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激活“邻”动力,幸福“零”距离

永安一社区把“远亲不如近邻”搬进现实

2025-09-21 08:02
| | | |

  “这个食堂用餐方便,菜品种类多,干净卫生。”9月17日中午,在永安市燕北街道江滨社区近邻食堂里,68岁的赖雪英和她90岁的母亲点了洋葱炒木耳、青椒炒香肠、包菜、葫芦瓜等菜品,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这样的用餐情景,是不少社区居民的日常,大家一边用餐,一边唠唠家常。

  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随着一个个“邻里会客厅”、一群群“社区合伙人”、一处处“文化大舞台”的出现,一个“近邻文化圈”在江滨社区悄然形成,“圈”出了居民幸福感和浓浓邻里情。

“邻里会客厅”

便民又解忧

  近邻食堂自2023年开办以来,不仅为上班族、老年人等居民带来了用餐便利,也成了拉近邻里关系的“黏合剂”。社区经常在这里举办传统节日主题活动,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

  在近邻食堂附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医养结合卫生服务站、社区乐龄学堂、“邻聚里”普法工作室相邻,隔着一条马路,就是江滨公园和龟山公园,一个“15分钟便民生活圈”已然形成。

  一处处便民点也成了社区的“邻里会客厅”,居民有什么开心事、烦心事,都能在这些地方唠一唠。

  “居民需求在哪里,我们服务的触角就延伸到哪里。”江滨社区党委书记唐燕英介绍,社区摸索出了一套近邻党建“六小”工作法,通过征集小建议、办好小事情、解决小问题、开展小活动、宣传小典型、做优小服务,把实事办到居民心坎上。

  社区的“邻聚里”普法工作室成立于2022年,是永安市首家社区普法工作室。今年7月,晏公小区一栋楼水管堵塞,需换管维修,但在维修费用支付方面,楼栋居民出现了意见分歧。“从民法角度来说,谁使用谁受益谁负责。”社区工作人员发挥“邻聚里”普法工作室的作用,联合社区网格员、综治协管员、燕北司法所人员协调沟通,最终统一意见,换管费用得以均摊。

  “作为普法工作室的一分子,我们希望发挥专长,为社区普法、纠纷调解出一份力,让社区出现更多‘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和‘人民调解员’,让邻里关系更加和谐。”永安市司法局燕北司法所所长董文国说。

“社区合伙人”

邻里更温情

  “来来来,麻烦大家排好队,挨个来拿。”8月底,在江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门口,社区“送清凉”摊点前摆满了一箱箱矿泉水、一袋袋绿豆和白糖,没一会儿,这些防暑降温礼包就悉数送到了排着队的10多名一线劳动者手上。

  除了“送清凉”摊点,还有流动舞台、移动医院义诊、“邻聚里”公益集市……在江滨社区,各种便民“摊点”经常出摊营业。

  这些活动办得火热,离不开“社区合伙人”助力。自2017年以来,社区开始推行“党建轮值制”,38家共建单位陆续成为“社区合伙人”,每月轮值,通过“固定服务+点单服务”,参与社区治理,为居民办成了不少暖心事。

  “社区合伙人”还来自一支支社区志愿服务队伍。

  72岁的居民朱书美有着31年党龄,是江滨社区“银发帮帮团”志愿者。80多岁的赖大爷家的水龙头坏了,朱书美帮忙联系了水电师傅上门维修;居民因为楼上邻居卫生间渗水问题引发矛盾,她顾不上午休,热心上门调解;有人车子被剐蹭了,她通过小区监控仔细排查线索,帮忙理赔……在朱书美的真心互助下,一个个小问题被巧妙化解。

  目前,江滨社区“银发帮帮团”共有113名老年志愿者,其中党员57人,为邻里温情注入了“银发力量”。

  这里还在2018年组建了一支巾帼志愿服务队,将更多关爱的阳光洒向妇女群体。服务队在社区入户走访中,了解到不少全职宝妈希望在育儿的同时可以利用闲暇时间赚点外快。于是服务队积极对接人社部门和企业,以雨具加工为切入口,在今年6月打造社区巧媳妇手工作坊,通过微信群派单,截至目前已帮助90名宝妈灵活就业。

  “给伞布缝线,很容易上手,而且在家有空就能做,能减轻育儿压力,很不错。”宝妈廖淑梅说。

“文化大舞台”

居民当主角

  “我们每学期除了教唱京剧,还会教唱越剧、黄梅戏等各种戏曲。”9月17日上午,在江滨社区乐龄学堂,伴随着扬琴、中阮、二胡、越胡等悠扬琴声,京剧票友会的老师张素梅带着老年学员唱起了越剧选段《记得当年清水塘》,戏腔婉转,余音绕梁。

  这是新学期的第一堂课,大家兴致勃勃,还接连唱起了《洗马桥》《打金枝》《金玉良缘》等越剧经典选段,越唱越投入,一起度过了两个小时的美好戏曲时光。

  早在20世纪70年代,永安京剧团就在社区晏公小区诞生,这里的戏曲氛围浓厚。如今,这里还住着不少京剧团的老琴师、老票友。为了让戏曲在社区重新唱响,进一步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10年前,社区乐龄学堂开办了京剧票友会,吸引了20多名老年居民参与。

  “社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把我们这些喜欢戏曲的老年人聚到一起,让大家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张素梅今年60多岁,她的哥哥姐姐曾就职于永安京剧团。张素梅从小耳濡目染,喜欢上了戏曲,受社区邀请,如今她成了京剧票友会的老师。

  今年76岁的颜四妹,也是社区文体积极分子。她退休前是厂里的文艺宣传骨干,乒乓球也打得好。退休后,她在社区发挥余热,组建了一支阳光健身队,带动不少居民做健身操、跳交谊舞。“大家在一起活动,又开心,又能锻炼身体,多好!”颜四妹说。

  除此之外,社区先后组建燕城民乐团、抖空竹班、太极拳剑班、葫芦丝乐俱乐部等10多个兴趣团体,推动形成了多样的近邻大舞台。

  近年来,该社区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等60多项荣誉称号。(见习记者 庄紫怡 通讯员 陈莉莉)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