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索 引 号:-
发文字号:-
发布机构:-
生成日期:-
有效性:有效

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黄小晶
2010-11-27 01:08
| | | |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中共福建省委关于制定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在省委常委会直接领导下研究制定的。孙春兰书记对《建议》起草工作高度重视,就规划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多次主持会议对《建议》进行讨论研究。在提交这次全会审议前,省委广泛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省级老同志和部分十七大代表的意见,听取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省政府顾问的意见。《建议》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建议》经这次全会审议通过后,省政府将据以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后颁布实施。现在,我受省委常委会的委托,对《建议》作几点说明。

  一、关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建议》对这五年的发展作了扼要、客观的回顾总结。五年来,我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举办全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专题研讨班,开展各设区市工作调研检查,组织党政代表团赴天津学习考察,不断明晰发展的思路、办法和举措;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作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部署,充分激发和调动全省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福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积极争取中央在规划、项目、政策等方面支持海西建设,国家部委对厦门经济特区、平潭综合实验区、台商投资区、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等的特殊政策相继出台;集中力量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办好贴近群众生活需要的惠民实事,密集出台一批惠民政策,形成福建新一轮发展热潮。

  五年来,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可以如期完成。一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初步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均可实现比2005年翻一番。二是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石油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或开工,工业拉动作用日益增强,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数字福建”建设提升了信息化应用水平,具有福建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三是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突破2.7万亿元,超过1949-2005年的总和。其中,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3800亿元,比“十五”时期翻了两番。三大港口整合与发展、“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和“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建设加快推进,十大防灾减灾工程基本建成。新增干线铁路50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27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7亿吨、电力装机容量1720万千瓦。四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农村工作机制创新、国有企业改革重组、民营经济发展、文化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机关效能建设等不断推进。五是对外贸易快速发展、结构优化,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六是闽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直接“三通”全面实现,平潭开放开发全力推开,前沿平台功能更加凸显。七是生态省建设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八是成功举办了海峡论坛、全国特奥会、“5·18”海交会、“9·8”投洽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泛珠大会等重大活动,有效聚集发展要素,进一步树立了良好形象。

  五年来,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义务教育各项指标保持在全国较高水平,全面实行真正免费的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覆盖全省城乡居民,在全国率先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比2005年翻一番。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五年,我们面临的发展环境复杂多变,面对的风险挑战历史罕见。我们成功克服了雨雪冰冻灾害、强台风袭击和特大暴雨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影响,保证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我们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坚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决实施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持续推出加强“三农”、振兴产业、科技创新、扩大投资、拉动消费、稳定出口等一系列举措,着力扶持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并为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实践证明,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福建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显著提高的五年。“十一五”取得的成就,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是福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时期。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的战略部署,立足我省客观实际,《建议》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这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意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强化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支撑,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决定性基础。

  《建议》的一个最鲜明特点,就是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只有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才能更加注重以人为本,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才能增强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建议》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明确“十二五”规划的主线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这体现了中央精神,符合福建实际,顺应群众期待。主要考虑:一是抢抓机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在两岸交流合作中发挥先行先试作用。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来闽考察发表重要讲话,希望福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福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责任更加重大,服务全国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使命更加重大。我们要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二是努力突破。未来五年,我省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突出,投资带动、消费拉动较弱,产业规模不大、产业层次较低、产业集聚度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深化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矛盾明显增多,等等。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必须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走出一条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路子,在转变中实现跨越,在跨越中促进转变。为此,《建议》提出了“六个坚持”的基本要求:即坚持先行先试和深化改革、坚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科技进步和创新引领、坚持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坚持实施全方位大开放战略。这“六个坚持”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明确了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

  在综合分析现有发展基础和未来五年宏观环境、阶段特征、动力支撑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社会建设、改革开放和海西地位作用五个方面。这些发展目标任务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指导性的要求,体现了先行先试与可行可为的统一。一方面围绕“两个力争”,落实好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更加突出调整经济结构和保障改善民生,体现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主线。“十二五”规划将根据《建议》精神,提出包括部分约束性指标在内的具体指标,提交省人大审议。

