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20252197号提案的答复

闽文旅提案〔2025〕91号

2025-07-09 16:21
| | | |
 答复类别:B类

余昌鸿委员

《关于破除闽剧“活态”传承瓶颈以大力推动闽剧振兴的提案》(20252197号)由我单位会同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省教育厅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福建五大剧种之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闽剧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持续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动精品剧目创作,系统加强传承保护等,努力赓续八闽文脉、打造“闽派”文艺精品和文化品牌。

一、优化政策环境,夯实发展根基

一是健全政策法规体系。2021年11月1日起施行《福州市闽剧保护规定》,对经费保障、扶持创作、纳入公共文化服务、支持民营团队、加强市场监管、保障权益等方面作了规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保护传承,成为我省首部戏曲保护地方立法,走在全国前列。制定《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直属文艺院团改革发展的工作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文艺表演团体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措施,持续推进福建省舞台艺术和美术精品工程、新时代福建戏曲“经典传承”系列工程实施。始终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持续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努力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营造更优政策环境。二是统筹项目资金扶持。统筹用好省本级各类资金,持续加大保障力度。2017年至今,通过省舞台艺术和美术精品工程专项资金共扶持省、市、县国有闽剧院团以及优秀民营闽剧团的闽剧《双蝶扇》《生命》《侯官女人》《马江魂》《过崖记》《幻戏图》《画网巾先生》《孙尚香》等20部(次)新创和复排作品。三是激发院团发展活力。重视发挥省、市属院团示范引领作用,省实验闽剧院、福州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精品创作成果丰硕,多部剧目晋京展演和入选全国展演。闽侯县闽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在各级行政部门和国有院团帮扶下,《侯官女人》第九届福建艺术节上取得佳绩,推动当地党委、政府增加人员编制。同时,鼓励国有团帮扶民营院团共同发展,如省实验闽剧院与福清市侨乡闽剧团合作,创排剧目在省市赛事中获奖,合作剧目《门槛记》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鼓励闽剧民营院团参加重要赛事活动,福州市马尾区海峡闽剧团《龙台驸马》《马江魂》获第七届第八届福建艺术节剧目一等奖;2024年4家民营院团经过福州市戏剧会演选拔后,入选第九届福建艺术节。

二、注重人才培养,积蓄发展后劲

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保障。坚持“以赛促进”“名师带徒”,“送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院团与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办首届“二元制”表演艺术(闽剧表演)专业大专班,演学结合提升水平。持续加大紧缺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力度,鼓励本省、本地、本单位中青年骨干担任主创主演。举办福建戏曲表演艺术名师工作坊及各类创作人才培训班,着力培养新一代领军和骨干人才。周虹(2022年)、陈琼(2023年)入选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陈琼(2023年)入选新时代中国戏剧旦行领军人才陈莉莉(2023年)入选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表演艺术传承英才杨帅(2024年)获第32届上海白玉兰戏剧奖新人主角奖榜首。二是深耕校园课程体系。高度重视中小学戏剧(闽剧)教育工作,在顶层设计、校本课程、社团活动、人才培养等方面深耕细作。福州各地中小学积极增设闽剧校本课程,探索在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中融入闽剧选读、演奏、绘画等模块,激发学生学习闽剧和福州方言热情。利用校园宣传栏、新媒体等营造学习氛围。三是搭建戏剧新苗培育平台持续举办全省中小学生(少儿)戏剧展演、大中小学生戏剧节等,开展“八闽戏剧进校园”系列活动,2024年全省开展“优秀传统艺术进校园”实践活动超1000场。鼓励和支持闽剧院团与中小学开展结对共建,推动更多青少年参与闽剧教学传习和普及传扬中来。与闽剧界密切联系,关注和推动相关教材编写出版。省级财政每年投入公益性演出经费,扶持省实验闽剧院演出不少于100场,市、县闽剧团演出不少于50场。

