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缘”结“人缘”

鸿浦小学学生在练习武术操。

海外学生在体验棍法。

陈伟平在圳头社区祠堂训练学员。

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活动中,台湾武者在台上表演。
“嘿!哈!”随着中气十足的嗓音响起,长棍破风,一招一式间,引来围观群众阵阵喝彩。
在教练的带领下,龙文区圳头国学武术队与来自闽南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国际师生进行武术交流。
“看到武术队的孩子们练武时神气活现的样子,自己很受感染,也对这里的文化和风俗有了很直观的体验。”来自喀麦隆的学生艾瑞克跃跃欲试,拿着棍子挥舞起来。
今年7月,“大田美人茶杯”2025年全国传统武术公开赛上,来自龙文圳头武术队的12名少年斩获了11枚金牌、10枚银牌,载誉归来。这支平均年龄10余岁的队伍,在太祖拳、太祖棍等项目中展现了龙文武术的深厚底蕴。与此同时,以“武会龙文,才耀中华”为主题的第十七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活动也圆满举办,成为龙文区以“武缘”结“人缘”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龙文在推动传承传统武术的基础上,带动两岸交流、文化创新,以“武缘”结“人缘”。
从小村走向大赛
在全国传统武术公开赛的赛场上,9岁的陈泓兵虎叉舞得虎虎生风,以最高分摘得儿童组长器械金牌。当裁判宣布成绩时,这个男孩只是腼腆一笑:“爸爸说,输赢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能慌。”
载誉归来,生活很快回归日常。在圳头社区祠堂青砖铺就的场地上,教练陈伟平手握竹尺,轻敲一个孩子的膝盖:“腰再沉一寸!”他师承龙文区武术协会荣誉会长陈金水。竹尺下,是龙文武术一代又一代的言传身教。
龙文的武术传承有着百年历史。据考证,20世纪30年代,龙文就有69个村开设过武术馆,是漳州武风最盛行的区域。过去,村民们“忙时去耕田,闲时来练拳”,武术不仅是强身健体之术,更是维护乡村安定的重要技能。
龙文流传的武术拳种丰富多样,主要有太祖拳、何阳拳、洪家拳、五祖鹤阳拳等四大类。其中何阳拳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传承160多年,第七代传人仍在积极推广。
如今,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圳头武术队自2018年成立以来,以公益性质定调,由社区提供场地,只象征性收取茶水补贴及器械维护费,让武术传承触手可及。
“在赛场摘金夺银,抑或是在祠堂诵读武德,圳头武术队走的每一步,都是在给老祖宗传下来的功夫续血脉。”陈伟平告诉记者,接下来,他们还要参加漳州市首届太祖拳精英赛和第十六届华夏南少林武术大赛,大家已经投入新一轮的训练中。
从校园走向两岸
“何阳拳武术操将何阳拳套路简化,编排成适合少年儿童锻炼的有氧健身操。”何阳拳第五代主要传承人郑木春介绍着已进入龙文区多所小学的武术课程。在龙文区鸿浦小学的课间操时间,学生齐练何阳拳的场面蔚为壮观。
此外,由龙文区武术协会编创的“龙文南拳十八步”专门针对少年儿童身体发育特点设计,易于零基础孩子入门。这一创新举措让传统武术在青少年中广泛传播。目前,龙文武术课程已在漳州九中、郭坑中心小学等学校开设。
武术不仅是身体训练,更是文化桥梁。10月底,第十七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在龙文区举行,台湾中华武术总会、台北中华青年技艺促进会等多支台湾武术队伍与漳州武术队伍同台交流。
“台湾武术的根在大陆。”龙文区武术协会荣誉会长陈金水说,历史上不少精通武艺的漳泉籍将领曾派驻台湾,将太祖拳等多种拳种及民俗阵法传到台湾。
2023年2月,台北市武术代表团赴龙文区参加“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龙文区武术协会赠予对方“龙腾虎跃舞东风 两岸一家庆升平”的锦旗,而台北代表团则回赠了台北市市长蒋万安题写的“武艺会友”条幅。
“我们正努力将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活动的影响力进一步拓展,内容上除传统武术交流外,融入地域性商业文化元素,实现体育+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龙文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办公室主任蔡良艺说。
从传承走向创新
从校园到社区,从景区到赛场,武术文化的种子被播撒到每一个可能的土壤中。
以何阳拳为例,这项历史逾百年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创新性地编入武术操,进入鸿浦小学的日常体育教学。学校特邀厦门大学退休教授、福建省武术协会副会长林建华等人,与学校体育组老师共同创编了适合学生训练的何阳拳武术操。
“我们正努力推动武术‘六进’工作,即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警)营。”蔡良艺介绍道,“我们的目标是让武术融入日常生活,成为龙文区市民健康生活的一部分。”
此外,龙文区也开始尝试线上武术教学和数字化档案建设。“我们正在制作微课视频,记录各拳种传承人的技艺,建立传统武术文化遗产档案,为后人留下完整的数字资料。”龙文区文化馆非遗项目负责人朱丽娟告诉记者。
从擂台走向水乡
在龙文,传统武术并不局限于擂台赛场。近年来,该区着力推动“武术+文旅”融合发展战略,让武术成为激发城市活力的“新引擎”。
在第十七届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活动期间,永兴桥梦幻灯光秀和古装鱼灯巡游等配套项目与武术展演相得益彰,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融合视听的文化盛宴。武术展演场所也从专业体育馆延伸到闽南水乡景区,使武术表演与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我们希望游客来到龙文游玩,不仅能观赏到‘一山一水’的美丽风景,而且能领略到龙文‘能文能武’的文化魅力。”龙文区文体旅局局长林凌燕说,将非遗与旅游进行嫁接,推动文旅产业强劲发展。
同时,传统武术也正在与现代运动科学相结合。陈伟平在教学中特别注重“熔古铸今,与时俱进”,既保留“以足为根,以腰为轴”的传统要求,又结合现代科学调整训练方法。
在龙文区,武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统技艺,而是成为人人可参与、文旅有亮点、产业有动能的城市新名片。从祠堂训练场到校园操场,从乡村武馆到国际赛场,龙文武术正在完成它的现代化转型。
随着“海峡两岸中华武术大家练”等品牌活动的持续举办,龙文区不仅搭建起两岸武术爱好者切磋技艺的“武台”,更让武术成为推动文化认同和情感融合的纽带。
“我们正积极探索‘武术+文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将传统武术展示融入闽南水乡景区等旅游场所,使游客在游览山水的同时,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龙文武术。”蔡良艺说。(报业集团记者 杨凌怡 通讯员 黄秋芬 文/图)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