  三、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

  《建议》围绕加快转变、跨越发展,对扩大内需、产业支撑、城乡统筹、基础设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了专门阐述。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积极落实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战略方针。充分挖掘内需潜力,着力扩大消费、增加投资,形成内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是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应当看到,我省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还不协调,必须下大力气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这里重点说明两点:一是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近年来我省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速快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均居全国第七位。应该说,我省居民已经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和基础,要根据中央的部署,稳步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的比重,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居民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通过提高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引导消费结构升级。二是强化投资支撑带动。现阶段没有投资,就不会有适度的经济增长。今天的投资和项目,就是明天的生产力、明天的结构优化。要深入实施项目带动,用高水平、有质量的增量改造存量、提升总量。大力吸引战略投资,扩大民间投资,力争投资增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番,同时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质量效益。

  (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必须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业基础,加快农村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建议》强调了四个重点:一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我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0%,在有限的土地上发展农业,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增强保障供应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二是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标准农田、“六千”水利、“年万里”农村路网等一批重点工程,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要统筹城乡建设布局,完善强农惠农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三是积极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今年我们实施农民增收“八大工程”等一系列举措,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有望超过7%。“十二五”期间城乡居民收入要实现翻番,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增加生产性收入;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经营性收入;拓宽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和就近转移渠道,增加工资性收入;保障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方面收益,增加财产性收入。四是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我省农村工作机制创新走在全国前列,通过率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等一系列改革,使农民迸发出极大的积极性。在新的阶段必须持续推进农村改革深化和农村工作机制创新,进一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三)建设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近年来,我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制定实施14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壮大38个重点产业集群、21个成长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推动发展厦门火炬高新区电子信息、福清融侨开发区光电显示、福州高新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等12个千亿产业集群(基地),以及若干个500亿级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湄洲湾、古雷2个大型石化基地,打造5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企业。目前三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34%,福厦沿海地区被列为全国首批9个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居全国第八位,今年工业总产值将突破2万亿元。《建议》强调了四个方面:一是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着力建设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二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我省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新产业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重点,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快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努力形成新的产业支撑主体。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重要增长点,要加快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城市服务经济,加快建设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物流、旅游等服务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四是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我省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海洋经济规模居全国第四位,但海洋新兴产业开发水平还不高。要坚持陆海统筹,以建设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为契机,突出海洋科技创新和临海产业发展,打造海洋经济强省。

  (四)优化空间开发格局,加快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建议》从六个方面加以强调,主要是:优化区域发展布局、支持内陆地区加快发展、加快发展海峡西岸城市群、壮大县域发展实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融合发展。这里重点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优化区域发展布局。这对于调动九市一区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要坚持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与落实主体功能区定位有机衔接,统筹推进沿海内陆联动发展,把加快建设十大新增长区域作为推动跨越发展的重要举措。继续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偏远山区、海岛等的支持,促进统筹协调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城镇化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强劲动力,对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2009年我省城镇化率51%,在东部省(市)排名第五,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很大、潜力很大。要协调推进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发挥省会城市和经济特区的龙头带动作用,发展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区,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城乡统筹的关键环节,把小城镇建设作为城乡统筹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格局。

  (五)拓展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保障体系。近年来我省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高速公路总里程今年底将达到2350公里,83%的县市可在1小时内上高速,铁路正线里程突破2000公里,福建进入了双线快速运输的高铁时代,铁路、高速公路在建规模均超过2000公里。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福建跨越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议》对交通、港口、能源、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和重点作了强调。一是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这有利于发挥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十二五”时期,要以完善高速公路网、现代铁路网、空港布局和物流体系为突破口,建设大港口,打造大通道,发展大物流。二是发展壮大海峡西岸港口群。港口是福建的一大优势、一大潜力。到今年底全省港口总吞吐能力预计可达3.2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突破800万标箱。要继续加强港口资源整合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厦门国际航运枢纽港建设,优化提升福州港,加快开发湄洲湾港,积极发展“陆地港”、“飞地港”,打造面向世界、服务周边及中西部地区发展的现代化港口群。三是打造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福建是能源资源缺乏的省份,省内一次能源自给率今年为27%左右,2015年将降到20%,并将继续逐年下降,迫切需要输入更多的一次能源资源,以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近年来我们陆续推进了一批核电、气电、煤电和电网项目,“十二五”时期要加快形成火电、核电、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结构优化、多元发展的格局,加强特高压等智能电网支撑,扩大煤炭、石油、液化天然气等能源供应渠道,构建稳定高效的能源产业体系和供应基地。四是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福建是我国台风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同时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震带,防灾抗灾减灾任务繁重。我们必须把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作为当务之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海洋、气象、地震、地质、森林等自然灾害防控体系。

