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国开展“一老一小一新”专项志愿服务行动入选城市,厦门积极探索,形成“专业支撑+共创参与”志愿服务模式——
志愿“微光”点亮鹭岛
“林叔,我帮您清理阳台的积水,再给您讲讲防蚊小技巧!”近日,在高龄老人林阿毛家中,厦门市莲云社区志愿者王如秀一边麻利地清理花盆托盘,一边耐心为老人讲解生活技巧。
这暖心一幕,正是近期厦门“一老一小一新”专项志愿服务行动的鲜活缩影。去年,中央社会工作部在全国范围内支持部分城市开展“一老一小一新”专项志愿服务行动,扩大针对老年人、青少年和新就业群体的志愿服务供给。
厦门作为入选城市,积极响应、探索实践,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广泛联动多方力量等,形成“专业支撑+共创参与”志愿服务模式。据介绍,行动从去年11月启动以来,共培育48支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志愿者超1200名,累计开展194场活动,直接惠及7431人,撬动社会资金超117.6万元。
精准对接需求
“莲云社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达17%,其中60岁至70岁低龄长者占老年群体的30%。他们时间充裕,但却面临适应退休角色困难、社交需求未被满足的困境。”莲云社区党委书记王喜娜介绍。
为充实社区志愿服务力量,同时让低龄长者老有所为,近年来,该社区探索低龄长者服务困难长者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推动低龄长者从被服务者向社区治理参与者转变。经过宣传触达、体验参与、正式注册、岗前培训等环节,今年3月17日,社区正式组建了一支由33位低龄长者组成的志愿服务队——莲云社区“莲心家”低龄长者志愿服务队。
“以前在社区帮忙,都是你喊我,我喊他,活动自发、零散,参与人员也不固定。现在有了一支志愿队,每次在群里发布任务,大家都积极响应,组织力和号召力都更强了。”王如秀感慨道。
如今,这支队伍已成为社区志愿服务的稳定力量。社区围绕重要节庆、困难长者需求等,组织社区低龄长者开展了60多场普惠志愿服务。
这一成效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最初,莲云社区围绕长者慢性病管理需求,策划了两场爱心义诊活动,但活动未能精准对接老人的就医需求,这让王喜娜十分困扰。
一本“指南”、一位“导师”的到来,成为破题的关键。据悉,厦门为推动志愿服务规范化,制定了《项目实施标准指南》,细化服务推进、成效评估等关键流程,并构建“中期问题诊断+末期成效评估”的全周期考核体系;同时为每个项目配备资深社工,提供全流程专业支撑,及时解决需求分析存在偏差、活动设计同质化等问题。
“我们根据《指南》,在复盘义诊活动时,发现了服务存在精准度不足的问题,但又由于缺乏相关活动经验,不知该如何解决。”王喜娜说,带着问题,社区找到专业督导老师——湖里区霞辉老年社会服务中心执行副主任司瑞玲。
司瑞玲针对活动开展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建议。在她的指导下,莲云社区整合社区居民骨干、健康医疗等多元资源,推出“健康巴士”系列活动,构建起早期筛查、健康教育、早期干预等全链条服务体系,并针对困难老人需求建立医疗单位、社工、志愿者三位一体的社区健康互助网络。截至目前,“莲心家”低龄长者志愿服务队实际服务长者超2160人次。
服务更加专业
“你看,外卖小哥还在外面奔波,很辛苦,我们把做好的蛋挞送给他们好不好?”近日,“守护星计划——‘新’火相传”新媒体志愿服务项目成员周佳瑜,耐心地轻声引导一名孤独症儿童。在她的不断鼓励下,孩子终于鼓起勇气,将亲手制作的蛋挞送到外卖员手中。
“这个小小的举动,对于普通孩子来说或许很平常,但对于孤独症儿童而言,却需要迈出很大一步。”周佳瑜说。
“起初孩子们很紧张抗拒。关键时刻,前期专业培训上学到的应对方法派上了用场。”周佳瑜回忆道,培训邀请了特教学校老师授课,他们结合真实案例,教志愿者面对孤独症儿童,如何使用语言沟通,以及用图片、视觉提示等非语言互动方法,并强调要有足够耐心等待他们作出回应。
据悉,厦门针对不同服务领域的需求,邀请专家围绕“需求评估”“品牌建设”等开展专题培训,注重志愿者通识力增强。
周佳瑜告诉记者,她也是一名新媒体工作者,她所在的服务队由22名新媒体从业者组成。为了发挥行业传播优势,培训还指导新媒体志愿者在线上规范发声,比如注意避免标签化表述、保护隐私等原则,帮助公众更客观地认识孤独症群体。
目前,厦门已累计开展43场有针对性的实操培训,培训志愿者662人次。
汇聚多方爱心
天气渐冷,湖里区海天社区灿坤园区内涌动着阵阵暖意。爱心义诊、肩颈推拿、游戏互动、健康礼包发放……在志愿者的引导和协助下,34名网约车司机在这里感受到了冬日的温暖关怀。
这份关怀汇聚了社会各界的爱心力量:驿车旭集团提供场地、拯济堂带来专业肩颈推拿、天伦医院开展脊椎检查等基础健康服务、若干商家赞助健康礼包……这些爱心力量,成为网约车司机坚实的“后援团”。
“社区所辖的驿车旭集团,约有600名网约车司机。我们前期深入调研发现,受长期久坐的职业特性影响,他们普遍存在肩颈劳损、腰椎疼痛等健康问题。”海天社区工作人员李双颖介绍,项目启动后,社区针对网约车司机的健康需求,主动与社区所辖的相关资源单位进行精准对接,链接了21家核心合作伙伴,涵盖企业、社工机构、医院、银行、台青基地等,形成了覆盖广泛、功能互补的资源网络。
基于以上资源网络,该社区平均每月开展一次关怀活动,在园区精心打造了集健身房、休息区于一体的“司机之家”;此外,厦门弘爱医院主动提出,为社区的网约车司机提供相关专项体检与义诊。
“平时只顾跑单,今天才知道健康最重要,谢谢你们!”一位网约车司机在关怀活动留言板上的感言让李双颖记忆犹新。“这些关怀活动不仅让网约车司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也推动着他们实现角色转变,成为服务者。”李双颖说,社区顺势组建网约车志愿队,队员们也积极参与爱心送考、协助行动不便老人就医等公益活动,成为基层治理的一股新力量。
为推动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长效化发展,持续培育壮大志愿力量,厦门还系统梳理了“一老一小一新”专项志愿服务行动工具包,为志愿服务项目提供实操指南。“工具包内含资源清单与链接方式,可直接对接医院开展老人义诊、联动学校组织儿童活动以及一键联系企业与高校协同助力,实现找资源有清单、报项目有依据、管项目有方法。”厦门市委社会工作部四处负责人说。(记者 傅韬旭)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