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在绿水青山间收获幸福

2022-08-23 08:20
| | | |

在自家新装修的民宿里,王利登站在落地窗前,满目翠屏湖景,对未来充满信心。记者 陈旻 摄

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成为众多鸟类的栖息地。记者 林熙 摄

顺昌县富金湖创新示范片区湿地公园一角(资料图片)

常口村立足山、水、田的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绿色发展的道路。记者 林熙 摄

核心提示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2017年,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入围全国第二批试点,试点项目涉及三明、南平、福州、龙岩、宁德5个地市29个县(市、区)。数据显示,试点工程368个子项目群众满意率均达97%以上,国家“山水工程”不仅让生态环境更美,也为群众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

综合治理出的美丽家园

  8月,气温不断创新高,宁德古田县凤埔乡桃洲村村民王利登心中却很惬意。走进他家新装修的4层楼房,透过落地窗,满眼皆是翠屏湖景,令人顿感清凉。

  “我这里本是村中最偏的地方,从前被称作凤埔的‘西伯利亚’,以往到县城要近1小时的路程,现在只需要10多分钟。”王利登告诉记者,“这两年翠屏湖沿岸越来越美,景观公路修到了村边,村民开始修整房屋,许多游客前来露营、野餐。”在孩子们的支持下,王利登花了20多万元装修自家小楼,不仅住上了湖景房,还留出两层作为民宿。

  一切变化,从村里“变干净”开始。“以前污水随便流,垃圾随便扔,禽畜放养,环境确实差。”王利登说,近几年,村中垃圾有了集中收集点,污水管道也修好了,公路修到了村边,路旁花草繁茂,白鹭翱翔。

  “环翠屏湖景观提升,源于生态保护修复打下的基础。”古田县财政局副局长谢陈宁介绍,2018年起,古田县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正式实施,包括水环境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农地生态功能提升等,特别是国有林场湖区周边生态林“封山育林”、退果还林及村庄绿化、环湖果园水土保持及生态化改造工程等一系列“翠屏湖精品项目”,让湖中生物多样性、水体生态功能大为提升。

  如今,借助翠屏湖生态与周边秀美乡村、特色产业,古田正打造一个集食用菌特色体验、民居民俗展示、红色研学、农事娱乐、康体养生于一体的宜旅宜居乡村旅游产品体系。

好生态铺就的致富路

  盛夏时节,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的生态漂流项目更加火爆了。

  清澈见底的金溪沿河,青山环抱,粉墙黛瓦,公园般的村庄里,来自省内外的游客体验着好生态带来的惬意。

  村庄另一边,脐橙园中的果树已经挂果。“常口村的自然条件很适合种植脐橙,今年产量预计能达到500吨。”常口分享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徐良辉说,11月脐橙才上市,现在就已经有人来订货了。

  “今年,仅生态农业就能为村集体增收40多万元。”高唐镇副镇长张林顺告诉记者,今年国庆期间,“两山学堂”也将开放,日均可接待280人,研学产业将更加兴旺。

  张林顺说,目前常口村已经完成了第二次碳汇评估测算。2021年,常口村领到了全国第一张林业碳票,涉及村里的3197亩生态公益林,村里当年光靠卖碳票就收入14万多元。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常口村,生态效益正不断转化为经济效益,形成了以“研学教育”“特色农业”“林业碳汇”三大板块为支撑的农村产业格局,实现了生态修复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

  2019年7月起,常口村周边开始实施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统筹山、水、林、田、湖、村等要素,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我们与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多所高校合作,编制了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实施方案。”张林顺说,将水土流失、农业生态功能退化等治理,水景观、水文化等建设和乡村振兴、机制创新有机结合。

  经过全域生态治理后的优质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农田,吸引来了现代农业等项目。与省旅游集团合作开发森林康养休闲旅游,“两山学堂”、皮划艇集训基地等项目先后落地,常口村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致富。

  2021年,常口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4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2.9万元,并带动6个联建村村集体实现平均收入40多万元。将乐县试点项目作为全国精品示范工程在全国推广,并在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中被通报表扬。

和谐共生的百鸟乐园

  17日,在闽江口湿地的生态监测智慧中心,科研监测人员惊喜地发现了今年第一批过境鸟。和过境鸟同时出现在监测大屏上的,还有大凤头燕鸥、中华凤头燕鸥等燕鸥类,以及环颈鸻、黑腹滨鹬等鸻鹬类夏候鸟。

  根据最新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闽江河口湿地保护区国家重点保护鸟类有65种,包括中华凤头燕鸥、勺嘴鹬等珍稀濒危鸟种,黑脸琵鹭、三趾滨鹬、针尾鸭等多种水鸟个体数量超过种群1%标准,达到国际重要湿地标准。

  “2018年以来,河口湿地共投入约3亿元进行生态修复、湿地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和湿地公园建设,目前已基本完成了互花米草治理、退还栖息地、栖息地改造、海漂垃圾治理、核心区珍稀濒危物种保护等工作。”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副主任林文波说。

  闽江河口湿地地处福州长乐区东北部闽江入海口,是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驿站。在生态修复之初,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互花米草的蔓延。

  2004年,互花米草开始入侵闽江河口湿地,很快造成了土壤板结、乡土植物生存空间萎缩、破坏潮间带湿地生态系统、影响鸟类栖息等问题。

  “我们经过多种尝试,最终采取‘刈割—旋耕’、人工除治等物理方法,配合种植红树林(秋茄)、短叶茳芏、海三棱藨草、芦苇等恢复乡土植物群落。”闽江河口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总工程师杨文秀说,保护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累计完成除治互花米草1810亩,同时,累计投入3900多万元对保护区内的养殖塘开展全面“退养还湿”,再通过改造水闸、打通土堰等工程,将2123亩退养区域修建成适合栖息觅食的“百鸟乐园”。

