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古今智慧,护民安澜

——“妈祖(MAZU)”全民早期预警的福建实践

2025-11-26 08:20
| | | |

  7月,中国气象局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将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命名为“妈祖(MAZU)”。这个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印记的名字,何以成为现代预警体系的标识,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古今共鸣与科技智慧?11月17日至18日,记者与“从妈祖到MAZU”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实践主题采访团一道,走进福建省气象部门、妈祖故乡湄洲岛、沿海渔村与养殖基地,实地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交融,解码早期预警的智慧沉淀与鲜活经验。

妈祖文化中的早期预警密码

  湄洲岛的妈祖庙,于渔民而言不仅是祭祀之所,更是汇集信息、共享经验的平台。

  在没有卫星云图、气象雷达、通信的古代,沿海先民将行船的避险技巧、气象规律等实践经验,融入妈祖祭典、传说故事中,通过口耳相传、戏文演绎等方式代代相传。每逢出海旺季,来自不同港口的渔民都会聚集在妈祖庙中,分享各自观察到的云状、风向、潮汐变化,而妈祖信仰,恰好成为这些经验传承的载体,逐渐形成了一套原始有效的“早期预警机制”。

  莆田市档案馆保存的清代《湄洲屿志略》记载,当时妈祖庙设有“望海台”,有专人值守观察海况,一旦发现异常便敲响铜钟,通知附近渔船暂缓出海或紧急回港。这种“观测—传递—响应”的模式,与现代早期预警的核心逻辑不谋而合。

  为何是“妈祖(MAZU)”?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胡亚女士给出了答案:全民早期预警中国方案的核心内涵是多灾种(Multi-hazard)、预警(Alert)、零差距(Zero-gap)和普惠(Universal),四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组合恰好是“MAZU”;更巧的是,国际气象日(3月23日)与传说中妈祖的生日相吻合。

  “这一命名并非偶然,是对妈祖文化中防灾智慧的深度认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创造性融合。”胡亚表示,妈祖文化所蕴含的“亲民、智慧、救助”的精神,与联合国全民早期预警倡议所蕴含的“以人为本”等理念高度契合,这让“MAZU”方案不仅有了科技的硬核支撑,更有了文化的深厚底蕴。

“海陆空天”织就立体观测网

  “以前出海全凭经验看云识天,遇到强对流天气只能听天由命;现在不一样了,气象预警比台风先到,回港避风的时间足足多了2个小时!”莆田秀屿区老渔民陈庆福看着广阔的大海,黝黑的脸上满是安心。这份底气,源自福建气象部门构建的“海陆空天”立体观测网络,让变幻莫测的天气有了“轨迹”可循。

  在福建沿海,6部S波段天气雷达与16部X波段双偏振雷达组成“千里眼”阵列,实时扫描海峡天气,全国首部S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更实现精准洞察;43部风廓线雷达等设备化身“气象CT机”,捕捉垂直方向的气象变化;1376个沿海自动气象站星罗棋布,6.32公里的平均站间距让监测无死角,海岸带气象异动被精准捕捉。海空之间,观测触角持续延伸。11座远洋浮标在海峡及西太平洋构筑起固定观测网,55座漂流浮标与船舶站组成流动“观测哨”,使台风24小时路径预报误差缩减至65公里,实现了台风、海上大风等监测无盲区。依托风云系列卫星,福建实现对海雾、海温等要素的实时俯瞰,空天与海基设备无缝衔接,织就了一张覆盖全域的气象感知网。

  福建省气象局积极参与全民早期预警系统建设,面向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及岛屿国家,开展海洋气象灾害风险分析,所罗门群岛海洋气象灾害典型过程分析案例、福建“1262”持续性暴雨过程递进式气象服务案例,均被纳入全民早期预警中国品牌“妈祖(MAZU)”实践成果。

  “我们要让每一艘渔船、每一座渔排都能听到气象预警的‘提前哨’。”福建省气象科技与预报处副处长罗艳艳的话语,道出了福建气象人的初心。

  从岸基到海疆,从高空到远洋,这张“海陆空天”立体观测网,让气象服务从“大概齐”变成“精准算”,为福建海洋安全与经济发展撑起一片晴空。

“1262”体系激活防灾效能

  如果说妈祖文化为现代预警提供了精神内核,科技设备搭建了监测骨架,那么福建气象部门创新建立的“1262”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则为早期预警装上了“高效引擎”,让预警信息真正转化为防灾减灾的实际成效。

  “受冷空气影响,预计未来12小时南日镇、埭头镇、平海镇、东峤镇有8~10级的东北大风,请相关单位做好防范。”莆田市海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鲍鱼育苗养殖基地管理人员魏建成告诉记者:“收到预警后,我们立刻组织人员加固养殖渔排,把所有工作人员撤上岸,最后没造成任何损失。”魏建成口中的预警,正是福建气象部门运用“1262”体系助力防灾减灾的一个缩影。

  “所谓‘1262’,即针对乡镇级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提前12小时发布风险提示、提前6小时发布预警信号、提前2小时进行精准叫应,实现‘递进式、精准化、全覆盖’服务。”福建省气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德辉说,为了让预警信息“跑赢”灾害,福建气象部门还通过多部门联动系统,把预警信息直接推送至11189名渔船主手中。

  “要是在以前,光通知渔民回港就得花大半天,现在有了联动机制,预警一响,各方行动,这就是现代版的‘妈祖护航’。”莆田市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农艺师杨建斌说,如今气象部门一旦发布预警,海洋渔业、应急管理、交通运输、乡镇街道等多方力量便会立刻联动响应:渔业部门通过海上广播通知作业渔船;应急部门组织网格员逐户排查低洼地带群众;交通部门调度轮渡停航、沿海公路管控……

  这种联动机制在台风防御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24年7月25日,台风“格美”以12级强度在莆田秀屿登陆。面对来势汹汹的台风,福建各部门严格落实“1262”精细化预报与响应联动机制,协同联动、高效处置。气象部门提前48小时发布台风预警,每6小时更新一次预报结论,为防御部署提供精准支撑。

  “妈祖(MAZU)”方案的命名,不仅是一个名字的巧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延续。从古代妈祖庙的铜钟预警到现代的“海陆空天”立体观测网,从渔民间的口耳相传到“1262”体系的精准叫应,福建气象走出了一条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气象防灾减灾之路,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应对防灾减灾提供了“中国样本”。(记者 刘志雄)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