  (六)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建议》从三个方面加以强调:一是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省委提出到2017年建成生态省,有一系列具体的考核指标。要加强生态建设和保护,推进新一轮城乡造林绿化工作,大力推进“森林福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强化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二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一种根本变革,是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举措。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最终消费等各环节入手,加强资源循环利用,鼓励循环生产、清洁生产,加快低碳产业发展。三是全面推进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也是重要的约束性指标。虽然我省“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可以如期完成,但问题还不少,特别应当看到“十二五”节能减排涵盖面更广、要求更高(新增氨氮、氮氧化物两项指标)、难度也更大,必须进一步落实目标责任制,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工程,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及应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主要任务

  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是加快转变、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重点说明三个问题:

  (一)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设创新型省份,科技是支撑,教育是基础,人才是关键。我省2006年出台了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今年9月颁布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目前正在制定全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议》结合实施我省这三个规划纲要,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强化科技进步和创新引领。健全科技创新的有效投入机制,大力实施重大科技专项,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二是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目前,覆盖人口70%的地区实现“双高普九”,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每万人口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重连续七年居全国首位,教育惠民力度不断加大。同时也应当看到,我省优质教育资源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需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缩小校际、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三是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完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人才与项目、技术、资本对接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

  (二)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多年来,我们坚持集中新增财力办好惠民实事,今年重点推进“校安、医改、文化、养老”等四大民生工程,最近又确定了十项事关群众利益的实事。《建议》从四个方面加以强调:一是积极扩大就业促进创业。据测算,“十二五”期间,我省城镇每年需解决就业的劳动力达60万人左右,全省年均需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4万人,同时就业结构性矛盾也比较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现象并存。为此,要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劳动者创业就业能力,健全公共就业服务机制,努力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要保障劳动者权益,建立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二是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经过多年努力,我省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但还不完善,统筹层次有待提高。要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养老、医疗、社会救助体系,加快以公共租赁住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满足多元化需求的住房保障体系。三是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我省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省市县三级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体系基本建成,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1.3%,新农合参合率达95.3%以上,但全省卫生资源总量依然不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仍较突出。要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创办医疗机构,完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四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稳定是第一责任,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近年来我省不断深化“平安福建”建设,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社会保持安定稳定。要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创新社会管理方式,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凝聚力和发展实力。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不仅要提高经济发展的“硬实力”,更要提升文化发展的“软实力”。《建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提升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和创造活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思想道德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近年来我省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重点,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文化产业五大工程,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拓展八闽特色文化品牌效应,提高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三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主要是加快构建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创新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方式、文化业态,增强文化市场活力。

  五、关于“十二五”时期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主要任务

  我省是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不断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是推动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形成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建议》强调了五个方面: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务公开,完善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二是稳步推进地方财税体制改革。要科学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建立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推进省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三是推进区域性金融服务创新。这是实现经济金融互动双赢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金融支持福建发展的灵活性、稳健性不断增强,2009年全省增量存贷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59个百分点。推动跨越发展迫切需要发挥金融的核心作用,重点推进多渠道融通信贷资金、多领域创新金融服务、多层次扩大直接融资、多方位拓展保险功能、多层面促进闽台金融合作、多平台支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构建完善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四是继续增强市场主体的动力活力。近年来我省国企改革逐步深入,尤其是去年组建了投资、能源、交通、外贸、华侨实业五大集团,国有资本营运效率进一步提高,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2009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5.8%,发展水平继续提高,要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使民营经济的活力、实力都有一个新的提升。五是增创厦门经济特区发展新优势。厦门经济特区设立30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目前辐射带动作用还不够充分。要抓住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全市的机遇,全面推进创新型国家试点城市建设,加快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开放竞争优势和区域枢纽功能,进一步提升岛内、拓展岛外,更好地发挥窗口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

