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20242082号提案的答复
闽文旅提案〔2024〕75号
洪嘉恩委员:
《关于提升博物馆育人功能的提案》(20242082号)由我厅会同省教育厅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博物馆作为重要的公共文化阵地,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科学技术知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福建省文旅厅以文旅融合为契机,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博物馆办成滋养道德、提高见识、丰富才华、增加知识、培育美感的“大学校”,通过博物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地方旅游资源,让博物馆“护物”更“化人”,让文物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一、寓教于乐,突出特色
充分调动全省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资源,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吸引更多群众走进博物馆,使博物馆更好地服务社会,让青少年更多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福建民俗博物馆“节气里的福建”剧本杀体验,给予青少年新颖有趣、可玩性强的文旅场景新体验。福州市博物馆“闽都古建寻迹”华林寺研学活动以“可观、可品、可展、可学、可游”的系列文博体验项目,全景式展示广博深邃、多姿多彩闽都历史长卷。厦门博物馆组织的“文博思政课”研学实践:古城趴趴走,组织学生团队走寻中山路见证厦门城市历史发展的过程。宁德市博物馆“古代科举制度主题社教活动”,通过社教课堂让青少年了解古代科举制度文化,了解古人学习、考学、入仕相关知识。
二、加强教育,部门联动
“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双向奔赴,与教育系统密切协作,推动新时代博物馆改革发展与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融合发展,向高校公开博物馆资源清单,实施博物馆进校园示范项目,推动福文化、红色文化、海丝文化、朱子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八闽特色文化进校园,探索福建博物馆“百馆进千校”等博物馆教育品牌。开展文博单位和高校互联合作,与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设立文博专业课程、共建专业实践基地、成立学科实验室、开展学科研究等形式,进一步探索馆校联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机制,让博物馆成为教育和研究的“第二课堂”。
三、打造智慧博物馆
充分运用我省“数字福建”成果,推动全省重点国有博物馆和部分非国有馆开展智慧博物馆示范建设,通过藏品多维信息展示、AR/VR技术展示、全息影像欣赏、虚拟触摸、新媒体传播等方式,升级展览设施、创新展览形式,逐步实现博物馆智慧保护、智慧管理、智慧讲解、智慧服务、智慧展示,让博物馆资源能通过网络广泛惠及群众,为广大群众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渠道,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普惠共享。
下一步,我厅将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提升博物馆育人功能有关工作。
一是建好校园场馆。支持推动各高校建设博物馆、校史馆,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聘请博物馆符合条件的负责同志、专家学者、讲解员等担任思政课兼职教师,通过开展“红色文化入校园”“科学精神上讲堂”“先进模范上讲台”等“大思政课”活动走进校园。
二是上好“大思政课”。推动各地各校积极融入“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用好福建博物院、福建船政文化景区、厦门博物馆等全国、全省“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资源,推动高校与基地结对共建,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开发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大思政课”精品线路和课程,提升育人实效。
三是强化数智赋能。继续推进数字博物馆进校园,强化资源共享,建设高校思政教育素材库。支持高校将博物馆、校史馆等场馆与数字智能密切结合,运用科技力量让博物馆“活起来”,推动高校博物馆、校史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升高校博物馆、校史馆等场馆吸引力。
领导署名:傅柒生
联 系 人:张林惠
联系电话:0591-87500281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4年7月2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