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
□黄敏
乡村全面振兴,教育振兴是先手棋。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着力推进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建设。这一举措精准把握住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要义——通过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深度交融,系统性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面振兴。落实这项重要举措,亟待以价值共识、资源共享、技术赋能和制度保障等“四位一体”为架构,推动城乡教育关系从“结对帮扶”迈向“深度交融”,真正让教育振兴的成果惠及乡村、赋能振兴。
锚定共同发展,让城乡教育同向同行。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城乡教育原有壁垒,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乡村,助力薄弱学校提升质量,实现城乡教育的共建共享和协同发展。应在省级统筹基础上,鼓励各地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实践路径。例如,福安市、连江县以集团化办学与城乡教育一体化为抓手,实现从教学管理统一到课程资源共享,有效让农村学生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区同等质量的教育;漳平市和泉州鲤城区推行“一校多区”模式,组织老城区优质中小学带动结对学校,在学校管理、师资培训、教育科研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实现深度联动,切实提升相关学校的办学水平与育人质量。这些实践表明,以整合协调的思路激发城乡学校各自优势,让“好学校”带动“弱学校”,让“城区经验”融入“乡村实践”,既回应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更为乡村全面振兴涵养教育沃土。
聚焦资源共享,构建“三维融合”教育生态。资源共建共享是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生命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须重点推动教学、师资、学生三个层面的深度融合,形成教学发展共同体、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和学生成长共同体。在教学资源融合上,应加强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间的紧密合作,缩小城乡学校间的教学资源差距,促进城乡教学发展的同频共振。比如,福州晋安区实施城区优质学校与山区学校一体化办学,实现课程、教案、课件等资源的无缝对接。在师资队伍融合上,应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促进城乡教师间形成共同教研、共同研修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切实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能力。比如,厦门市实施“名师出岛”行动,有效推动骨干教师跨校交流。在学生成长方面,应创造更多城乡学生互动机会,通过联合研学、社团互动、友谊竞赛等活动,构建城乡学生成长共同体。
强化数智赋能,跨越城乡教育“数字鸿沟”。数智技术不仅是弥合城乡教育差距的桥梁,更是推动乡村教育提质增效的引擎,其应用要着重强化创新力、基础力与督导力。一是增强创新力,深化AI、大数据等技术与教学融合,发展智能助教、虚拟实景课堂等应用,持续注入创新动能。二是夯实基础力,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利用云平台、数字化转型等打破时空限制,特别是网络建设、智能教室、信息化教学终端等,同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数智技术个性化应用水平。三是完善督导力,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督导机制,保障数智技术设备维护更新,提升学校数智技术管理水平,持续赋能城乡教育融合与乡村全面振兴。
筑牢创新机制,激发“长效动能”。城乡紧密型教育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的支撑和保障。在办学体制机制方面,重点在师资配置、流动与发展机制,生源配置与流动机制上发力,促进城乡师生共同发展。在激励机制方面,着重发挥绩效考核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增强优质学校教师积极主动走向薄弱学校的积极性。如泉州市采取职称评定倾斜、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措施,确保优秀教师“下得去、教得好”,值得借鉴推广。在推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积极引导企业、高校、文化机构等多元主体加入共同体建设。如安溪枫下书院汇聚多方力量,开展科技及文化类夏(冬)令营,拓宽乡村学生视野。未来还可进一步推动公共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等机构与乡村学校建立合作,打造开放、包容、多元的教育生态网络,为乡村全面振兴汇聚更强大的教育力量。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