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非凡十年|南平:生态高地 点绿成金

2022-08-23 07:49
| | | |

延平区王台镇丰产林 吴道松 摄

建阳区考亭文旅度假区 黄杰敏 摄

“山盟海誓·恋在武夷”主题文旅产品推广活动 黄杰敏 摄

武夷山崇阳溪漫步道“瑞彩祥云”观景台 黄杰敏 摄

建阳区南浦溪流域风光 黄杰敏 摄

  去年,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寄语南平要“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

  牢记嘱托,接续奋斗。以绿色生态为基础,南平围绕“一座山”(全域旅游)、“一片叶”(茶产业)、“一根竹”(竹产业)、“一瓶水”(水产业)、“一只鸡”(肉鸡加工)等特色产业,各地因地制宜点绿成金,着力打造绿色产业发展高地。

山与水的协奏

  全自动生产线上,经过吹瓶、灌装、旋盖、喷码、贴标,一瓶瓶4L装泡茶水快速通过自动化传送设备,在包装点打包后,进行码垛装箱……近日,在武夷山洋庄乡的农夫山泉生产基地,一派生产繁忙的景象。

  据农夫山泉武夷山公司总经理余春建介绍,随着饮茶消费人群的要求逐年上升,公司早在2016年已立项找寻优质泡茶水,经过筛选发现,清冽的武夷山泉水在穿林过石后积累了适量的矿物元素,十分符合泡茶水的理化性质要求。

  正如余春建所说,优质的生态涵养了南平得天独厚的水源基础:地表水源108项指标达到Ⅰ类水标准;地下水总硬度9.69~9.91mg/L,属于罕有的低矿化度、偏硅酸型基岩脉状裂隙型矿泉水;年人均水资源量约为全国的6倍,从质和量两方面而言,均十分利于水产业的发展。

  2021年3月底,年产100万吨、总投资超5亿元的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生产线项目在武夷山竣工验收,配置小瓶天然水生产线和泡茶水专用生产线各一条。这一融合茶文化设计、独具地方特色的细分产品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肯定,项目去年产值超亿元。

  为加强水产业集群建设,面积约1500亩、规划年产各类水制品1000万吨的“武夷新区水产业专业园”于2021年应运而生,目前已吸引华润怡宝、银河水产业两家头部企业落地,总投资约20亿元,自武夷山麓向武夷新区绵延50余公里的引水工程已建设完成。

  “南平拓展提升涉水产业的雄心不仅在饮用水领域。”南平市水利局副局长张华表示,南平正编写《南平市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南平市水产业发展战略规划(2022—2027)》,依托园区平台与化妆品用水、酿酒用水、医疗用水、涉水精密制造企业积极洽谈,“富民之水”的文章正越做越大。

  山与水协奏,青山绿水踏歌而行。

  作为我省唯一的文化与自然“双世遗”地,武夷山一直是南平旅游业的“富矿”。南平今年推出武夷山主景区免门票活动,打造“山盟海誓”等文旅新产品,“福建会客厅”声名远播,引进“相声新势力”等新业态,天成奇峡、溪源峡谷、考亭书院等周边景点跟进门票减免政策。今年上半年,南平接待旅游总人数2622.47万人次,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竹与茶的共鸣

  好山好水出好竹,南平素有“南方林海”“中国竹乡”美誉,是全国优质竹产区,立竹量11.4亿株,年产竹材2.7亿根。近年来,南平大力延链补链,不断提高竹木综合利用率和精深加工水平。

  走进建阳区龙竹科技的生产车间,各类自动化生产设备令人目不暇接,机械臂上下翻飞,将竹制品有条不紊地从数控机床间放入、取出,自动完成塑形、抛光等工序。目前该公司已拥有专利超200项,近年推出的“缠绕式竹吸管”产品被中国林产工业协会鉴定为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随着‘以竹代塑’趋势渐成,竹加工的产能升级得到了南平不遗余力的支持。”龙竹科技董事长助理朱华介绍道,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公司新签约了一个建筑面积约35000平方米的无人智慧工厂项目,将实现竹吸管从投料、加工、检验、包装入库的全自动高效控制,以满足未来数十亿数量级的竹吸管市场需求。

