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平行分论坛发言摘编

2022-04-26 07:44
| | | |

  编者按:日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平行分论坛在三明举行。本报今日对论坛上8位专家的发言予以摘编。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 董战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探索推进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创新,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从战略地位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地位;从制度建设上,生态文明“四梁八柱”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从示范创建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等工作,完成五批36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创建,五批13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探索了一批典型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经验。从国际合作上,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球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逐渐从本土走向国际社会,2021年在云南昆明召开的COP15会议主题即为“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从支撑能力上,成立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等组织机构,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协调,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更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效,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认识最深、力度最大、举措最实、推进最快、成效最好的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工作在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绿色低碳发展稳步推进,经济、能源、环境逐渐脱钩,发展模式逐步实现向高质量发展转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得到加强,治理能力快速提升,大生态环境保护格局基本形成。

  “十四五”时期要科学谋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一是要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尤其是疫情期间要克服困难,始终守住环境达标底线、生态安全红线。二是稳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政策创新、能力建设等方面深化探索,不断取得新成绩。三是坚决抓好减污降碳工作,稳步推进碳达峰,持续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努力实现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立等。四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继续完善生态环境责任与监管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市场与社会治理体系,加快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五是抓好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示范创建工作,启动美丽中国先行示范区、绿色低碳示范创建等,继续探索并推广行之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模式。六是依托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等,积极主动参与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气候治理。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福建孕育和发展的精神特质

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秘书长 黄承梁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我们党在建党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第一次形成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学说,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及其自然辩证法。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发源地和实践地。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形成了许多既领先那个时代,又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一脉相承的观点、理念和思想。

  人民之树彰显习近平始终如一、念兹在兹的民生情怀,必须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态脱贫、生态扶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性举措和原创性贡献,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人类贫困事业的历史性贡献。这一将生态保护与扶贫脱贫创造性结合和转化的思路,得益于三十多年前习近平到闽东上任后,用脚步丈量闽东的山容海纳所开启和探索的闽东因地制宜的脱贫之路。习近平带领闽东人民以践行“滴水穿石,久久为功,弱鸟先飞”的精神摆脱贫困,提出“什么时候闽东的山都绿了,什么时候闽东就富裕了”“要把林业发展放在闽东脱贫致富的战略地位当中”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之路、发展道路。

  生态之树体现习近平与生俱来的马克思主义系统思维、辩证思维。习近平多次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极具前瞻性地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战略构想。长汀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县份之一,习近平在指导长汀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把植树造林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源头性工作来抓,形成了中国水土治理的“长汀经验”,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必须以系统思维、系统观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提升生态文明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改革之树反映习近平勇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强烈使命担当和巨大的政治作为,以问题为导向,立足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福建是全国森林资源最丰富、林业生态环境最好的省份之一,但在过去由于广大林农收益水平低,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保护意识淡薄,林木盗砍滥伐现象很普遍。这些问题的症结在于产权不清,要从根本上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习近平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这不仅是给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吃了一颗“定心丸”,更使“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受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林改探索和经验开始走向福建全省及至全国。这场由习近平亲自抓起、亲自推动的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较早探索,是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决策的重大典范。

 

绿色发展实施路径的几点思考

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徐鹤

  绿色发展作为国家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强调的是“绿色”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它不是简单的绿化、环保和节能,而是稳增长、促改革、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手段。绿色发展实质上为经济系统、自然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同共生。自然系统为经济系统提供物质基础,而经济增长也会增加社会对自然系统的投入,进而为维护自然系统和提高生产能力提供保障。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可以为社会系统的公共服务提供支持,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系统的良性发展能够提高经济收入,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公众的环保意识,促进对自然系统的保护和投入。自然系统的改善可以促进人类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进而有助于提升人力等社会资本。

  迫于社会需求的日益提升和快速发展的紧迫形势,我国绿色发展的路径趋于由“先污染—后治理—再污染”的恶性循环,向“环保—节约—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转变,绿色化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参与。绿色发展的路径可以通过下述方式得以有序推进。

  (1)产业结构绿色化:从产业结构角度来看,通过最大限度提高产品或技术的生命周期成本—效益,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绿色化。从产品的设计过程融入绿色化理念开始,到产品制造的减少原料及能源的消耗达到非物质化,到后续产品的运输及产品使用过程中污染排放的减少,以及最后提高产品回收工艺的利用率,争取从产出到回收各个环节都能达到最大程度绿色化。(2)能源消耗低碳化:提高能源的生产效率,提升能源的转换效率以及加强能源的使用效率可以充分改善能源利用结构,是提升能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有效途径。(3)资源利用循环化:从资源利用角度来看,资源开发利用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应将减量化、再利用及循环化贯彻始终。(4)环境质量健康化:以不超过环境容量为依据,通过对环境质量的持续改进以达到保障人体健康的目标。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布局,从源头加强污染源的管控力度,确保每个生产环节污染物的排放能够达到或优于标准。(5)区域生态安全化: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过程中严守生态红线,落实贯彻预防优先原则到发展的每一环节。完善生态网络的布局和监控,提高生态决策过程中的环保意识及支撑能力。严格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大前提下加大生态修复的力度,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6)生态制度一体化:强化“生态执政”的理念,在监督、监管过程中时刻保持高度生态意识,形成政府的自我约束机制。在执政过程中,构建高效、廉洁的行政决策体系,促进科学文明执政方式的形成,保障执政过程严格遵守标准。