  (二)实施全方位大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建议》提出五项重点任务。一是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我省是外贸大省,去年出口额相当于GDP的29.8%,高出全国5.7个百分点。必须继续稳定和拓展外需,保持出口竞争优势,加快形成大外贸、大企业、大品牌为主导的外贸出口结构,发展服务贸易,扩大转口贸易,提升进口贸易。二是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当前我省利用外资增长态势较好,要继续推动引资方式多元化,拓宽引资渠道,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密切与国际战略投资者合作,坚持引资与引智结合,支持企业用好境内外资本市场。三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批准境外投资企业1045家,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3.68亿美元,投资的国别(地区)超过70个。要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鼓励企业加快建立境外生产、营销和服务网络,推动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培育形成一批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四是推进各类开发园区创新发展。我省现有省级以上开发区87个,其中国家级21个,总体上发展态势良好,但功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和推动开发区成为优势产业的集聚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五是深化闽港澳侨经济合作。港澳是我省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截至2009年,累计实际利用港资447亿美元,实际利用澳资12亿美元。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作扎实推进,并赋予新的内涵和活力。要充分发挥闽港、闽澳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的作用,丰富闽港澳合作内容,拓展多领域合作。福建侨力资源丰富,有1200多万闽籍海外华侨华人,他们投身祖国建设、回乡投资兴业积极踊跃。要密切与华侨华人的沟通联系,增进情谊,做好引资引智工作。

  六、关于“十二五”时期深化闽台交流合作的主要任务

  中央高度重视福建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发挥“五缘”优势,构筑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是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建议》就推进新形势下闽台交流合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这里,主要说明两点。

  (一)增创闽台合作发展新优势,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建议》提出了三个方面的任务:一是建立完善的合作长效机制。抓住ECFA实施的有利时机,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投资便利化、拓展贸易发展、产业深度对接、人员直接往来管理、地方与民间紧密交流互动的机制。二是加快推进产业深度对接。结合实施省里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加快沿海一线的产业对接,抓好一批重大台资项目,打造两岸经济融合新亮点。三是拓展闽台交流交往领域。提升闽台交流合作的各类平台,构建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的综合枢纽和主通道。

  (二)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建设两岸同胞共同家园。平潭开放开发是中央的决策部署,是拓展先行先试的重要抓手。在两岸各方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平潭的开放开发已全面展开,设立了平潭综合实验区管委会,并赋予设区市及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编制完成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并上报国务院审批;平潭海峡大桥一桥、渔平高速公路将于年底前竣工通车,环岛公路一期、平潭海峡大桥复桥等项目开工建设;海峡如意城、微电子产业园等一批项目签约,岚城、金井、坛南湾、澳前等组团开发先行启动,开发建设形成良好势头。《建议》从三个方面提出加快平潭开放开发的重点工作:一是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区。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探索“五个共同”合作新模式,把实验区建成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二是高标准推进综合实验区开发建设。加快建设岛内基础设施体系,完善公用事业,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中心商务区、科技文教区、港口经贸区和旅游休闲区。三是创新综合实验区体制机制。加快实验区与行政区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革,加强与国内外优势企业战略合作,着力形成大建设、大开发格局。

  《建议》强调,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为“十二五”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就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加强军政军民团结等方面作了专门阐述,要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不断完善科学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治庸治懒力度,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做好“十二五”时期的工作,对于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的领导下,凝心聚力,乘势而上,为实现《建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附件:

来源:福建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纠错 评论

政策文件
文字解读
图片解读
在线访谈
相关报道
视频解读
媒体解读
新闻发布会
媒体评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