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20252010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闽文旅提案〔2025〕37号
省委宣传部:
《关于让闽学之光映耀复兴之路的提案》(202521010号)收悉,我单位的办理意见如下:
近年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两个结合”,坚定文化自信,围绕全面展现新时代八闽文化的气韵和风采,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上久久为功,奋勇争先。
一、扎实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通过构建立体的法规制度,完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实施非遗区域性整体保护,加强非遗人才队伍建设,开展非遗传播普及活动,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等有效举措,推动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朱子文化等闽学文化焕发时代风采。一是将优秀闽学纳入非遗保护名录。深入挖掘闽学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将优秀闽学纳入非遗保护名录。如南音、妈祖信俗、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等闽学文化相关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闽剧、寿山石雕等优秀闽学文化纳入省、市、县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推动优秀闽学在增进文化认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二是实施区域性整体保护。设立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闽西)生态保护实验区,省级湄洲妈祖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朱子文化(南平)生态保护区、朱子文化(尤溪)生态保护区以及15个畲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推动非遗与相关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一体保护,有效延续闽学历史文脉。三是组织展示交流活动,扩大影响力。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和重大节庆,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让广大群众在观赏体验中感受传统闽学魅力。如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福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以“闽台同心,共享非遗”为主题,遴选了全省及台湾地区80个非遗项目共近300名非遗传承人,参加了主会场“赓续·传承”—闽台非遗精品展、闽台非遗展演、闽台非遗购物节等10项重点活动,闽台两地非遗传承人及演出团队带来了南音、高甲戏、芗剧等精彩表演,增进两岸文化认同和心灵契合。2024年2月2日至5月5日,由澳门特区政府、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 “海丝起点 清新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在澳门博物馆举行。展演活动围绕海丝文化、朱子文化、福文化和欢乐春节主题,共展出49项、96件最具我省特色的非遗项目,激发了闽澳两地广大民众对非遗保护的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扩大闽学文化影响力。
二、助推两岸融合发展。以闽学为桥梁,开展了闽台元宵民俗文化研习营、两岸青年闽都文化和朱子文化研学体验营、闽台青年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研学营、两岸青年德化瓷烧制技艺研学体验营、海峡两岸书院论坛、海峡儿童阅读论坛等系列活动,推动3000多名两岸专家学者、青年学生互动交流,共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与合作。全省各地发挥优势,助力两岸融合发展,如福州市组织“两岸民俗文化节”“两马闹元宵”活动;厦门市连续举办了16届的莲花褒歌比赛、15届“闽南文化走透透”、17届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活动;漳州市举办了两岸开漳圣王文化节、关帝文化节、保生大帝文化节及寻根谒祖、族谱对接等民间文化交流活动;泉州市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海峡两岸(泉州)萧太傅信俗民俗研讨会活动;平潭综合实验区举办岚台灯会等,进一步增进台胞及海外侨胞对闽学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三、加强闽学文化研究宣传。一是指导省图书馆开展闽学文献的发掘、整理、保护与利用工作,并通过数字化手段留存福建多元文化记忆,推动地方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目前,馆藏朱子文献3200余册(古籍线装书1062册/件,当代出版物2200余册),在“八闽书房”首期开放空间设朱子学(闽学)专架展陈,目前上架图书约1100册。同时,省图书馆成功打造了《福建文化记忆》地方文化专题资源库,建有57个子项目,23万余张照片,资源容量近220TB,内容涵盖海丝文化、朱子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船政文化、宗祠文化、福文化等福建特色文化品牌。二是加大官方微信推广,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发布《朱子文化,生生不息!》《“学霸省”福建,够“文气”》等文章,宣传朱熹等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和福建历代状元。发挥权威媒体作用,新华社刊发《台湾学者:让朱子文化更好促进两岸交流》,报道第三届考亭论坛活动;福建日报刊发《让经典走出书本走进生活——我省大力做好朱子文化传承弘扬工作》,从打造朱子文化新形态、培育朱子文化新业态、涵养朱子文化新生态三方面展开叙述;福建新闻联播报道南平举办首届“朱子杯”中华诗词大会。三是推出八闽研学示范点,围绕“闽都文化”“朱子文化”等主题,推荐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朱熹园、考亭书院等30个研学示范点,提升闽学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吴添富委员提出注重发掘保护闽学、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文化产业等建议很有意义。下一步我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推进闽学文化的保护、传承、传播和发展工作。
一是持续推进非遗系统性保护。注重非遗保护传承的统一性、系统性和整体性,健全完善非遗法律法规体系、调查记录体系、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制度、区域性整体保护制度、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和理论研究体系,强化闽学文化价值的认知、阐释与传播,推动闽学在提升文化影响力、展示福建新形象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持续推进闽学文化研究。鼓励相关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加强闽学研究,对闽学文献、文物和遗址进行系统性整理与研究,并以生动的展陈形式展现闽学的历史脉络、思想内涵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开展针对性的社会教育活动,培养公众对闽学文化的兴趣与认同,进一步提升闽学文化的影响力与社会价值。持续推进闽学文献的发掘保护工作,以“抢救性征集为基础,专业化典藏为核心”,开展闽学文献资源普查,梳理现存闽学典籍、手稿、碑刻拓片等资源;开辟“闽学文献专题区”,购买和自建闽学专题数据库,系统整合馆藏闽学文献以及闽学名家研究成果;定期举办“朱子读书会”“闽学典籍展”等主题活动,推动闽学文献进校园、进社区,打造“典籍里的福建文化”系列专题资源,助力闽学文化传承创新。
三是持续推进文旅融合发展。以妈祖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为纽带,进一步挖掘闽学文化内涵,推出寻根谒祖、民间信俗、研学旅行等旅游线路和产品。强化“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等品牌活动,继续开展福建文化宝岛行、闽台书院文化交流、八闽文化研学等活动,邀请台湾青年来闽开展文化参访、雅集交流、传统文化展演等活动,挖掘闽学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探讨两岸文化交流合作模式。
领导署名:肖长培
联 系 人:王锦萍
联系电话:0591-87118123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5年4月21日
(此件主动公开)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