 

笃信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福建篇章

福建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杜强

  福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福建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在闽工作时推进生态省和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历经生态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三次重大飞跃,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深入开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综合试验,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等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出台实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全国领先,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的美丽家园正在福建呈现,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高,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以占全国2.8%的能源消费,支撑了全国4.3%的经济总量,绿色发展成效显现;生态文明建设经验模式数量全国前列,有39项生态文明改革经验向全国复制推广,有5批30个市县被命名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长汀等5个县(市)被授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这些历史性成就的取得,与福建始终牢记嘱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分不开的,也与福建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精心守护绿水青山,扎实推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相协调相促进紧密关联。

  在新征程中,福建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领生态省建设实践,在持续深化生态文明建设中补短板、强弱项。通过坚持新发展理念,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拓宽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围绕完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深化制度创新,拓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方法论,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发挥多元生态服务功能、经济服务价值和社会效益功能,补齐自然生态保护短板;深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重现净滩碧海风貌,共建共享“净滩碧海”美丽福建;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有力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力争在全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走前头,为加快新发展阶段新福建建设、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超越夯实绿色发展根基,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福建力量。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成效、经验及原创性贡献

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陶火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形成了越来越科学、越来越严密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我国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提供了基本制度保障,也为我国奋力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础。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效。全面推进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形成了血肉丰满、骨骼健壮、肌体健康、生机勃勃的制度体系。建立健全全面化的制度体系,生态文明制度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补齐了制度的短板,扎紧了制度的笼子。建立健全结构化的制度体系,制度的体系性越来越完整,把生态文明写入党章、载入宪法,建立起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健全科学化的制度体系,制度的科学性越来越突出,修订和完善已有的资源环境管理制度,创造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制度和规定。建立健全规范化的制度体系,制度的实效性越来越彰显,把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和生态文明法治化建设相结合,加大执行力度,用最严密的制度和最严格的法治来保障生态文明。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形成的创新经验。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人民至上的原则立场,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系列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基本经验。主要有: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全面领导,强化党政部门的环境责任;坚持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社会主义性质,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制度建设的人民至上根本立场,充分汇聚人民智慧和基层经验;坚持全面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方略,深化推陈出新的改革路径;坚持全面依法治理生态环境的基本手段,确立严格规范的法治途径;坚持系统、辩证、底线等思维方法,形成科学有效的方法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鲜活经验,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的重要遵循。

  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做出的原创性贡献。在深刻回答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方面,强调为了破除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约束,为了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在深刻回答要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上,强调科学有序的制度体系是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基本要求,充满活力的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充满生机的根本内容和突出表现。在深刻回答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问题上,强调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工作,通过建立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红色固原 绿色发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固原实践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褚一阳

  近年来,固原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宁夏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立市,不断积水为海,积土为山,在黄土高原上描绘出天蓝、水清、地绿、土净、民富的美好图景。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科学路径。按照“红色固原、绿色发展”定位要求,坚决守好“三条生命线”,2017年以来,持续深入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还草、400毫米降水线绿化造林、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坚持每年绿化造林60万亩以上、每年治理水土流失300多平方公里。在多年的改山治水实践中孕育形成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作风,锻造了干部群众“久久为功、持之以恒、艰苦奋斗”的精神底色,让“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蝶变为“绿水青山的小江南”。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推进,谱写了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宏伟篇章。我们坚持“植绿”与“管护”统筹推进,“治理”与“修复”统筹发力,“治水”与“兴水”统筹衔接,以流域为单元、以山脉为骨架,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梁、峁、沟、坡综合治理,种、育、护、管齐头并进,形成了“山顶封山育林、山坡荒山造林、山脚退耕还林、山村生态移民”的流域治理模式。天高云淡、绿水青山已成为固原最亮丽的名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打造了经济发展人民幸福的美丽环境。我们把生态建设融入产业结构调整中、融入美丽城乡建设中,选准适宜固原的“一棵树、一枝花、一棵草、一株苗”推广种植,把绿水青山的“看点”变成增收富民的“卖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向“绿色产业”转型升级。依托丰富多样的生态旅游资源、厚重久远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独具优势的红色旅游资源推动全域旅游,2018年至2020年,实现旅游收入163.96亿元。生态建设惠及全市80%以上的农民,户均林业生态经济增收550元左右,群众收获着生态绿色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

