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产业为翼 助力莆田发展

2020-07-24 08:36
| | | |

  

   瑞仕国际潜力少年综合中心项目选址妈祖国际健康城,是一所职教康养一体化的自闭症综合中心。一期总投资约8亿元,目前已进入收尾冲刺阶段。 丘开斌 摄

  

  位于北岸经济开发区的两岸生物技术产业园总规划面积约7500亩,以生物制药和智能医械制造为主导产业。目前,该产业园部分主体结构已封顶。陈琛 摄

  

  位于仙游县枫亭镇填海地块的华峰绿色纤维工业园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工程建设。该项目总投资约229亿元,计划年产30万吨再生纤维。郑志忠 摄

  “今年上半年新增‘五个一批’项目306个、总投资3279亿元,其中签约项目94个、总投资1242亿元,开工项目30个、总投资216亿元,投产项目38个、总投资278亿元。”2020年中盘点,莆田提交了一份亮眼的发展报表。

  围绕新时代新福建建设,实施“343”重点产业发展计划、抓实平台载体发展开发区产业集群、机制护航精准帮扶企业,近年来,莆田以产业为翼,助力高质量发展。

  实施“343”重点产业发展计划

  在莆田一号工程“突出开放招商、强化项目带动”全力部署下,莆田顺利通过疫情影响这道“加试题”,下半年项目落地发展顺利开局。

  眼下,仙游华峰绿色纤维工业园、永荣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链CPL二期、三棵树高新材料综合产业园一期、华兴玻璃迁建、百威雪津啤酒有限公司150万扩200万吨项目等建设现场正开足马力,领衔高质量发展项目建设梯队。

  一处处紧张忙碌的生产场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厂房新楼背后,是莆田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优增量、提升存量,强攻产业主攻工业的发展侧影。产业兴则城市兴,为此,莆田举棋落子谋划实施“343”重点产业发展计划——

  全力做优鞋服、工艺美术、食品等3个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推动双驰、才子服饰等鞋服龙头企业品牌化、智能化、个性化发展;推动三福、鲁艺等工艺美术品牌大众化、国际化,培育“莆田木雕”“仙作”区域品牌;以百威雪津等龙头企业,发展休闲食品,带动麦芽、工业旅游等产业链发展。去年,莆田鞋服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

  做强新型功能材料、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永荣、华峰、三棵树等为龙头,打造千亿级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华佳彩、福英泰科技、大唐网络等为龙头,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5G设备、电子元器件、终端结构件等产业链……

  培育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生命健康等3个未来产业。充分发挥妈祖健康城“海峡两岸生技和医疗健康产业合作区”核心载体作用,培育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和高端专科医院,力争打造中国第一健康城。

  在以优质增量壮大总量的同时,突出优化存量,支持现有企业技改、扩建,实现裂变扩张、提能升级。1—5月,全市工业投资完成229.5亿元,同比增长3.8%,高于全省平均增幅,其中技改投资完成142亿元,同比增长20.4%,高于全省平均增幅16.5个百分点。

  工业园区转型升级

  “要突出开放招商、强化项目带动,加快工业园区及产业转型升级,为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超越奠定坚实基础。”7月3日,莆田市召开工业园区及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推进会,莆田市委书记刘建洋重申了园区改造和“一号工程”的重要关系。

  近年来,莆田已形成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数字经济等多个产业集群和产业示范带。全力发展产业集群这枚“重型武器”,莆田早已布局:按照“一区多园”原则,全市所有工业园区整合并入,或委托省级及以上开发区统一管理。其中,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发展1个首位产业和2至3个主攻产业,省级开发区重点发展1个首位产业和1至2个主攻产业,推动形成“一个县(区、管委会)一个千亿产业、两个五百亿产业”的发展格局。

  5月22日,城厢区太湖工业园区举行开放招商战略合作项目签约会,荔发建材、洁康卫生用品等6个项目签约入驻,总投资14.8亿元。据悉,该园区创建于2003年7月,园区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根据区位特点及发展现状,重点发展纺织鞋服、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产业园。目前,园区已开发利用土地面积约1736亩,尚有可开发土地面积约5100亩。

  盘活低效用地和闲置空间,发展优势产业的太湖工业园区是莆田实施园区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由点及面,在多点开花的产业基础上,莆田抓稳抓牢平台载体,把开发区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出台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实施意见,以6个园区为主体,优化空间布局,产业布局;实施园区改造提升“十个一”工程,提升配套能力,构建“大园区 小城市”公共服务网络,推进产城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并推动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试点先行。

  产业园区的辐吸力作用强劲,上月,由福建永荣控股集团与山东炼化能源集团合作投资的2×100万吨/年丙烷制丙烯及下游新材料项目落户秀屿石门澳产业园,总投资396亿元;总投资56亿元的大唐网络东南运营总部、总投资30亿元的华峰高端户外面料等重大项目也纷纷落地。

  培育好的营商环境

  今年初,为应对突发的疫情冲击,莆田率先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十条措施,创新“三原三联”快速转产模式、企业共享员工模式,开展援企稳岗和接工助力“双行动”,助力工业经济复工复产。

  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竞争力。

  去年9月,莆田全国首推“自己批网上办”审批服务新模式,实施效能革命。通过打造“有为政府”推进建设“有效市场”。据统计,当前,全市“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事项已达到99.9%。

  为全面推进“开放招商、项目带动”一号工程,莆田建立“开放招商领导小组+五条战线招商组+七个县区”三级协调联动和“五个一”工作机制,高位推进产业招商和项目服务,营造投资兴业热土:第一时间组建重大项目工程服务小组和服务专班,建立破解项目复工难题“首问责任制”“限期办结制”;制定《“千名干部帮千企 稳定产业促发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建立“白名单”挂钩帮扶等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构建“人才链”,出台大力发展新时代职业教育、支持“双招双引”十条意见等文件,大力培养和集聚实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服务企业、支撑产业……

  “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人文环境、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让莆田正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华峰集团相关负责人这样说道。

  栽好梧桐引凤来,莆田全力推进开放招商、项目带动,创新推广“不见面招商”新形式,通过云推介、云签约等线上招商形式,成功实现招商“线连线”“屏对屏”。上半年,全市共新增对接项目285个,计划总投资2198亿元。其中,落地项目147个,计划总投资1440.5亿元;意向项目138个。(记者 林爱玲)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