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时评
动起来 为青春为未来
□林清智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作出系统部署,要求充分保障体育时间——基础教育阶段要统筹课内外、校内外,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高等教育阶段要严格落实体育课程最低学时要求(本科144学时、高职108学时),组织学生每周至少参加3次有强度的课外体育锻炼。
“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并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部分强调“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此次《意见》的出台,再次彰显了国家对体育教育的高度重视。
体育既是“身体的课堂”,也是“大脑的体操”,在塑造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品质、促进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欧洲一项由高校和医院联合开展的科学研究结果显示,体能较好的青少年在大脑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与抑制性之间保持更好的平衡,这种平衡是支持学习能力、注意力集中及大脑发育的重要基础。研究人员表示,青少年时期进行有指导的体育运动十分有益,它不仅有助于社交与心理健康,也促进大脑功能发展。
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面临严峻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生活方式的变迁,学生日常活动量显著减少,不健康饮食习惯蔓延,“小胖墩”“小眼镜”越来越多。以近视为例,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超过50%,且近年来呈现低龄化、发展快、程度深等趋势,引发广泛关注。
大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现象同样不容忽视——体测中耐力不足、肺活量偏低、肌肉力量薄弱已成为普遍现象,“脆皮大学生”一度成为网络热词。
这一现状的根源,既有电子屏幕过度使用的因素,也与户外活动、体育锻炼不足有关。其影响,对个体而言,不仅损害身心健康,也削弱了抗挫折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就国家层面来看,年轻一代体质强健,关乎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活力与韧性。
正因如此,《意见》的出台恰逢其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要让政策真正发挥作用,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工作格局:学校应在有关部门支持下,严格落实每天不少于2小时的体育活动要求,合理安排课程,通过走班制、俱乐部制等创新模式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学校即可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同时要配齐配强体育师资,通过“微运动场”“屋顶球场”等设计拓展校园运动空间。在评价机制上,需强化过程性评价,将体质健康、运动习惯等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淡化测试的选拔功能,凸显体育的育人价值。
政策的最终落地,还需要家长转变“重智轻体”的传统观念,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鼓励孩子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社会也应在场地开放、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支持,鼓励公共体育场馆向学生优惠开放,引导专业机构、志愿者参与课后体育服务,共同守护青少年茁壮成长。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将为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