  坚持生态安全底线,筑牢了绿水青山美丽固原的安全屏障。我们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建立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制度,严把环境准入,出台16个地方性生态保护规范性文件,建立依法护林、抚育管理、监测防控“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实现每一块林草地有人看、有人管、有人护。坚持扬尘、煤尘、汽尘、烟尘“四尘同治”,强化联防联控,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十三五”以来,固原市优良天数达到97%以上,大气环境质量连续5年领跑全区。坚持清水河、葫芦河等“五河共治”,落实“控源、截污、治理、修复”措施,五河优良水体比例由2015年的20%提高到2020年的80%。通过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精心呵护青山绿水,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固原探索了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安全同频共振、相辅相成的双赢之路。

 

打造“绿水青山” 赢得“金山银山”

三明市将乐县委书记 刘润宇

  将乐县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孕育地和实践地。1997年4月,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将乐常口村调研时提出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25年来,将乐县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一任接着一任干,2020年打造“绿水青山”赢得“金山银山”经验做法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

  一、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一是牢记重要嘱托,保持战略定力。坚持把“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县域森林覆盖率达81.17%,空气、水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二是突出规划引领,把牢正确方向。规划建设省级工业园区,把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明确乡镇不得建设工业项目。三是涵养生态文明,增强行动自觉。把生态文明理念写入村规民约,持续深化“创十星评十户”活动。

  二、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是坚持系统保护。设置生态保护防线、生态修复防线、生态治理防线,扎实推进国家森林经营试点县建设,在全省率先实施重点生态区位森林资源保护PPP项目。创新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连续三年进入省级考评第一档,探索创新建立“生态司法+碳汇”工作机制。二是敢于攻坚克难。以深化河湖长制为抓手,推出“四水”工作模式,在全市率先实现县域内采砂场数量清零。三是强化源头治理。率先实施农村污水治理PPP项目,切实解决“重建轻管”的问题,农村污水收集率达到90%以上,污水处理率超过80%。

  三、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生态产业化。一是做大“林文章”,让林农不砍树也能致富。创新实施村民企合作造林模式,对分散的林业资源实行科学化、集约化管理和经营。大力推出林票,将预期收益提前分配给村民,目前已发放林票2300多万元,受益村民4万余人。二是做强“碳文章”,让“好空气”也能卖钱。开发17个省内林业碳汇项目,开发面积97.3万亩,并签订11个省外县市地区的CCER林草碳汇项目,预计开发面积约500万亩。颁发全国首张林业碳票,把空气变成可交易、可收储、可贷款的“真金白银”。三是做活“水文章”,让“溪水”变“金水”。因地制宜发展水美经济,打造一批水上集训基地,目前已连续举办4次全国蹼泳锦标赛,2次全国水球锦标赛。

  四、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实现产业生态化。一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将乐县正在由传统农业县向现代工业县转变,去年工业占GDP比重35.1%。重点发展循环经济,打造形成资源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产业集群。坚持把建设低碳循环工业体系纳入园区建设,获评全省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绿色园区。二是培育壮大特色农业。打造了全国最大的单细胞育苗基地,与中科院院士谢华安合作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带动全县形成制种基地2万亩。抱团引进一批蜜饯加工企业,带动农户种植近万亩芙蓉李。三是大力发展文旅经济。打造一批文旅康养基地,全国首个森林疗养工作站落户将乐。深化与省旅游集团战略合作,投资建设的“两山”学堂项目7月份投入使用。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安吉实践

浙江省安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黄枫

  安吉是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绿色发展先行地,是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奖获得县、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联合国人居奖唯一获得县。

  一、总书记三次亲临安吉视察的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亲临安吉视察。第一次是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安吉调研“生态省”建设。第二次是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到安吉调研“民主法治建设”。第三次是2020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浙江时,专门抽出半天时间到安吉视察,对安吉提出了“再接再厉、顺势而为、乘胜前进”的新指示新期望。在余村考察时,总书记“希望乡亲们坚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保护好生态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把生态效益更好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正是总书记这三次亲自为安吉发展把舵定向、引领航程,我们的“两山”之路才走得坚定而踏实。

  二、安吉践行“两山”理念的四个故事

  这四个故事是关于“一条河”“一座山”“一片叶子”“一座村庄”的故事,是安吉践行“两山”理念、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的缩影。“一条河”的故事,安吉壮士断腕,提升西苕溪水质,实现生态立县;“一座山”的故事,安吉争取资源,建设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实现建一个项目带一个产业;“一片叶子”的故事,安吉立足实际,建立白茶产业,实现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和再富一方百姓;“一座村庄”的故事,安吉坚持创新,打造田园综合体,实现农民变股民,资产变资金。这四个故事集中展示了安吉这些年的发展变化,也是我们践行“两山”理念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

  三、安吉推进“两山”实践的体会收获

  一是守住绿水青山才能换来金山银山。“两山”理念蕴含着丰富的系统生态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二是绿水青山不会自己转化成金山银山。“两山”理念蕴含着深远的绿色发展观。只有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才能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三是绿水青山要转化为人民的金山银山。“两山”理念蕴含着深厚的民生福祉观。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我们要“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乡亲们的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持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中,增进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