  “生态好不好,鸟类用脚投了票。”长期在河口观测鸟类的省观鸟协会会长杨金见证了河口湿地的生态变化。他说,经过一系列生态保护修复后,河口湿地的鸟类种类、数量有了明显上升。

  日常调查显示,闽江河口湿地冬候鸟数量已超过24000只,种类超过100种。退养还湿试验区水鸟数量最高时近5500只,越冬季保持在3500只左右,种类超过50种,较改造前数量增加了近一倍。

  “我们提供了113个就业岗位,湿地巡护员、保洁员很多是周边的居民,减缓了生态保护与当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冲突,也提高了居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林文波说。(记者 陈旻 王永珍)

 

相关

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快推进

  近日,省财政厅会同自然资源厅、生态环境厅和15个市(县、区),共同召开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会,强化推进措施,加快项目建设。

  九龙江流域位于国家“三区四带”重点生态地区,是我国东南沿海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闽西南地区人民的母亲河。2021年,经竞争性评审,我省九龙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在全国29个申报项目中位列第5,入选中央财政支持项目,获得奖补资金20亿元。

  项目总投资78.61亿元,实施期为2021—2023年,涉及漳州、龙岩、泉州三地市13个县(市、区),重点围绕区域内存在的部分小流域水环境问题严重、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迫切、水土流失与农地退化严重等主要生态问题,实施水环境治理与生态廊道建设、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农地生态功能提升与面源污染防治、矿山生态修复、机制创新与能力建设5大类57个子项目。

  “考虑到项目市县财政困难,确定了省级多承担一点的原则,按6∶4比例筹措我省资金,即省级筹措34.96亿元,约占60%,市县出资23.65亿元,约占40%。如果加上中央资金20亿元,省以上财政资金占70%,支持力度超过闽江项目,省级资金承担比例全国最高。”省财政厅副厅长陈强说。

  据介绍,在借鉴闽江流域项目经验基础上,九龙江流域项目又实现多个创新:在资金筹措上,全国首创“受益者补偿”模式,由受益地但非项目实施区域的厦门出资11.25亿元,有效缓解上游苏区老区市县财政困难等问题;在实施推进上,根据项目内容涉及行业类别,细化了57个子项目的省直部门对口指导服务机制;在引导激励上,明确了精品示范工程可按吸引社会资本金额给予奖励。

  我省计划从今年起,3年内安排9亿元正向激励资金,对15个项目实施市县分档给予奖励,并支持建设10个精品示范工程。“我们将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要求,确保按期高质量完成中央下达的投资任务和绩效目标任务。同时,把创新与工程实际结合,争取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和有效模式。”陈强表示。(记者 王永珍 陈旻)

 

专家访谈 

巩固提升,带动全省流域生态治理工作

  在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中,我省建立全过程专家咨询机制,引入中国社科院专家团队常驻福建,分片区全流程指导试点地区项目推进。

  “闽江流域试点”有何经验?下一步我省应如何巩固提升并带动全省流域生态治理工作?近日,记者采访了福建省总体咨询服务专家组成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委员会专家、教授级高工王新春。

  问: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统一保护修复,有何重要意义?

  答:长期以来,受高强度的国土开发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生态系统破损退化严重,部分关系生态安全格局的核心地区在不同程度上遭到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和破坏,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不断下降。此前开展的一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由于缺乏系统性、整体性考虑,生态整治修复效果不尽理想。

  加快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实现格局优化、系统稳定、功能提升,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进程,关系国家生态安全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问: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有何创新突破?

  答:福建是第二批试点中唯一获得国家部委组织考评优秀成绩的省份,在建设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的一些创新做法,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加强统一领导和制度建设。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资金投入量大,涉及8个省级部门、5个地级市29个县市。福建省成立统一领导机构,分解指标到各个部门。同时,重视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建设省市县三级网络监控平台,保证项目能够顺利实施。

  二是设立省级正向资金奖励,鼓励打造精品。各地总结并形成了包括将乐金溪百里画廊、顺昌森林生态银行、连城和大田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宁化和长汀水土流失治理、翠屏湖和闽湖美丽河湖建设等系列经验,得到国家多部委以及专家的肯定。

  三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长效管护模式。即以“共建共管共治共享”为特色的建宁模式、以“投融建管护”一体化为特色的南平模式、以“第三方管护”为特色的长汀模式、以转产转业转型为基础的畜禽养殖区绿色发展的延平模式、以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为特色的将乐模式、市级集中水源地保护的“人防”与“技防”结合的三元区模式、光泽县县域内“绿水”补偿和小流域水环境考核机制。此外,大田县湖美镇成立生态综合管护队,探索“多长合一”基层生态综合治理办法,激活基层生态综合治理神经末梢。

  问:如何综合施策,更好地巩固提升稳定保持生态功能?

  答:按照国家三部委颁布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指南(试行)》要求,所有工程项目要建立后期管护制度。工程验收合格后,根据生态保护目标和标准,做好基础设施的运行和维护;加强对生态系统演替过程的跟踪管护,严格控制不当的人为干扰。积极探索建立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运营管护机制,通过签订管护协议,明确管护责任和义务,落实管护责任人和经费,确保工程发挥长期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问:目前我省正将“闽江经验”复制推广至九龙江流域,您有何建议?

  答:第一,规划先行,要以“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指导开展工作,真正改变“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要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充分考虑需要修复的生态系统本底状况、未来环境变化因素等,全面诊断生态问题,制定保护修复目标;要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要求,分区分类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第二,加强科技支撑,对工程全过程实施生态监测和评估。第三,推动多方共同参与,充分集成整合资金政策,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记者 王永珍 陈旻)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