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关于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第1275号建议的答复

闽文旅建议〔2025〕61号

2025-05-19 12:13
| | | |
  答复类别:B

 

戴宽南代表:

《关于支持泉州市以产教融合引领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1275号)由我厅会同泉州市人民政府办理。现将有关情况汇总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文旅厅高度重视文旅经济发展,会同泉州市委、市政府,将文旅经济作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在法规政策保障、产教融合模式创新、文旅人才培育以及成果转化利用等方面下大力气,积极赋能文旅经济从“网红”迈上“长红”。

一、夯实政策保障,筑牢发展根基

(一)强化规划引领。“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数字化和智慧旅游建设”“推动文化产业科技化、数字化发展”等纳入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泉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海丝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等纳入泉州市“十四五”数字泉州专项规划,推进海丝遗产数字化工程建设海丝遗产数字信息库等公共文化数字化工作纳入泉州市智慧城市专项规划。此外,按照“一县一区”发展策略,即1个县(市、区)至少打造1个各具特色、深度融合的产教园区,深入赋能县域经济,积极打造“世界陶瓷之都”德化、“茶艺之都”安溪、“石雕基地”惠安等特色文旅产业集群,并鼓励县域立足自身数字文旅产业优势,持续探索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二)强化法规支撑。泉州市颁布实施《泉州市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这是全国地级市首部文化旅游发展促进条例,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同时,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确保法规落地生根,形成长效机制。

(三)强化政策激励。印发福建省《新形势下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励措施》,对智慧景区、数字文旅应用场景优秀案例等给予资金奖励等正向激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数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坚持把数字文旅建设作为发展文旅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通过“文旅数据资源融合汇聚工程”等七大工程,推动文旅服务提质,扩大文旅产品供给,促进文旅消费升级。泉州市出台《泉州市新形势下促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激励措施》《关于加强文旅人才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泉州市扶持影视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致力打造世界遗产保护利用典范城市、享誉世界的海丝多元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盛名全国的最具烟火气旅游城市,申创“世界美食之都”,推动泉州市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协同机制

(一)搭建合作平台。省文旅厅联合福建师范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成立文旅经济政产学研用金联盟、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研究联盟等文旅研究载体。泉州市推动成立泉州市产教融合研究院、职业院校联盟、产教融合联盟,引导成立数字经济等15个产教融合行业分联盟和3个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校企合作共建文旅产业研究机构,比如:华侨大学设立福建省城乡建筑遗产保护技术重点实验室、泉州文旅经济研究基地,泉州师范学院成立南音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南音传承基地等,涵盖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与文旅产业紧密相关的领域,极大地促进了泉州文旅产业发展。

(二)优化专业布局。推动高校增设文旅产业相关专业,扩大文旅人才培养规模,将餐饮类专业列入2025年高校专业设置引导性专业目录,给予高校新开设引导性专业每个20万元经费补助。泉州市已有15所高校开设了会展经济与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导游、研学旅行等专业,在校师生12万余名。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职业院校聘用专业对口技能人才携带项目和技术进入校园开展教学活动。同时,支持企业聘请院校师生担任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企业的研发等工作。

(三)突出示范引领。全省评定52家智慧景区,培育32个数字文旅应用场景优秀案例,其中泉州智慧景区6家,优秀案例5个。泉州市评选32个市级示范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3家企业进入市级产教融合培育库,安排1000万元经费补助,涵盖文旅产品类、数字类、电商贸易类基地和企业。2024年,策划推广12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培育市级观光工厂18家,德化龙鹏艺术馆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努力构建“可看、可游、可学、可购、可体验”的旅游消费新场景,赋能超千亿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全省乃至全国文旅产教融合发展范本。

三、强化人才培育,拓展就业渠道

(一)实施借智借力。泉州市面向全国文旅领域重点研究机构、高校、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的知名专家、教授和高级管理人员,聘任首批19名文旅经济专家顾问,强化专业人才在文旅产业发展尤其是跨界融合中的智力支撑作用。通过合作共建的方式深化与高等院校合作,与北京大学合作共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安溪)研究中心、泉州文化遗产研究院,与华侨大学旅游学院共建文化旅游人才实践基地,积极借助高校师资力量,为泉州文旅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泉州艺术学校与福建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展戏曲人才培养,与南音、木偶剧团合作定向培养“团带班”“委培生”,为非遗赋能文旅发展输送人才。

