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至上 “救”在身边
——福建加快提升红十字应急救护服务质效
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现场
第八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上,参赛选手进行左前臂出血创伤包扎技能比拼。
在应急救护培训课堂上,学员们学习AED使用方法。
红十字应急救护师资示范气道异物梗阻救护方法。
第九届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选手进行心肺复苏比赛。
核心提示
在福建的街头巷尾、学校商场,一抹抹亮红色的AED设备正悄然成为福建公共空间的新风景,它们与日益壮大的“红十字应急救护员”队伍一起,构筑起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救护网”。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
福建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应急救护工作,先后将“普及全民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纳入“健康福建2030”行动规划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2021年,省政府办公厅全文转发福建省红十字会联合卫健等9个部门制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工作指导意见》及其政策解读,全力普及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完善应急救护体系。
2022年起,福建省委、省政府连续将“公共场所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群众性应急救护公益培训项目”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明确由省卫健委、省红十字会和各设区市人民政府、县市区人民政府主办,由各级财政提供资金保障,全力营造“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的良好社会氛围。
高位推动,凝聚合力。四年来,在各级各有关部门的参与和支持下,福建的交通枢纽、体育馆、机关、社区、学校、商业综合体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的AED配置率普遍提高,群众性应急救护公益培训项目的覆盖面有效拓展,全民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伤害的现场处置能力显著提升,“教科书式应急救护”一次次点亮生命之光。
极速救护
创造“生命奇迹”
前一天新上岗的红十字救护员,第二天就挽救一条生命——这样的“幸运”就发生在红十字救护员柯银生身上。
11月1日上午,厦门市民林晓风(化名)趁空约了几名好友到厦门规划展览馆附近的篮球场比一场友谊赛。
刚玩得起劲,林晓风就突然倒地,失去意识。随后,他的好友们兵分多路,有的马上对他实施心肺复苏术,有的同步寻找附近配置的AED设备。
正在上班的厦门市国土空间和交通研究中心(厦门规划展览馆)工作人员柯银生忽闻有人急需AED设备后,就立即喊来孙越、陈诗妍、秦雪丽等3名同事带上单位里的AED赶去救助。
一抵达现场,柯银生就准确地判断出林晓风系心脏骤停,且无意识、无自主呼吸。之后,他马上帮助林晓风清除口腔内的异物,冷静地打开AED装置,把电极片准确贴在林晓风的右上胸和左肋下,做好电击准备。
“开始电击!”经过两次除颤和持续心肺复苏,林晓风的心跳、呼吸逐渐恢复,意识逐渐复苏,被送至医院后,很快就脱离了危险。
虽时隔一年,但这场生死救援仍令柯银生记忆犹新。
“刚学的心肺复苏、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使用等急救技能这么快就能帮助他人摆脱生命危险,真是又惊又喜。”柯银生说,他在事发前一天刚刚参加由厦门市红十字会与厦门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的红十字救护员培训且顺利通过考核,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书,“这才让我在危急时刻,有勇气、有信心、敢出手”。
心肺复苏是重要的应急救护技能,但应急救护技能远不止心肺复苏一项。
不久前,厦门航空的红十字救护员李志超在万米高空开展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护行动。
5月2日下午3时许,从杭州飞往贵阳的MF8467航班上,一阵急促的呼唤铃打破了客舱的平静。
乘务长李志超第一时间赶到事发座位,但眼前的一幕却让她感到焦急万分。
“怎么办?怎么办?是一整个奶片卡住了。”年仅2岁的小乘客希希(化名)脸涨得通红、呼吸困难,小手在空中慌乱挥舞,而一旁的妈妈却手足无措,急得哭了起来。
“我是红十字救护员,我来。”李志超迅速采用气道梗阻救护法施救。在衡量了希希的年龄和体重后,她小心翼翼地将孩子面部朝下放在大腿上,一只手稳稳固定住头部,另一只手有节奏地反复叩击其背部及肩胛骨之间。
前后不到1分钟,经过4次精准操作,希希吐出了异物,呼吸逐渐平稳,一双大眼睛重新恢复了光彩。飞机落地后,机场医生对希希进行了现场评估,确认他已无大碍。
“既惊心动魄又充满感动,他们不仅是服务者,更是生命的守护者。”亲历这场“极速”救护的乘客们纷纷为李志超的行为“点赞”。
应急救护的意义,不仅在危急时刻到来时,更在于保护生命、减少伤残。
“不好,奶奶有脑卒中风险。”2024年暑假,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刘畅在和父亲通话时得知,奶奶近期身体不太舒服,口齿也变得不太清晰,还时常感到头晕。她马上想起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课堂上学习到的脑卒中相关知识,又联想到奶奶平时患有糖尿病,属于脑卒中高危人群,赶忙提醒说:“马上,带奶奶去医院检查一下,不要拖延。”
一天后,父亲来电告诉刘畅,奶奶确实出现了脑卒中的先兆,还好及时检查治疗,避免了生命危险。
“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刘畅坦言,此番经历,不仅让她对应急救护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她在出任校红十字会学生会长后,更加努力地推动应急救护知识在校园的普及和应用。
持证上岗
能“救”会“救”
“快来人呀,这里有人晕倒了。我是红十字救护员!”“这位蓝色上衣先生,请帮忙拨打120电话,是否接通请及时与我反馈!”“这位穿格子裙的女士,请尽快将附近的AED除颤器取来!”……在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课上,红十字救护培训师资廖丽莎细致地向学员们讲授心肺复苏(CPR+AED)的每个实操步骤。
“我们一定要记好细节,在急救现场克服紧张情绪,采用‘一看、二听、三感觉’的方法,快速判断是否有呼吸意识,胸外按压通过‘01、02、03……28、29、30’的节奏循环进行。”廖丽莎坦言,首次参加红十字救护培训的学员们难免会有操作不到位的情况,她得多重复几次要点,才能让大家学得细、学得精、用得上、用得好。
不止于此,廖丽莎在实训课堂上还反复强调,应急救护要尽可能给予救助对象人道主义关怀,要尊重他们的隐私。譬如,救护对象恢复意识后,要马上帮其整理好衣物,并告知“我刚刚打120,现在120在赶来的路上,我会一直陪伴您到120到来”,通过心理安抚令其情绪稳定下来。
“应急救护细节很多,现场跟着老师上手学,很有收获。”学员张雨馨认真地按照老师的讲解在模拟人身上反复练习摸索。她说:“我们学的是救命知识,得用心学好,可不能在救人的关键时刻掉链子!”
