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倡导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06-06 10:15
| | | |

□全毅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议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进一步拓展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法路径,丰富了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思想内涵,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

  ◆倡导交流互鉴的新文明观,提出全球文明倡议

  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中华文明包容互鉴的优秀传统,倡导开放包容与交流互鉴的文明观。2013年9、10月间,习近平在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愿意与沿线国家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互通、民心相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来打造一个拥有共同未来的人类命运共同体。2014年3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三大主张:第一,文明是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第二,各种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第三,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

  文明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体,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构成其独特的精神气质。古往今来,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明图谱。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丰富多彩。但文明的差异性并不是唯我独尊与排他性的理由,而应该多元共存,各种文明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交流互鉴的前提条件。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世界上没有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明标准,一种文明不应该用自己的价值尺度来衡量或者强加于其他文明。

  历史上中华文明吸收了印度的佛教文化,近代以来又不断吸收西方启蒙文化、马克思主义等优秀文化,成为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优秀文明成果。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中国文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中国的对外开放不仅对西方发达国家开放,也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不是要一家唱独角戏,而是要欢迎各方共同参与;不是要谋求势力范围,而是要支持各国共同发展;不是要营造自己的后花园,而是要建设各国共享的百花园。”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各文明之间平等对话与交流,文明互鉴吐故纳新,是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近代以来,西方社会利用文明优越论为其殖民掠夺和统治秩序辩护,在全世界推广西方民主政治。文明优越论只能加剧文明之间的仇恨与分歧,只能导致冲突、封闭与落后。近代中国沦为闭关锁国与落后挨打的境地,都说明文明优越论是导致文明隔阂与落后的根源。文明冲突论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提出的理论。他认为冷战后国际冲突的根源将不再是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差异,而是文化差异。文明的冲突取代了超级大国的竞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种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与地域之别。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尊重文明多样性,平等对待一切人类文明,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要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倡导人文交流与文明对话,实现民心相通一直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今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议上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观。

  ◆以全球文明倡议为指导,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当今世界是各国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地球村。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和现代化的回答体现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世界观。两千多年前,中国先贤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理念。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第一次向世界传递了他对人类文明走向的基本判断:“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他强调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的全球治理方案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我们对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作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2月1日的演讲中所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应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法国巴黎中法全球智利论坛上指出:“中国将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兼顾,构建命运与共的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加深彼此了解和彼此认同,让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互信互敬。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充分发挥全球和区域多边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上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包括四点内容:一是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与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二是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各国人民共同追求。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模式强加于人,不搞意识形态对抗。三是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充分挖掘各国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四是倡导加强人文交流合作,探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丰富交流内容,拓展合作渠道,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全球文明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世界文明发展规律而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它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现代化是西方化,还是各种文明共同进步的“人类社会现代化之问”,为促进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信心和力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文明平等、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和平共处。全球文明倡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吸取和超越了西方文明研究成果,同时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符合人类和平发展愿望,对维护全球治理秩序、实现人类文明进步将发挥指导性作用。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作者为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