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2023-03-07 07:52
| | | |

位于石狮高新区的福建中科光芯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光芯片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在工作。魏培全 摄

  位于寿宁县宁德锆镁新材料产业园的文达镁铝数字智能化车间内,100多台机器人在生产线上忙碌着。记者 林辉 通讯员 吴苏梅 摄

专访

唯有创新才能引领时代

——访全国政协委员曾毓群

  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有能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在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

  住闽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在当天联组会上围绕占领全球新能源产业制高点的话题发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这让曾毓群感慨良深——他在今年两会期间提交的提案都聚焦新能源产业的创新发展议题。

  过去一年间,“创新”始终是曾毓群工作实践和委员履职过程中的关键词。“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我国正加快关键技术创新,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供应链,推动新能源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他说。

  根据福建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2年,我省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7.1%和13.7%,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分别为46.2%和60.0%。其中,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的背景下,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需求爆发式增长,带动电气机械行业实现高位运行,增加值增长40.6%。

  “唯有创新才能引领时代。”曾毓群有感而发,“宁德时代如今拥有世界最全面的电池技术路线布局,以及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商品的最快转化链条,正是不断创新的结果。”

  今年是宁德时代动力电池使用量连续排名全球第一的第6个年头,储能出货量连续两年全球第一。同时,该公司的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过去十年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能量密度的增长带来了续航里程的6至7倍提升,成本下降80%;在使用场景方面大大拓展,如珠穆朗玛峰海拔5000米的大本营、全球电量最大的纯电动商用船舶长江三峡1号等处。目前,宁德时代的产品已经覆盖了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每三辆电动车中就有一辆配套宁德时代的电池。

  曾毓群表示,创新是宁德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全面电动化加速,TWh(亿千瓦时)时代将要到来,这将给产业链以及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挑战?“第一是消费者对研发力提出更高要求,第二是大规模交付对制造力提出更高要求,第三是产业纵深发展对服务力提出更高要求。”曾毓群认为,“只有凭借创新,才能迎接挑战、赢得未来。”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对创新的重要性的认识,曾毓群在今年提交的《关于加快推进电池储能高质量发展的提案》中指出,以电池储能为主的新型储能是保障新型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国内电池储能产业快速增长,但产品良莠不齐,对大容量电池储能系统并网运行带来新的安全可靠性挑战。

  如何凭借“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推进电池储能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提供重要支撑?

  曾毓群建议,要参照核电级安全,建立以失效概率为依据的电池储能系统安全分级评估体系,并将该体系纳入重大项目招标条件,引导电池储能迈向以“核电级安全”为标杆的高质量发展。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高可靠电池储能集成系统这一关键领域,加强电化学储能系统测试评估与实证,建设国家级电化学储能实验验证平台。他还建议,加强电池储能数据的统计发布和共享,让国家储能平台数据分级分类面向电池企业有序开放,以便电池企业支持平台建立更为准确的储能电站安全预警模型,为储能电池产品的不断优化提供数据支撑。

  企业在创新过程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仅仅体现在科技这一主线上,也体现在商业模式上。

  “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打通电池的生产、使用、回收等各环节。”曾毓群以宁德时代为例说明,“我们的换电品牌EVOGO已陆续在厦门、合肥落地,通过独创的组合换电模式,解决了经济适用型轿车的市场普及问题。目前还有多个车型正在合作推进中,将会在更多城市落地。”(记者 林蔚)

连线

宁德时代:创新活力澎湃强劲

  2月28日,宁德时代全资子公司时代电船开招的消息一发出,立刻吸引全球众多优秀人才关注。

  这家去年新成立的公司之所以备受青睐,是因为其代表了航运界的发展方向。

  “我们将专注于电动船舶动力总成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并探索船舶换电业务,前景看好。”时代电船相关负责人说。

  扭住创新不放松,抢占行业制高点。这是宁德时代一路破浪前行的密码。

  说到创新,宁德时代21C实验室不得不提。这是一个企业主导、四方协同的案例,采取“公助民办”模式建设运营。宁德时代以这个实验室为平台,组织对锂电池关键技术和钠离子电池、钙钛矿光伏电池等储备技术攻关,与上海交大等合作建设未来能源研究院,钠离子电池将于今年量产。

  技术支撑有力,发展一路领跑。走进宁德时代全球“灯塔工厂”,平均每1.7秒就有一个锂离子电池电芯从这里下线,每20秒就可装配成一个电池模组。

  数据最具说服力:宁德时代仅用6年,就成长为全球锂电领军企业,动力电池、储能电池产量分别保持6年、2年全球第一。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宁德时代的发展历程有几个关键:突破核心技术是其中之一。初期解决了软包锂电池技术问题,实现商业化规模应用;后又不断刷新电池能量密度的极限,缓解了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焦虑’;持续推动生产设备、材料国产化,保持了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宁德市有关领导说,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继去年底宁德时代麒麟电池被美国《时代》周刊(TIME)评为2022年度最佳发明后,1月17日,宁德时代又与全球应用安全科学专家UL Solutions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携手推动电池储能系统和动力电池更加安全可靠地落地应用。

  根据备忘录,宁德时代将启动申请UL 9540A的WTDP认可实验室。获得资质后,宁德时代能够在UL Solutions人员的监督下,使用自有实验室测试设备进行UL 9540A测试,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测试效率,缩短产品上市周期。

