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文旅融合重在寻准“黄金支点”

2025-10-12 08:28
| | | |

□苏益纯 林惠卿

  国庆中秋假期,漳州漳浦以“河鲀”为主题,巧妙串联高速服务区、县城街区和乡村美食街:天福服务区设置展销活动展台,既供应河鲀鱼丸汤,也展示美食地图;不少路过歇脚的外地游客为此临时调整行程,前往县城的花漾街区和中国河鲀之乡佛昙镇东坂村“打卡”,让“过路经济”转化为“留量经济”。

  观察漳浦的成功实践,首先得益于不同空间的精准定位与高效协同。天福服务区位于“福建南大门”,借助展销专区把高速公路上的自然流量导向花漾街区与东坂村;花漾街区以城市休闲综合体为定位,在服务本地居民的基础上承接外地游客的多元需求与消费;东坂村则依托河鲀产业链,提供专业美食体验。三者之间形成“引流—转化—承接”闭环,实现客流高效分配。

  引客之后,更需留客。漳浦的秘诀在于,深度挖掘本土资源并打造独特IP。漳浦河鲀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并入选省渔业十大超百亿产业链;东坂村拥有万亩生态养殖基地。可以说,产业为文化赋能,文化反哺产业价值,形成其核心竞争力。这一IP也是贯穿三大空间的文化符号——从天福服务区的主题展板,到花漾街区的充气雕塑,再到东坂村的养殖基地,河鲀文化被多维度且场景化呈现,构建出一条完整的地域叙事链条。

  当然,要让游客真正留下来,还需提供超越美食的复合体验。游客在东坂村,品尝的不仅是美食,更是生态与文化;在天福服务区,可以了解茶、石文化与闽台渊源;在花漾街区,借助亲子乐园与户外营地,可将美食之旅升级为家庭温馨回忆。

  漳浦努力让游客从“吃到饱”到“玩到嗨”,显著延长了其停留时间,也带来了启示:一是做优“乘法”,避免美食街沦为小吃的简单堆砌,而应推动文化、旅游与产业深度融合;二是运营重于建设,天福服务区23年持续深耕,漳浦花漾街区组建专业运营团队,印证了文旅项目需长期培育;三是特色源于深耕,漳浦聚焦河鲀这一细分领域,从产业到文化再到体验做精做深,最终才形成独特竞争力。

  有人说:“一条美食街胜过一百条文旅政策。”诚哉斯言!当不少文旅政策尚在文件中流转之际,漳浦的美食街已悄然撬动消费热潮。当然,热潮之下,亦有提升空间。比如,目前游客往来主要依赖自驾,片区间旅游专线公交仍属空白;住宿配套尚不完善,“过夜经济”潜力尚未充分释放;旅游产品仍较单一,当地底蕴深厚的海丝文化、闽台渊源尚未转化。

  如何继续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漳浦还需持续发力:推动三片区从空间协同迈向功能互补,避免同质化竞争;完善旅游专线及标识导览系统,构建涵盖民宿、酒店等场所的多元住宿体系;跳出单一河鲀IP,系统挖掘海丝、闽南文化资源,开发文化工坊、非遗展馆等业态,打造“可带走的记忆”文创产品;加强从生产到消费的全链条标准化建设,坚守品质与安全底线。只有当朴素的烟火气升华为具有持续生命力的品牌文化,美食街才能真正释放出超越百条政策的力量。这不仅是漳浦面临的课题,也是全省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应当思考的问题。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