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20252250号提案的答复

闽文旅提案〔2025〕145号

2025-07-28 10:21
| | | |
 答复类别:B类

 

 

黄美辉委员

《关于传承与保护闽南方言,弘扬传统文化及稳固两岸沟通语言桥梁的提案》(2025225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闽南方言是福建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载体,闽南方言有着深厚的民间文化土壤,它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还是推动两岸融合发展重要纽带。近年来,我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力度,使用闽南方言表达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弘扬

一是着力完善政策支撑。通过立法和印发实施方案,为方言保护提供支撑。如施行《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印发《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福建省曲艺传承发展实施方案》等,夯实方言保护传承基础。

二是着力搭建展示平台。利用传统节庆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组织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为闽南方言表演提供展示平台。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闽台同心,共享非遗”为主题,遴选了全省及台湾地区80个非遗项目共近300名非遗传承人,其中主会场“赓续·传承”—闽台非遗展演中,闽台两地非遗传承人及演出团队带来了南音、高甲戏、芗剧等精彩表演,增进两岸文化认同和心灵契合。南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台胞卓圣翔等参加了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宣传主会场活动,进一步深化两岸的融合交流。

三是着力加大普及宣传。开展非遗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活动,开办闽南方言广播、设置方言视频专栏等,加大闽南方言普及宣传力度。2022年5月27日,我厅主办的非遗进校园—2022年闽台艺术家南音音乐会在福建艺术职业学院举办,两岸高校青年以闽南方言同台献演,为观众带来一场视听盛宴。厦门市连续举办了16届的莲花褒歌比赛、17届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活动,漳州市持续开展的锦歌、南词展演;泉州市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等活动,进一步增进台胞对祖国、对祖籍地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是着力扩大对外影响。组织优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国内外展演展示活动,提升闽南方言的影响力。如组织锦歌、答嘴鼓、莲花褒歌等参加全国曲艺周展演获得一致好评,南音《百鸟归巢》参加了2023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进一步扩大了闽南方言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您在提案中提出提升社会学习与传承闽南方言的重视程度的建议很有意义。下一步,我厅将吸纳您的意见建议,推动做好相关工作。

一是保护传承闽南方言。进一步推动《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福建省曲艺传承发展实施方案》等法规政策落实,加大利用闽南方言表达的非遗项目保护力度,组织“闽南语歌手大赛”“南音大汇唱”等曲艺大赛、戏剧汇演、方言歌手大赛、文化惠民演出等,为闽南方言提供宣传展示平台。继续选送闽南方言相关项目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以及兄弟省份组织的全国曲艺周、全国民歌展演等活动,结合“清新福建 共享非遗”主题活动,开展闽南方言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区活动,推动闽南方言相关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

二是加强精品艺术创作。扶持文艺院团创排演出更多闽南方言艺术精品,结合新时代福建戏曲“经典传承”系列工程,加强对闽南方言传统地方戏数字化建设,进一步推动闽南方言的保护、传承、传播。

    三是拉紧两岸交流纽带。发挥闽南方言在对台对外文旅交流合作中的桥梁作用,通过“海峡两岸书院论坛”“匠心意蕴——闽台文创周”等闽台文旅交流活动,提升台湾同胞对闽南方言的认知,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两岸文旅交流平台,推动泉州提线木偶戏、南音等以闽方言为载体的传统戏剧、曲艺与民间艺术入岛交流,以剧艺展演、交流座谈等形式稳固两岸融合发展桥梁。

四是留住民心相通乡愁。借助新兴媒体,在新华网、闽声杂志、华人头条APP及委托新华网运营的脸书、推特、Youtube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开展福建文化和旅游宣传,融入南音、高甲戏等元素,提升闽南方言文化影响力。通过“茶和天下”雅集等对外文旅交流活动,携南音等非遗传承人赴海外国家和地区展演,增进与旅居海外的闽籍华人华侨和台胞心灵契合,更大范围深化闽南方言的传播传承,助推福建泉州、厦门、漳州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促进各国民心相通,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领导署名:林守钦

人:王锦萍

联系电话:0591-87118123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7月24日

 

 (此件主动公开)

来源: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