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动能越来越足,开放大门越开越大
过去五年,福建纵深推进改革开放,发展潜力空间得到新拓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福建今天的发展和成绩得益于改革开放,福建未来的前途和希望也一定靠改革开放。如何以改革促进高水平开放、以开放倒逼深层次改革,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奋力打造活力福建?代表们积极建言。
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关键在于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形成更多具有福建特点的改革成果。
去年,福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入第20个年头。这场“从山下转向山上”的改革,实现了“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眼下,福建正着力推动林改再出发,让绿水青山成为林区百姓的发展靠山。
省人大代表、尤溪县林业服务中心主任赵秀荣分享了三明市林业碳汇开发经验。2021年,当地发行全国首张林业碳票。如今,这张小小的票证,已成为广大林农“不砍树也致富”的法宝。
“但目前,我国林业碳汇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的是专业人才不足、激励机制不够等现状。”赵秀荣建议,支持打造全省性、全国性林业交易信息化平台;加大国土绿化专项资金和林业碳汇项目补助资金的投入;丰富林业碳汇应用场景;开展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加快森林固碳增汇、碳减排、碳抵消、碳排放权交易等领域的技术人才培养。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地矛盾突出。持续深化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一道必答题。为此,省人大代表、龙翔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惠贞提出,引入“亩均论英雄”评价机制。
“以企业亩均效益开展评价,建立企业分类管理机制,依据综合评价得分高低排序,将企业分为优先发展、鼓励提升、规范转型、调控帮扶、倒逼建设等五大类。”她说,在分档归类基础上,对企业进行“奖优汰劣”,分别从用地、用电、用水、用气、信贷、人才就业、财政补贴资金兑现比例、能耗和排污指标等方面采取区别的扶持、调控、限制等措施,最终实现“寸土生寸金”目标。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面朝大海的福建,如何用好用足“多区叠加”政策优势,持续拓展对内联接、对外开放的空间,努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重要通道?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海丝中央法务区建设。经过一年多建设,海丝中央法务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法治创新聚集区和法律服务高地。围绕打造更高水平海丝中央法务区,来自各个片区的代表各抒己见。
省人大代表、泉州市丰泽区区长林清伏主张,支持海丝中央法务区泉州片区做大做强涉侨特色法务。
“泉州有950多万海外华侨华人、900多万泉籍台湾同胞。”他建议,支持泉州打造世界泉商一小时法律服务圈,设立海归法律工作站、涉侨法律工作站,探索建设域外法查明平台,便于泉籍侨商在国内投资兴业,为在外泉商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
作为海洋大省的福建,港口资源丰富。近些年,福建港口资源整合有序完成,推动形成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泉州港四大港口,成为助力福建打开开放大门的强劲动能。
如何更好地发挥港口优势,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区域“大港”?省人大代表,莆田市秀屿区委副书记、区长郑松青认为,应加快建设湄洲湾港东南大宗商品储运中心,使其成为面向“一带一路”和对台的重要通道和枢纽。
“湄洲湾港依托向莆、兴泉铁路等交通干道,能够有效辐射中西部,形成东进西出最便捷的通道。”他建议,加大湄洲湾港南北两岸业务整合,加强引导大宗商品储运业务向湄洲湾港集中,开通枢纽港和支线港间的散货运输直航通道,大力发展海铁联运、江海联运和海上中转,构建无缝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拓展福建港口的陆向、海向腹地。
“闽台渊源深厚,福建应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持续做好‘通、惠、情、产、文’五篇融合文章,让福建在持续深化闽台融合发展中展现更大作为。”省人大代表、泉州弘晟精密塑胶模具有限公司董事长郭炳森说。
“应鼓励和支持泉州台商投资区打造两岸融合示范区,拓宽泉州台商区应通尽通新路径、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他建议,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对泉州台商区内引进的高端医疗器械、药品、技术等台资企业,赋予相关惠台政策,实行特殊审批,适当降低进口关税。(记者 张辉 朱子微)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