三、创新传播推广,深化文旅融合

一是拓展传播阵地与形式。顺应传媒变革发展的新趋势,积极探索包括闽剧在内的福建戏曲传播推广的新形式和新样态。充分运用现代视听技术和新媒体平台,推动闽剧振兴和IP品牌打造。联合省广播影视集团推出海外社交平台“Moli Moli”闽剧专题节目;与福建国际传播中心(FJICC)合作拍摄“外国人体验闽剧”系列短视频;多次开展戏曲新媒体传播全省培训二是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鼓励戏曲院团与公园景区深度合作,在三坊七巷、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城市公园及网红打卡地开展闽剧快闪、展演等活动。推出“闽剧+旅游”特色线路和产品。省实验闽剧院以“拓模式、拓场景、拓阵地”实践举措探索“破圈”,与多合作打造了《最美的茉莉花》《宋词里的福建》《笔醒山河》等7部沉浸式文旅融合剧(节)目;与罗源县合作在历史文化街区溪尾街,举办闽剧艺术街区开街仪式。古街、古厝、景区公园成为展示闽剧的新舞台,如沉浸式闽剧《明月照溪尾 福气满罗源》在传统古街唱响古韵新声,《宋韵千年·诗词福建》亮相西湖古堞斜阳,《最美茉莉花》在三坊七巷驻场演出,为观众带来新体验,为文旅融合提供新思路。三是科技赋能焕发新机。推出“闽剧全息影像”“剧院AR游”(入选福建省数字文旅应用场景优秀案例)等,不断探索传统文化传承和数字科技深度结合

您在建议中提出加强闽剧人才培育、拓展闽剧传播途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等建议很有意义。下一步,我们将吸纳您的相关建议,持续推动闽剧繁荣发展。一是聚焦政策扶持。着手制定《“十五五”艺术创作规划》,系统推进闽剧等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优化完善文艺院团建设发展机制,积极争取在政策资金支持上有新的突破。持续实施新时代福建戏曲“经典传承”系列工程,推进传统经典的复排和抢救性记录整理,年内举办“经典传承——2025年福建传统折子戏展演”,展示闽剧等优秀传统折子戏近年来抢救传承成果。组织选送闽剧《画网巾先生》申报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努力推出更多上“高原”攀“高峰”的闽剧精品力作,积极推荐和支持福州市马尾区海峡闽剧团等参加全国民营剧团展演。联合省市艺术研究机构,定期举办中青年戏剧人才培训班,选送闽剧骨干参加全国戏剧研修培训,助力闽剧各门类拔尖人才成长。二是深耕校园美育。着力健全教育领域协同机制,深化与大中小学合作,将闽剧文化引进音乐、美术、地方课程,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闽剧特色班,探索将闽剧加入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等。聘请专家对学校美育教师进行闽剧专业培训,培养闽剧骨干教师力量。聘请专家担任校园兼职教师,指导学生学习闽剧的基础知识,欣赏、学唱经典的闽剧唱段,开展闽剧、评话等民间技艺的学习。通过举办省、市、县(区)、学校艺术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闽剧比赛和闽剧美术作品展示活动,保证闽剧艺术课程活动有效开展,促进闽剧艺术发展。省文旅厅继续将闽剧通识教育纳入厅绩效评估指标和社会效益考核指标,要求每年国有文艺院团开展一定数量的戏曲普及讲座和宣传演出。今年专门投入100万元经费,提高闽剧等戏曲进校园的场次数和总体占比,组织省实验闽剧院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三是汇聚各方力量在省委和省政府2025年为民办实事项目“周末戏相逢”福建优质文化文艺资源直达基层公益性演出活动中,持续在福州西湖公园和上下杭历史街区等人流聚集地,举办面向大众无门槛的闽剧专场惠民演出,推出闽剧小课堂、曲牌教唱、学生展示等互动环节,创新加强闽剧艺术的普及。将演出融入旅游线路,开发文创产品,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闽剧魅力。支持打造戏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矩阵,联合平台制作精品剧目视频、科普短片等内容,在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传播,建设福建戏曲资源库时重点打造闽剧资源库,院线上映闽剧首部彩色电影《双蝶扇》,进一步吸引年轻受众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闽剧艺术发展中来,支持剧团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多向合作,推进闽剧发展基金论证筹备,为闽剧协会和民营剧团开展传承创造更有利硬件条件,共同为闽剧艺术繁荣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生态环境。

 

 

    领导署名:吴新斌

人:李  

联系电话:0591-87118122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7月7日

 

(此件主动公开)

 

 

 

来源: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