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联动聚合力 协同育人启新篇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涂岭镇下炉村共建实践基地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动党建工作与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深度融合,11月14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陈金通带领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代表,赴泉港区涂岭镇下炉村开展党建共建活动。活动以“校地联动聚合力 协同育人启新篇”为主题,通过签约授牌、专题宣讲、田间课堂与实地参观等形式,积极探索高校教育与乡村实践融合的新路径,为服务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在涂岭镇下炉村“党建+”邻里中心,双方举行了党建共建签约暨实践基地授牌仪式。涂岭镇党委宣传委员、统战委员庄晓芬与下炉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碧明分别介绍了涂岭镇及下炉村在基层党建、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发展成效,并强调校地共建对提升基层治理、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们希望借助高校的学科与人才资源,推动地方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陈金通在仪式上介绍了学校的学科优势、师资力量及实践教学特色。他指出,共建实践基地是学校深化思政课改革、服务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推动教育资源与乡村需求有效对接。随后,双方共同签署《党建共建协议书》,明确将以“组织共建、理论共学、资源共享、发展共促”为目标,构建常态化、机制化的党建合作模式,共同打造“思政教育实践高地”与“党建资源共享平台”。
现场还进行了“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校地合作党建实践基地”授牌。两块牌匾不仅象征着校地合作迈入新阶段,也标志着双方将在党建引领下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签约仪式后,陈金通以《深学细悟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奋力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题,为学校师生和镇村党员干部作专题宣讲。他系统阐释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核心要义,结合泉州乡村实际,强调乡村振兴在建设农业强国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从强化党建引领、深化校地协同、聚焦产业振兴、培育乡土人才、创新帮扶机制等方面提出实践路径。
“乡村振兴不是空喊口号,而是要靠实打实的专业本领去实现。”陈金通指出,高校要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具体行动,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用技术与人才助力乡村发展。宣讲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贴近基层实际,引发了在场人员的深入思考与热烈讨论。
宣讲结束后,全体人员走进下炉村蔬菜种植基地,共同参与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田间思政课”。陈金通结合基地发展实际,现场讲解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部署,鼓励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国家战略需求相结合,把个人理想融入乡村振兴事业,让青春在基层实践中绽放光彩。他同时要求思政课教师打破课堂与田间的壁垒,把思政教育融入乡村振兴全过程,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活动当天,师生们还参观了陈平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共涂岭“火花”支部革命展馆。在红色旧址中回顾革命历程,聆听先烈事迹,师生深受触动。一位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感慨道:“这既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大家纷纷表示,要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力量,在实践教学中坚定初心、强化使命担当。
此次共建是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落实“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深化“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高校智力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的有益探索。据悉,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近年来已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南安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不断拓展校馆、校地融合的育人新模式。
未来,学校将以此次合作为新起点,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共建“乡村振兴案例库”,共推“党建资源共享机制”,共促“乡村发展服务项目”,实现“高校智力下沉、乡村实践反哺教育”的双向赋能,进一步形成协同育人与服务社会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书写高校服务乡村振兴、实践赋能育人的崭新篇章。(黄海云 杨诗琪)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