  引进一个“龙头”,激活一个产业。去年底,宁德市动力电池集群被列入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更深、更高效,为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积蓄新的动能。(记者 单志强)

专访

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访全国人大代表林尧

  林尧代表带到北京的建议,与他的求学背景一样——融汇中西。

  出生于1980年的林尧,现在是福建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副主任,在求学厦大、赴英深造并取得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完成剑桥大学博士后研究后,返回家乡福州,入职高校,专注于肿瘤康复研究。

  “福建中医药大学有其附属医院,可以为科研提供临床研究支持,这点吸引了我。”2021年4月,林尧加入福建中医药大学。同年12月,学校成立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整合校内科研资源,提供开放共享的实验支持和服务体系。

  入职福建中医药大学后,林尧始终关注着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在总结过去五年成绩时提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成绩振奋人心。”林尧说,新时代十年来,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稳步增长,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加强,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据统计,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国际标准化组织成立中医药技术委员会,陆续制定颁布89项中医药国际标准,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章节。

  林尧认为,在治病救人这个共同目的的前提下,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是新形势下实现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和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关键。

  为此,林尧建议,一是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中西医结合研究平台,近年来包括福建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在内的国内数所研究院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科研成果,应进一步加大对此类平台建设的支持力度,从人员编制、高级职称比例、科研经费、学科建设、招生指标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二是培养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中西医结合人才,一方面,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应增强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开展基础研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要鼓励多学科科研工作者学习中医,对中西医结合领域的高端人才,建议有关部门在人才、项目等评审上予以支持与倾斜;三是发挥闽籍海外乡亲纽带作用,吸纳海内外多学科人才参与高水平中西医结合研究平台建设。

  林尧说,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要注重运用循证医学这一基于证据指导医疗卫生实践和科学决策的国际公认方法,指导中医药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在基础研究中,推进中医药在微观层面与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融会贯通,持续产出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身兼青年学者、科研工作者、全国人大代表等多个身份的林尧,还有一个工作——一家高新技术企业的合伙人。横跨产学研与科创服务平台“四方”,他对如何给予科技创新更多支持有了更深的感悟。“要让更多人觉得做实验很简单、做科研有意思。”林尧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强,完善新型举国体制。这让科研工作者信心倍增。”林尧建议,政策要更加突出差异化、灵活性,不同学科、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是不同的,需要政府给予差异化的支持,同时要加强持之以恒的制度创新,降低企业创新及生存成本,让企业创新动力更足、方向更明、不惧失败。(记者 林宇熙)

连线

福建中医药大学:科技引领汇聚创新动能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作用,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近日,2021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获奖结果正式揭晓,福建中医药大学7项成果获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苏友新项目组的“膝骨关节炎中医康复技术方案的创新研究及推广应用”项目获得一等奖。这些科技成果的取得,正是福建中医药大学以高校科技资源为支撑,致力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效。

  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福建中医药大学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副主任林尧从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的角度对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提出了有关建议。记者从福建中医药大学了解到,2021年12月,通过整合学校基础研究科研平台,学校成立科技创新与转化中心,为各级各类重点实验室、基地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基础研究支撑,为进一步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与社会服务提供支持与保障。

  科技创新尤其不可忽视人才赋能,长期以来,福建中医药大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着力激活青年创新发展内动力,为实现创新发展打造一支青年生力军。

  2022年,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柳维林教授入选国家级人才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实现我省中医药领域入选该人才计划的突破。

  “我主要聚焦传承与创新‘通督调神’‘形神共调’中医康复理论,运用神经科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现代前沿科学技术,阐释中医药促进脑缺血、脑神经退行性病变导致的运动与认知障碍恢复的作用及机制,为促进其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柳维林介绍说。

  福建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刘志臻说,学校还制定实施了“青年科研拔尖人才项目培育计划”,从校内遴选出3位40岁以下的优秀青年骨干为培育对象,给予每年100万元滚动经费投入,连续3年。柳维林也是2022年该计划入选者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改革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制度,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近年来,瞄准国家中医药重大战略发展需求,福建中医药大学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揭榜挂帅”、基础类学科提升、青年科研拔尖人才培育项目等计划,强化有组织的科研攻关。2022年度,福建中医药大学获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医药现代化”重点专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区域联合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2项,荣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共14项,更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实现落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记者 蒋丰蔓)

两会感言

舍得把资源用到科技创新上

  习近平总书记5日下午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在我省代表、委员中引起热烈反响。代表委员们表示,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竞争力,唯有走在创新前沿才能适应新时代需求。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应对激烈竞争,创新是唯一出路。紧跟科技创新发展大势,加大投入是关键。科技部前不久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22》显示,2020年福建科技活动人力投入与广东、浙江等省市并列全国第1位。其中,企业R&D研究人员数增长51.19%,位列全国第5位。这一组亮眼数据,是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一个缩影。

  新的一年,我省提出“全社会研发投入要提升18%以上”的目标,省“十四五”规划更是早已明确,要加大推动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培育、创建一批具备领先实力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

  有目标就不怕路远。坚持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始终把创新当作最重要的事情来做,舍得把资源用在科技创新上,调动各方力量合力攻坚,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新的成就。

  当然,加大科技投入是第一步,确保宝贵的资金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也十分关键。去年我省推出“揭榜挂帅”制度,效果显著,期待相关部门继续探索完善新机制,加大资金人才等资源投入,加强核心技术攻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黄云峰)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