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聚力圆梦中国
扬帆出海,踏浪前行。作为中国历史上三次大的移民潮之一——下南洋的出海口,厦门,因海而兴,引侨聚力,奠定了改革开放40年厦门经济特区建设的恢宏成就。截至目前,在厦侨资企业近3000家,占全市外资企业的半壁江山,总投资额近400亿美元。
如何更好地引导侨商二次创业,发挥侨团资源优势,做好引资引智工作,为厦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9月7日,由国务院侨办主办,省侨办、厦门市外侨办具体承办的“2018海外华商中国投资峰会”(下简称“海华会”)在厦举办,作为“第二十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投资论坛重要活动之一,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位海内外华商出席,共商“侨商与改革开放40周年回顾与展望——圆梦中国‘心’力量”主题。

2018海华会在厦门召开

海华会上,央视主持人陈伟鸿现场录制嘉宾对话。
难舍厦门情
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孟子》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家乡的山乡变化时刻牵挂脑海,惦记在心中。
在陈嘉庚故里厦门,这种家国情怀宛若江河川流不息,这份朴素的情感,孕育在一代又一代闽籍海外华人华侨的血脉之中,展现在厦门特区建设近40年来点点滴滴的实践当中。
特区建设起步一穷二白,当年连厦航的创建都是四处举债,十分艰难。厦门特区开始基础建设之初,引进外资举办企业成了当务之急。
时代让我们记住了这样一位可敬老人——香港汎年国际集团主席、现年91岁的陈金烈先生。1980年,陈金烈首次率领香港同胞回厦考察,他不仅本人积极投资厦门特区建设,还极力说服和动员香港康力公司董事长柯俊文先生来厦门投资办厂,为了促成此事,陈金烈放下自己公司的事务,数度专程陪同柯俊文到内地考察,终于促成了香港康力集团与厦门市合资成立了厦门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日后声名远播的厦门华侨电子企业有限公司(厦华)。
而这位老人,正是改革开放40年来数以万计关注福建、投资厦门、回乡创业华商的生动缩影。久居厦门的人,都分外熟悉这样一句口号:“以侨引侨,以侨引外。”这句口号在特区四十年建设中,确实起到了“滚雪球”的联动效应,在陈金烈等许多热心人的带动下,大批侨商、外商纷至沓来,形成了一波又一波投资厦门特区的热潮。
今天我们都很熟悉的一张小小的铝箔纸,20多年前高档次的铝箔几乎全部依赖进口,直到一位华商的出现,在厦门引入境外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制作工艺,才改变这一被动局面,他正是出席本届海华会的中国侨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香港大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厦顺铝箔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成秀。
对品质近乎严苛的追求,对内地广阔的市场空间始终坚定的信念,让工厂扎根厦门的陈成秀最终带领厦顺铝箔做成了国际铝箔的行业翘楚,成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德高望重的新加坡归侨颜西岳,历任厦门市第四至十一届侨联主席,他发扬陈嘉庚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联络海内外侨胞,以毕生精力为发展特区经济和社会公益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厦门罐头厂、瓷厂、橡胶厂、同安油厂、侨星化工厂、天马华侨农场、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厦门众多生产企业和社会福利事业,都留下了这位爱国华侨的身影。
梳理厦门经济特区近40年的发展进程,就如同在阅读一部温润如玉的华侨史,一部华侨华人同胞和厦门人民携手并肩、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开拓史,因为有了他们,短短数十年间,特区的工业、制造业崛起,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很大提升,市场、金融、流通日趋活跃,在海外华侨华人和港澳同胞的努力下,特区建设开风气之先,创造了许许多多个“第一”:
除了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印华地砖厂、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集美制衣厂以外,1985年成立的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是华人资本;第一家获准在厦门特区设立的外资金融机构——新加坡大华银行厦门分行是1985年由新加坡华商黄祖耀兴办的;第一家合资经营企业——厦门鹭江宾馆,由港商与厦门鹭江大厦合作而办;第一家开通香港与厦门海上运输业的“集美号”“鼓浪屿号”轮船是港资与厦门船务公司合资兴办。
这诸多的“第一家”,是华商热心投资厦门、侨资深耕厦门的生动写照。
拳拳赤子心
赤子之心,炽烈如皎皎日月。爱国情愫,让以郑立谋教授为代表的一批新侨,选择抵御国外万千繁华,回国扎根创业,用自己的所思所学,回报故土。
作为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出国留学生,厦门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现为药学院)创建人之一,我国首家专业化的肿瘤精准医疗分子诊断企业——厦门艾德生物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海归”教授郑立谋创办艾德生物之前,厦门生物医药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艾德生物的创建,为厦门生物医药产业特别是分子诊断领域带来了发展契机,郑立谋教授不遗余力地推动肿瘤精准医疗行业的发展,研究、开发国内外市场上急需的肿瘤精准医疗分子检测技术和高端试剂产品,造福广大患者,并主动担当“育人”重任,为厦门培养了一批生物医学研究、生物制药企业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