  除了林产加工的智能化,近年来南平还从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的方向,为竹产业谋篇布局。今年全市有一半县区拟申报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重点县,共有笋竹精深加工重点项目超百个,中国竹产业协会竹家居与装饰分会、福建省竹木产业工业设计研究院落地南平,“竹塑贷”“竹林认证贷”“碳汇贷”等金融创新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根据2021年南平市印发的《林产工业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超越行动方案》,未来5年南平将力争实现林产工业领域上市企业数量翻番,行业资源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从容纳千人的会展场馆,到米粒大小的活性炭,古人“不可居无竹”的吟诵在南平得到最佳诠释。

  作为全省茶产业的重镇,“一片叶”长成了一条产业链。南平建成40万亩绿色生态茶园,“减肥控药”逐步成为广大茶农的共识;智慧茶山在线监测、区块链茶产品溯源方兴未艾;武夷茶世界、政和白茶城等一批兼具交易和会展功能的全国性平台相继落地……近年来,南平推动“三茶”统筹发展步履铿锵,实现规模以上茶业加工产值10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350亿元。

白羽肉鸡“国产芯”

  作为我省的农业重镇,南平的肉鸡养殖近年来同样捷报频传。今年6月,9.6万套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鸡“圣泽901”父母代种鸡雏正式批量供应市场,十年磨一剑的当地龙头企业——圣农集团引起了社会的颇多关注。

  鸡肉是我国仅次于猪肉的第二大消费肉类,白羽肉鸡占据过半市场份额。长期以来,国内企业100%依靠进口种鸡繁育商品鸡。种源受制于人,带来种雏鸡成本高、引种数量变动多、疫病输入风险大等问题。为此,圣农于2011年启动白羽肉鸡育种工程。2019年,圣农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白羽肉鸡配套系——“圣泽901”,并于去年12月通过国家审定。对比实验、性能测定结果显示:生长速度、成活率、产蛋率、料肉比等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据了解,今年年底,圣农父母代种鸡年产量将突破1750万套;“十四五”期间,圣农父母代种鸡年产能预计可达6000万套,能够完全满足国内全行业需求。此外,近年来圣农先后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国际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在日本、美国、俄罗斯、阿联酋等10多个国家(地区)注册,并于今年5月正式进入东盟市场,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提升。

  良好的生态是南平肉鸡养殖业重要的竞争力来源,而肉鸡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也并非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在光泽、浦城、政和三大肉鸡基地,近年基本形成了将养殖废弃物“吃干榨净”的资源化利用模式,将污染排放控制在了最低程度。

  圣羽公司通过脱水、高温高压将鸡毛废料加工为羽毛粉,直接作为优质的水产饲料,年产值达3000万元;圣新能源利用鸡粪和谷壳混合燃烧发电,月处理鸡粪1.2万吨,月发电量达460万千瓦时;海圣饲料、明圣生物等一批企业,利用鸡下脚料、鸡血等生产动物蛋白饲料、软骨素……完善的配套体系,使南平的肉鸡养殖产业成为兼顾经济与生态效益的“模范生”。(记者 赖昊拓)

 

特写

产业园里“循环”忙

元力活性炭厂区(资料图片)

  近日,记者走进南平工业园区白炭黑—林产化工循环经济专业园,这座全球最大的木质活性炭生产基地正散发着像当前天气一般的生产热度。

  “这里是我市围绕创建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目标重点打造的产业园项目,首期用地1275亩已基本建成,年新增产值30亿元,税收3亿元。”南平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干部方俊泽介绍道,基地通过竹、炭、硅和清洁能源四大产业优化组合,在2020年获评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位于产业园东侧的元丰竹木,是该产业园“循环”的起始点。利用南平丰富的竹木资源,这里将生产板材和竹制快消品产生的大量竹屑研磨为超细粉,用作活性炭的生产,其余的生物质下脚料作为燃料给园区供能,供能产生的余热也能用于竹木材料的烘干。

  “通过物料和热能的循环利用,园区使用的外部补充燃料只占全部燃料的30%。”元丰竹木负责人王健浜说,将炭产业产生的木煤气、蒸汽供给硅产业及联供中心使用,每年可替代7.8万吨煤;将硅产业使用后的二、三次余热,转换为热水、热风,每年可节约7.6万吨煤。

  在联供中心旁的元力公司厂房内,一粒粒均匀黢黑的颗粒状活性炭,经热风的烘干从转炉中滚落;三元循环公司晶莹剔透的硅胶从反应池中浮现,乘着传送带进入干燥车间;硅胶附加产生的颗粒运往紧邻的水玻璃厂区用作原料……蒸汽和热水在管道内穿梭,各类工业品井然有序地“流动”。