(二)加强培训培养。推进“订单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机制,引导龙头企业参与职业学校办学,目前泉州市超2500家企业与职校建立校企合作,覆盖全市重点产业领域。鼓励院校、企业开展文旅行业技能培训,将导游、乡村旅游讲解等文旅行业技能工种纳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目录,按规定上浮补贴标准,2024年泉州市开展涉及文旅行业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00余人次。年均举办文旅产业相关技能培训、竞赛活动超100场次,超5000人次参与,有效提升文旅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三)促进就业创业。积极响应省委人才办部署,联合恒安、安踏等23家龙头企业,与泉州高校共建“校企联招”平台。聚焦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定向引育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精准匹配各专业引进生46人次。立足数字文旅产业需求,实施“一校一群一产业”布局,即1个职业院校至少建设1个对接重点产业的特色专业群,实现超85%在校生专业方向对接本地产业体系,超七成学生留泉就业创业。

四、注重成果转化,赋能文旅发展

(一)畅通转化通道。支持校企共建科研平台164个,建立省级技术转移转化中心4个,积极打通校企合作、成果转化通道。泉州市加大市级财政投入,持续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将文旅相关领域技术及装备研发纳入市级科技计划备选项目申报指南,引导文旅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积极申报,围绕文旅产业核心关键技术,集中科研力量,强化协同攻关,推动成果转化。实施“泉州老字号振兴计划”,支持老字号企业开展品牌培育、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改造,全市获评中华老字号企业6家、福建老字号企业25家、泉州老字号企业101家。

(二)强化数字赋能。持续优化提升畅游八闽平台,不断丰富文旅产品库资源,扩充泉州旅游路线、景区门票、酒店民宿等产品。上线“一部手机游泉州”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该平台涵盖七大咨询服务和五大实用功能板块,累计用户达72万,服务人次超300万,日访问量超1.5万人次,为游客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旅游服务。成功引入源之宇宙等一批文创高新技术企业,运用大数据、AR、VR等技术推动文旅产业数字化;上线丰泽区讲解员预约小程序,打造“小蟳女”数字人导游,推出A级景区电子地图、AR导览等服务,提升游客体验。

(三)突出以赛促创。鼓励旅游商品研发,连续举办6届“润物无声”文创旅游商品大赛。2024年闽南美好生活嘉年华“泉州龙龙”成为热门话题,2025年打造“七彩刺桐蛇”等特色生肖IP,开展IP冠名与授权,推出文创展销、文化展览、研学体验等活动,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持续擦亮“海峡杯”“大学生工业设计营”等品牌赛事,2024年举办第九届“海峡杯”工业设计大赛,吸引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165所设计院校、20个行业机构参赛,征集作品13370件,创历届新高。创新采用“企业命题+学生解题”模式,推动设计成果与泉州鞋服、建材等县域特色产业精准对接,促成28场工业设计工作坊活动,实现从创意到产品的全链条转化。

五、下一步工作

下一步,省文旅厅将会同泉州市人民政府,推动泉州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探索以产教融合引领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推动产教融合联盟及研究院发挥作用。推动泉州市产教融合联盟发挥统筹作用,推动成立数字文旅行业分联盟,进一步统筹资源,深化产教衔接。推动产教融合研究院开展产教融合专题调研、课题研究,为数字文旅产业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和咨询服务。

二是继续推进产教融合平台载体建设。推动高校、职业学校与企业联合共建产业学院、实训基地,联合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共同开展课程教材建设、师资交流、课题研究等,提升人才培养契合度。继续培育、评选一批市级产教融合型培育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示范基地,落实奖补政策,发挥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三是持续创新推动文旅人才培养。紧扣《关于加强文旅人才队伍建设的十条措施》,推动“千名文旅人才培训”“技能竞赛比拼”“紧缺人才培养”“异地借智提升”“名家收徒授艺”等5个人才赋能工程,全面加强文旅人才培养,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生态。

四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强化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联盟协会等相关主体自身造血功能。强化产学研协同,加快文旅品牌和创意建设的建设和技术攻关,加大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与高效应用。

 

 

领导署名:林  

人:王  

联系电话:0591-87523818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427

 

(此件主动公开)

 

 

来源: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