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时评
织密高质量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网
□李焕泉
儿童健康非小事,是最柔软的民生刚需。近日印发的《福建省推进儿童医疗卫生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每千名儿童拥有1.3名儿科医生、3.1张床位;到2035年,基本形成以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为引领,城乡均衡、协同高效的儿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这份实施方案,意在编织一张更加细密的高质量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网,守护好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按照要求,每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配备1名儿科全科医生,并设定到2025年底儿科常见病诊疗服务比例达90%以上,如同甘霖滋润基层儿科服务的土壤;将“儿童治疗周期长、费用负担重的疾病门诊费用”纳入医保,精准指向众多家庭背负的沉重压力;而加强中医院儿科设置,鼓励本省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研发儿童用药品种,则着力破解家长对用药安全的忧虑……这些政策组合拳,实实在在击中儿童医疗资源短缺、分布不均的痛点。
然而,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并非一日之功。儿科“医生荒”积弊已久:一方面,培养一名成熟的儿科医生周期长;另一方面,由于存在工作高强度、高压力、相对低回报等职业特点,现有人才队伍也在不断流失。我省提出培养复合型人才、倾斜岗位设置,方向可谓正确,但需要具体路径支撑。比如,如何让儿科岗位真正成为有尊严、有吸引力的选择?如何确保政策倾斜的阳光能切实温暖一线医生的日常?这无疑需要更加精准有效的激励与保障机制。
其实,早在2023年3月,国家层面就要求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国家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战略部署,到福建方案聚焦儿科资源提质扩容,政策传递的暖意清晰可感。
当然,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最终要落于实处。那就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获得有质量的健康守护。让优质儿科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不仅需要硬件设施到位,更需要软件实力同步提升。倘若基层机构徒有“儿科门诊”之名却无医疗技术过硬之实,或者存在配套支持不足,“高质量服务”的目标恐难真正落地,更谈不上惠及每个角落。
我们期待早日织就这张高质量儿童医疗卫生服务网,但更需清醒认识到,每一根线的坚韧,都依赖政策落实的力度、资源投入的精度和留住人才的温度。无论城与乡,只有当孩子感冒发烧能在社区解决,家长无需再为小病涌向大医院,才算得上真正筑牢分级诊疗的根基,也才能真切丈量出儿童医疗高质量发展的温度与深度。蓝图已绘就,重在执行,贵在恒心。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