取东道国优惠政策。同时,我省也将进一步提升境外安全保障水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记者 郑璜)
专访
为开放福建架好“空中丝绸之路”
——访全国政协委员赵东
“感谢厦门航空践行承诺,持续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行动。”不久前,联合国总部官方微博发布长推文,感谢厦航长期以来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的智慧与力量。无论是近十次被联合国官方媒体矩阵点赞,还是首次跻身“世界顶级航空公司大奖(World Class Award)”前八强、连续3年获评APEX“五星级国际航空公司”,都是这家福建本土航司践行国际化战略结出的硕果。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更有力促改革促发展。近年来,厦航立足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优势,坚持国际化发展战略,为福建省海丝枢纽建设发挥了骨干作用。”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厦门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赵东接受记者专访时说。
据赵东介绍,“十三五”以来,厦航全方位启动枢纽建设工作,先后开通了福建至阿姆斯特丹、悉尼、墨尔本、温哥华、西雅图、纽约、洛杉矶、巴黎等12条洲际航线,构建起福建始发遍布全国、覆盖东南亚和东北亚、通达欧美澳的航线网络,并推出“通程航班”业务,在福州、厦门机场打造“60分钟快速中转”品牌。“2016年至2022年,厦航为福建省贡献了59%的境外航班、80%的境外航点、100%的国际中转旅客。”
即便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厦航也坚持不断航,助力福建经贸往来。“我们立足大局,坚持‘外航不飞厦航飞’,确保欧美澳、东南亚、东北亚等11条国际航线不断航,还主动承接央企接返包机,成为承接央企接返包机架次最多、承运人数最多的航司,由此促成央企到福建投资,有力优化福建省招商引资环境,并助力福建航空口岸地位迅速提升。”赵东说。
如今,厦航还致力于“把机票做厚、做长、做宽”,不仅在国际航线运营方面,连续三年成为全国第三大航空入境口岸,还联合建发、纵腾网络成立商舟航空物流有限公司,推动全货机引进,在满足境内外货运商品流通需求的基础上,力争将国际货运业务打造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以航空运输业为支点,厦门航空还不断撬动维修、货运、飞机租赁、航空培训、高端制造等航空产业在福建集群发展。”据赵东介绍,近年来,厦航不仅促使太古、新科宇航等航空业巨头在厦门落地,还极力促成招银、工银、建信等公司将飞机租赁交易落户福建自贸试验区,助力福建成为继天津、上海后第三个开展飞机保税租赁业务的地区。
赵东认为,当前,全球格局复杂动荡、民航业增速趋势性放缓、行业竞争进一步加剧这三大挑战依然严峻,但机遇与挑战并存,后疫情时代巨大的市场能量,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与公司“一轴两翼”的战略布局高度契合,为厦航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我国民航空域管理、航油价格机制优化、运价市场化等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也给了厦航拓展发展空间的大好时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这是新形势新条件下国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出的重大要求。”赵东表示,立足新阶段,一方面,厦门航空要积极服务国内大循环,扎根福建做强枢纽,深耕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站稳一线市场,深度挖掘三四线城市等下沉市场,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畅通经福建东南亚—东北亚、东南亚—北美、东南亚—欧洲的三大国际中转走廊,为国家为福建更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与合作架好“空中丝绸之路”。(记者 林侃)
连线
搭“空中丝路”,与世界相拥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高水平开放更有力促改革促发展。
2023年伊始,厦航跟随国家防疫政策调整不断优化航班安排,正是对此的有力实践。2月6日,我省出境团队游重启,厦航执行厦门—雅加达航班,护送福建首个出境游团队畅游印度尼西亚。当地时间3月3日23:15,由厦门航空执飞的MF891航班落地巴厘岛努拉莱伊机场。这是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内地直飞巴厘岛的首个商业定期航班……目前,厦航已恢复东南亚航线至13条,经福建东南亚—东北亚、东南亚—北美、东南亚—欧洲的三大国际中转走廊逐步恢复畅通。
即将到来的夏航季,厦航将开通、加密多条国际地区航线,已经确定的是,4月新开厦门—河内航线,加密福建—新加坡航线至每日3班,雅加达、吉隆坡、马尼拉至每日2班,曼谷、首尔至每日1班,胡志明至每周11班。
通达四方,货畅其流,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应有之义。2021年11月,《厦门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原则通过专家评审。该规划显示,到2035年,厦门国际航空枢纽将建成“两张网”——“135”客运服务网和“412”物流服务网,并建成高水平区域一体化航空服务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临空产业高地。
几乎是同一时间,厦航联合建发、纵腾网络成立商舟航空物流有限公司,推动全货机引进,在满足境内外货运商品流通需求的基础上,力争将国际货运业务打造为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随后,厦航新增厦门飞往洛杉矶、伦敦、阿姆斯特丹、悉尼、墨尔本、胡志明等地的货运加班,去年密集开通厦门—列日、厦门—珀斯、厦门—马斯特里赫特、厦门—迪拜货运新航点航班,在疫情期间大大纾解了福建航空货运流通压力。
鲜花、水果、海鲜、服装……如今,经由厦航飞机落地福建的货物品种越来越多,这些从不同国家搭“飞的”而来的货物,在福建一落地,就被迅速分拨到全国各地。
借助航空货运班机,福建向外开放的“触角”不断延伸,畅达的通道物流,吸引了相关大宗商品加工企业纷纷落户。以此为契机,福建多地建园、集货、聚产业,推动外向型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本地企业得以融入全球产业链。(记者 邓婕)
两会感言
善用自身优势吸引用好外资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向外界传递出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的态度。
开放带来进步,合作方能共赢。近年来,我省纵深推进改革开放,打响改革攻坚战、开放主动战,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放管服”、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交流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特别是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更加紧密,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有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其中,吸引和利用外资是一大亮点。
外资企业是我国多种经营主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统计显示,我省实际使用外资规模长期稳居全国前列。过去五年,全省新设外资企业超1万家,高技术产业吸收外资年均增长12%,全球500强企业绝大部分在福建布局落子。一大批外资大项目、好项目落地我省,催生了大量产业集群,有力推动了我省多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哪里营商环境好、有潜力,外资就会青睐哪里。在新时期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要善用自身优势。福建区位优势明显,海外侨胞数量众多,还有多区叠加政策优势。我们要依托这些优势加快推出更多创新举措,营造优良发展环境,让外资企业更充分地参与市场竞争。要深入实施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促进外资稳存量、扩增量;深入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为外商来闽提供最大程度便利;深入开展外资招商活动,把更多重大外资项目引进来;深入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建设,持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多措并举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必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黄云峰)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