经过线上、线下各8个课时的学习和实操考核,张雨馨等48名参训学员如愿拿到了新鲜出炉的“红十字救护员”证书。
2022年以来,通过各级红十字组织的学习考核,我省共有70万人次获得“红十字救护员”证书。
如此庞大的培训规模,该如何保证培训质量?省红十字会从规范培训机构认证、加强培训机构管理、统一应急救护培训标准三方面精准破题,交出了一份优质答卷。
2019年,省红十字会提出建立培训机构准入机制,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机构认证工作,从培训场地、教学设施设备、师资力量、档案管理、经费管理等方面着手,每三年对培训机构开展一次考评。截至目前,我省已有通过认证的应急救护培训基地21个,可为群众提供标准化的培训服务。
在机构管理方面,我省各级红十字会先后成立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中心,聘用专职工作人员快速充实培训力量,形成以省红十字会为主管、各级红十字会分级管理、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中心为主导、各地救护培训机构为依托的全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工作网络体系。
2022年5月7日,省红十字会“红博云”智慧应用平台启用后,相关工作人员可通过平台窗口跟进全省培训班次,设定开班人数,指定培训师资,明确培训责任单位和责任师资,实现培训全程追踪溯源。
“应急救护关乎生命安全,因此衡量培训是否到位的关键在于学员能否真正学得会、救得起。”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中心主任薛昀介绍说,基于这一认识,2022年底,省红十字会率先发布全国首个地方行业标准《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服务规范》,对红十字应急救护的培训类型、培训机构、救护培训师资、设施设备及教具、培训流程、质量评价与改进等内容作出详细规定,将应急救护培训形成可复制的标准进行推广应用。
据悉,通过标准化设置,福建全省应急救护培训已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技术标准、考核标准和发证管理,每名红十字应急救护员都是持证上岗,拥有自己专属的“一证一码”。
织密筑牢
生命“救护网”
急性心肌梗死、气道异物梗阻、交通事故受伤……生命中的危急时刻无时不在。
如何在专业救援力量抵达之前,让更多的人能够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福建的答案是,凝聚合力,织密筑牢生命“救护网”。
“我们身边的警察叔叔们变身‘急救侠’啦。”2023年起,省红十字会联合公安厅、司法厅、省卫健委等部门印发《全省公安机关大力推进“红十字救在身边”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全省公安队伍特点,对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和基层民警辅警开展应急救护培训,为全省公安基层所队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设备。
据统计,2024年,福建公安超3.5万名民警辅警“解锁”急救技能,设置AED超2000台,实现急救设备和人员在基层所队全覆盖。
不止于此,在地铁站点及铁路客运站内,AED成为保障出行安全的必备“神器”,多次发挥“救命效应”,为乘客的生命“续航”。
在3A级以上旅游景区,AED是筑牢游客安全底线的“标配”,全面构建起覆盖游客密集区域的“黄金救援圈”。
在全省监狱系统,AED的全面落地,牢牢筑起民警职工和服刑人员生命健康安全防线。
为了在关键时刻找得到、用得着AED,福建在多渠道上线AED布点图,进一步提升公众生命救护的反应处置力。
……
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下,一张社会应急救护设备网络逐步形成的同时,应急救护知识普及工作也按下“加速键”。
群众获取应急救护知识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目前省内各设区市均已建成应急救护培训基地,全省84个县(区)城区建立红十字博爱驿站……红十字会就在群众身边。
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已成功举办9届,并纳入省级职工技能大赛,不断推动各行各业学深学实应急救护知识。
2022年起,应急救护工作纳入省直机关精神文明创建指标,“人人关心应急救护、人人懂得应急救护、人人参与应急救护”的氛围愈加浓烈。
“我们希望有更多群众对应急救护知识产生兴趣。”薛昀表示,“这几年,我省除了搭建多层次的实体平台,还积极推动应急救护志愿服务融入各种赛事活动以宣传普及红十字应急救护知识;运用‘互联网+应急救护培训’模式推广应用‘人人急救’网上培训平台,通过‘两微一端’开展网上理论学习、网下实操,宣传红十字‘救’在身边品牌。”
“应急救护设施越齐全,懂得救护的人越多,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安全的保障。”省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部长孙宏图呼吁,社会各界共同携手,持续提升公共场所和家庭应急救护设施的配备率,不断强化应急救护意识和知识培训,让更多人学急救、懂急救、敢急救,共同织就急救之网,保障生命安全。
未来,福建省红十字会还将积极引入数字化平台,建立互动体验式培训和信息化管理体系,让红十字应急救护与120、救援队伍、AED设置点之间建立更紧密的纵横向互联互通关系,为保护人民生命健康贡献更多的人道力量!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