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福建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累计开展2100余次活动,覆盖3.8万多人次
把科学课搬进家门口
龙岩城南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彩虹制造者”活动。
周末的福州凤林社区活动中心里,孩子们围坐在科普志愿者身边,看着干冰遇热冒出的白雾发出阵阵惊呼;在厦门后浦社区的活动室内,一群少年正拿着画笔和模型零件,为“鼓浪屿桥梁设计”方案争论得热火朝天……今年以来,这样生动的科学教育场景遍布我省各地社区,依托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这一基层阵地,全省已累计开展各类科普与实践活动2100余次,覆盖青少年3.8万多人次,让“家门口的科学课”成为青少年探索世界、提升素养的重要窗口。
强化科普服务,资源下沉惠民生。作为科协指导设立的公益性校外科技教育场所,青少年科学工作室以资源下沉为核心,构建起覆盖广泛的科普服务圈。全省各级科协精准对接青少年需求,联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公益组织等资源,组建起由科技工作者、大学生、家长组成的多元科普志愿者队伍,借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普月等节点,将生态环保、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前沿主题送入社区。泉州西湖社区以“嫦娥之父领航,九天揽月探秘”为主题,带孩子们走进航天世界;福州凤林社区的“干冰实验”“空气炮”趣味秀,让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直观;厦门长乐社区则通过《小乐科普》网络栏目,让科普内容突破地域限制——优质资源的下沉,让青少年在家门口就能触摸科学、感知前沿,实现科学启蒙“零距离”。
深化实践育人,多元活动促成长。除了科普宣传,工作室更以沉浸式体验和项目式学习为核心,将科学教育从“听”转向“做”。周末时段,各地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设科普课堂,指导青少年开展机器人组装、编程学习、生物观察等实践活动;寒暑假期间,各地科协统筹资源支持工作室开展科技冬(夏)令营和亲子活动。福州程厝社区的冬令营,显微镜、遥控赛车、蠕虫机器人在孩子手中逐渐成型;南平棋盘社区的Scratch趣味编程课,让青少年在拖拽模块中理解逻辑思维;三明龙岭社区组织学生走进航空科普教育基地,亲手制作C919飞机模型……沉浸式体验与项目式学习,让科学知识变得可触可感。
融合非遗资源,薪火相传筑根基。福建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还开辟了“科普+非遗”的特色路径,结合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各地工作室推出差异化非遗科普课堂:福州凤美社区的亲子剪纸、京剧脸谱绘制,让孩子在动手创作中感受传统美学与对称科学;厦门禾欣社区的非遗烧箔画活动,用传统技艺展现材质与温度的奇妙反应;龙岩御佳园社区的自制元宵花灯活动,将电路知识融入民俗制作——这些活动既让青少年体验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文化认同与自信。
随着科普月的推进,福建各地社区青少年科学工作室还将持续推出科技嘉年华、科普展演等活动。这场遍布城乡的“家门口的科学课”,正以丰富的内容、多元的形式,不断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探求欲,为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培育创新后备力量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记者 李珂 通讯员 吴海云 文/图)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