  三元循环总经理助理陈祥武说,公司突破了困扰行业几十年的硫酸钠电解难题,将硅胶生产后的硫酸钠废水转化为硫酸、烧碱和工业用水,用于硅胶、白炭黑和水玻璃的生产,在减少污水排放的同时实现节能增效。

  “园区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不仅是生产过程,还有其主要产品——木质活性炭。”方俊泽补充道,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活性炭的应用领域正不断扩大,预计2025年国内活性炭市场需求将达到93万吨左右。(记者 赖昊拓)

 

特写

武夷新景扮靓“福建会客厅”

  暑期,在武夷山主景区免票政策刺激下,武夷山旅游热度不断攀升。

  夜幕时分,与以往不同,不少游客在进场观看《印象大红袍》演出前,选择在距离剧场不远处的“瑞彩祥云”观景台打卡、拍照。

  “5年前来过武夷山,印象不错,这次过来最惊喜的是新修了这个漫步道,夏日晚间来散步很舒服,现在可以全天候欣赏武夷山的美景。”来自厦门的陈先生告诉记者。

  陈先生口中的漫步道位于武夷山度假区崇阳溪东侧,隔崇阳溪与景区相望,如今成为武夷山最受市民和游客欢迎的休闲之地。

  去年10月19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首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崇阳溪漫步道榜上有名。

  “漫步道规划长度6.7公里,建设旅游漫步道及绿化景观,沿线有印象大红袍演出剧场、茶博园、集市风貌区、云河漂流和夜游崇阳溪、世贸御榕庄酒店、酒吧一条街、大众茶馆、水秀演出剧场、九龙湾等项目。”武夷山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杨浩强说。

  碧水丹山之下,结合漫步道可见多层次山水地形的特色,以焙笼、竹排、白鹇等武夷山文化元素为设计灵感,当地还在沿途打造6个开放式、材质现代、形式丰富的观景台,为游客赏景、拍摄提供最佳观景点。

  “按照可望山观水、具备优势风景条件可打造网红景观点的原则进行选址,我们沿度假区崇阳溪漫步道分别设置‘九曲泛舟’‘福茶飘香’‘玉潭白鹇’‘虹桥飞渡’‘王者归来’‘瑞彩祥云’6个观景台,分别体现了武夷山的旅游文化、茶文化、自然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神话传说及自然景观文化,从景观、体验、文化多个维度提升城市的公共空间质量。”杨浩强说。

  为打响“国际范、中国味、武夷风”旅游品牌,打造“福建会客厅”,今年武夷山深入开展文旅提质增效活动,全力提升度假区城市品质即是内容之一,旨在塑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的城市面貌新形象。

  除了崇阳溪漫步道和6个观景台,今年暑假,度假区还迎来新的打卡点——“相声新势力”剧场。7月15日晚,首场演出隆重开演,节目以武夷山茶文化为创作主题,用相声、快板、脱口秀等形式表演,进一步丰富武夷山的旅游业态,为游客带来更多选择。此外,啤酒屋、剧本杀、茶汤温泉、真人CS、自助茶空间等多种旅游业态也陆续在武夷山的旅游版图上铺开。(记者 蒋丰蔓)

 

手记

以绿为底绘蓝图

  南平作为生态“优等生”,长期以来坚持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统一,生态优势逐步凸显,绿色发展脚步行稳致远。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十分关心南平的生态建设,叮嘱南平“发展经济绝不能牺牲环境,一定要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上讲发展”。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首站到南平,对南平生态文明建设、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统筹发展等作出重要指示,为新南平把脉引航。

  行走在闽北大地上,处处感受到人们对这方土地良好生态的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在这里已深入人心。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南平不少企业都能辩证看待发展与绿色的关系:因地制宜用好资源能为企业降低生产成本,从科技创新中要效益;投资循环经济,变废为宝,也能为企业开拓新蓝海。更重要的是,从长远来看,绿色发展为企业带来品牌效应。从绿色发展中要效益,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赢得主动权。

  坚持走好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我们有理由期待环境更优、高质量发展成色更足的南平,让好生态真正点绿成金、惠民强市。(记者 赖昊拓)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