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因地制宜做好“土特产”文章,带动村民增收
乡愁里的生意经
对于浦城人来说,一口“酸”味,是乡愁的味道。
9月返学高峰,这几天,酸菜“老师傅”余祥友忙得不可开交。黄毕洋酸菜,成了备受学子欢迎的土特产。
“浦城地处闽浙省界,在外工作、学习的乡亲很多,每到放假或者回乡探亲结束,后备厢都会装上些老家的酸菜。”正在申报黄毕洋酸菜制作技艺传承人的余祥友说。
从前交通不便,冬天食物匮乏,当地人用长杆白菜做成的酸菜,就成了“度命菜”。每年初冬,亲友之间相互馈赠,让浦城九牧镇的黄毕洋酸菜名声流传开来。如今,随着生活越来越好,酸菜已经成为饱含乡愁味道的特色小菜。
“你看,我们黄毕洋的酸菜,酸溜脆滑,开胃解腻,秘诀就在于原材料采用的是在当地传承了200多年的特有品种。”余祥友说,加上种在平均海拔600米的高山上,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制作工艺讲究,成就了黄毕洋酸菜独特的口感。
“乡愁,也是生产力。”九牧镇党委书记黄林彬说,黄毕洋酸菜具有发展成富民产业的潜力。因此,镇里一方面做好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通过校地合作,让土特产实现规范化生产,如今已获得SC食品生产许可证、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这意味着,黄毕洋酸菜拿到了市场的“入场券”。
和黄毕洋酸菜一样,作为“福建粮仓”,浦城的土特产特色鲜明,桂花、薏米、灵芝、酸枣糕都远近闻名。如何把“土”转化为“金”,发挥富民效益?
“白菜入股”,是九牧镇的创新做法。
“我们推动毗邻的黄毕、洋墩、黎处3个村成立黄毕洋片区党委,领办黄毕洋农林专业合作社。”黄林彬告诉记者,“紧接着,合作社以‘白菜入股’的方式吸引村民入社,村民不但可以卖白菜给合作社,还可以凭‘股份’来二次分红。这样一来,村民种植长杆白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短短一年,富民效益就显现出来。去年开始,当地在村民自种800亩长杆白菜的基础上,流转土地200亩,种植长杆白菜400万斤,生产酸菜280万斤,销售额达2000万元以上,带动3个村集体收入增加约80万元。
薏米产业,则开发出了长链条。
在浦城薏米主产区官路乡,精装薏米、薏米酒、薏米糕、薏米水等产品从这里运往全国。近期,薏米产业园也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2008年,浦城薏米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是在全省都很有特色的土特产。”官路乡党委副书记叶涛介绍,官路乡种植薏米8000多亩,产量大约1600吨,“除了作为原材料销售,我们还引进企业投资合作,延伸产业链条。薏米产业园建成后,产品研发、加工、生产、包装、仓储、物流、交易、展示等功能都可以在这里集聚”。
此外,当地灵芝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已种植灵芝1.5万亩,帮助10多个乡镇实现村集体收入增加,带动500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1.5万元。丹桂产业也逐渐成长,“聚琛园”“浦枝桂”等当地品牌日渐成为市场新宠。
越“愁”越有销路,越“土”越能富民。浦城因地制宜,根据土特产不同特点“八仙过海”谋发展,开发出了一“优”浦城大米,两“特”酸菜、酸枣糕,三“宝”丹桂、灵芝、薏米的土特产“集群”,让老百姓守着好山好地过好日子。(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邱春静 袁野)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