拳拳赤子心,耿耿桑梓情。事实上,凝聚海外侨智资源,服务厦门高端人才引进工作;聚合海外侨商资源,共同建设美好家园;40年来始终萦绕在厦门涉侨机构负责人的心中,展现在一系列的灵活运用侨务政策、有效务实的招商引侨工作之中。
五侨联动。作为全国最早实现“五侨联动”的城市,逐步形成联席制度,厦门市人大侨务外事委员会、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市外侨办、致公党市委、市侨联等涉侨机构始终注重密切与海外华侨的联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华侨积极投身家乡经济建设。
搭建平台。从2007年开始,“海华会”作为每年“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期间的重要配套活动在厦门举行,十年论剑,业已成为落实国家侨务政策的高端经贸交流平台,在海外品牌效应突显,影响广泛而深远。十年来,已有5000多名海外华商应邀来厦出席“海华会”。
抱团发展。为帮助侨资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侨资与新产业的对接,经过数年酝酿,2017年厦门市侨资企业协会成立。通过协会平台,抱团发展,先后举行了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产业对接、侨资企业大讲堂等活动,激发侨资企业第二次创业意识。
汇聚侨力。“海外华裔青年企业家中国经济研修班”则汇聚了一批华裔青年,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经济发展新态势,鼓励其在自身事业发展的同时,努力成为住在国和祖籍国之间沟通的桥梁,积极融入中国发展建设。自2012年以来举办了6期研修班,共邀请300多位学员参加,涵盖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凝聚侨智。2018年4月,由厦门首度承办的第35期华侨华人专业人士回国创业研习班开班,来自17个国家和地区的52位华侨华人“高精尖”人才参加,涉及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海洋科技、IT及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成功促成了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现代农业、海洋渔业等一系列项目合作意向。
凝侨心,聚侨力,汇侨智。让更多的华商在厦门抒写属于他们的中国故事,共享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
闽侨抱团行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希腊马拉松市的厦门马拉松雕塑、日本佐世保市厦门公园里遍布的厦门市花三角梅、菲律宾宿务市由厦门赠送的消防车……近年来,厦门国际友好城市数量日渐增多,厦门元素紧随“一带一路”步伐,漂洋过海来看您。目前有1580万闽籍华侨华人、2000多个社团分布在188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一个侨居海外的福建人,心里觉得特别温暖,这是我们海外社团在厦门温暖的家。”今年6月19日,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厦门联络总部启用仪式上,澳中企业家协会会长林青松动情地说。
联络总部设在厦门市中心湖滨南路83号港澳中心四楼,总建筑面积1617平方米,采取“集中办公、统一管理”的运作模式,向海外侨团提供免费办公场地,目前已有35个国家的59个海外华侨华人社团入驻。
首批签约项目包括正大集团水产投资总部、博恩思医疗机器人、夏日国际贸易以及厦门美图移动科技等,涉及总部经济、金融、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花卉进出口贸易等。林青松说,聚拢各大洲的海外华商资源,为海外侨团提供零距离的交流机会,有利于侨商二次创业,带动厦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事实上,在明确作为国家确定的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后,厦门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使命突出,职责重大。
在圆两个百年梦想,发展“五大发展示范市”战略规划的指引下,更好更深更紧密地挖掘侨商、侨智资源,增进厦门与海外华人华侨社团的联谊交往,促进“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协作和多元互动,闽侨携手,抱团发展,已经成为现实需求。
在2018海外华商中国投资峰会对接交流会上,厦门市外侨办主任李啸萍说,改革开放四十载,华侨华人桑梓情深,风雨同舟,实业兴国,硕果累累。“一带一路”扬帆新征程,“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要更好地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寻常百姓家,要发挥好华侨华人的特殊纽带作用。“一带一路”点燃了华侨华人参与中国与所在国家深度合作的热情。海外华侨华人正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一支特殊力量。
2017年,厦门市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新增最大的对外投资项目——象盛镍业印尼不锈钢冶炼一体化,首次备案投资规模近20亿美元,这也是积极“走出去”的又一大手笔。
“走出去”,厦门去年的19个项目,中方投资额达21.7亿美元,同比增长104.1%,涉及冶金、可再生资源发电、制造业、采矿业、商贸及生活服务等。“引进来”项目103个,同比增长22.6%,合同利用外资24.5亿元,同比增长26.6%。
40年前,迎着改革开放的春天,海内外同心呼唤“振兴中华”。海外华侨华人携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回国,成为改革开放建设中的一支特殊力量,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40年后,圆我中国梦的号声嘹亮中,华侨华人的特殊纽带作用仍将发挥关键作用。
中国梦,桑梓情。把握时代机遇,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恰当时。(本报记者 陈挺 文/图)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