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召开“推动校地深度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专题协商会,聚焦推动校地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
携起手 向“深”融
在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进程中,高校的角色关键——既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产业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也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校地深度融合,正是重要的实践路径。
近日,省政协召开专题协商会,邀请高校、企业代表,地方政府部门负责同志共同探究高校与地方共生共荣的内在关系。与会各方在协商中达成共识,校地需人才共育共用、成果共研共享、机制共建共通,携起手、向“深”融,为建设高水平国家创新型省份添砖加瓦。
共育
打破隐形“围墙”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孵化的“摇篮”。然而,长期以来,高校培养体系与地方实际需求存在错位,“就业难”和“招才难”并存。
“育才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产业发展和经济社会建设。”委员们关注到,每到毕业季上演的“人才争夺战”背后,暴露的是人才培育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方面的匹配度不够,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速度跟不上产业转型升级速度,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普遍脱节等现实问题。
“随着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升级,校企合作在高端技术协同创新、科研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更加迫切。”省政协委员、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吴凯说。
近年来,宁德时代与省内8所院校构建涵盖联合研发中心、产业学院、实训基地的多维合作体系,累计吸纳近900名毕业生,联合突破电池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多项技术瓶颈。
吴凯建议,构建更紧密的产学研融合生态,支持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进一步完善推广“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实施“产业教授”计划,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培养实践导向、需求导向、国际化导向的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
唯有厚植培育人才的“土壤”,方能实现人才在高等教育阶段的“开花结果”。委员们呼吁,要开展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适配度、契合度评估,把产业真难题、技术真需求凝练为学生培养课题,提升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联动水平。
一方面是企业“进不去”,另一方面则是高校人才“流不出”。近年来,打通人才双向流动通道的呼声不断,但不少来自高校的委员反映,由于校地科技人才双向流动、高效使用的机制不够健全,真正想要“流动”起来难度大。
“关键还是要打破横亘在体制内和体制外之间的壁垒,让体制内的老师打消走出‘象牙塔’和‘舒适区’的后顾之忧,也让体制外的人才更方便地参与校地、校企合作。”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鲍红丽建议,借鉴浙江“互聘共享”等人才流动管理模式,形成涵盖薪资发放、绩效考评、职称晋升等环节的全链条服务保障体系。
隐形的“围墙”正逐渐打破。福州大学与省创新实验室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综合改革,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模式,在全国较早铺开高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打造吸引人才、成就人才的强磁场。
省委人才办表示,将用好“编制池”资源,探索“双聘双跨”模式,支持高校与创新实验室、企业等加强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合作,实现人才、需求、成果互通。
共研
缩短“书架”到“货架”的距离
当前,福建正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省份建设,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转型、新兴产业向高攀升、未来产业向前布局。
百舸争流中,福建如何奋勇争先?破解高校前沿科研成果与地方产业技术痛点之间存在的对接不畅、转化率不高等瓶颈极为关键。
“在英国,研究院不搞‘大而全’,而是根据地方发展需求来‘定制’。”伦敦国王学院法学教授吕乐融通过视频分享了英国在校地融合方面的经验,建议福建把数字经济、新能源电池、海洋经济作为重点方向,引入高校资源,在产业园区或自贸片区先行试点,打造“高校+园区+企业”的联合载体,实现从科研到转化的全链条联动。
福州大学与福州市开展市校战略合作是政府与高校“双轮驱动”的典型案例。近年来,福州大学积极对接福州产业布局,引入省外优质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今年6月,碳化硅陶瓷膜产业化项目落地闽清,有力助推当地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
“实践证明,推进校地融合发展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省政协委员、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建议,将校地深度融合纳入我省“十五五”发展规划和教育强省战略重点任务,同步制定出台教育、科技、产业一体化发展的专项政策,明确“头部高校引领+地市产业跟进”的协同发展路径,让校地资源从零散合作转向系统共享。
高校的学科布局、科研方向同产业图谱、城市定位“无缝链接”,无形中缩短了“书架”到“货架”的距离,但加速成果转化进程,还需要打通“从0到1”原始创新和“从1到N”产业化之间的关键堵点。
“不少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科技成果成熟度不够,企业难以承接,最终导致高校科技成果难转化。”翔安创新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刘凡建议,要在科研关键环节“扶一把”,建立面向重点产业需求的技术验证体系,组织产业专家早期介入,推动研发导向从“技术可行”向“市场所需”转变,共建面向高校开放共享的中试服务平台,提供工艺放大优化、中试生产等服务,大幅提升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技术转移的成功率,推动更多技术跨越产业化“死亡谷”。
省科技厅表示,将指导有关单位加快开展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或“赋权+转让+约定收益”模式探索,支持高校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启动开展概念验证中心、产业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的申报认定,助推高等教育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
共建
以资源融合实现互利共赢
激发校地融合深层活力,关键在于充分发挥校地各自优势,进而打破壁垒、协调发展。
近年来,我省加快机制共建共通,推动校地深度融合“双向互动”,破解公益类事业单位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中服务收入、绩效奖励等难题,建设全省大型科研仪器网络管理平台,在全国率先设立科技股权直投基金,创设“科技创新贷款”“科技型企业研发贷”“人才贷”等科技金融产品,为培育创新生态系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土壤。
“政府不仅是政策的制定者,更应成为创新转化的引领者和推动者。”香港理工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王予红建议,进一步加大对高校和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例如设立“科研成果转化试点项目”,为高校和企业提供试点场地、配套资金和政策保障,鼓励创新成果在实际场景中进行测试和应用,帮助高校和企业打通“最后一公里”。
在协商现场,福州市政府主动表态,将支持省、市属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聚焦化工新材料、光电信息等16条重点产业链、四大经济发展方向,着力打造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设立校地合作区,依托福州软件园863孵化器提供租金减免、产业服务等政策包,推动高校团队以科技成果入股创办企业。
以股权投资基金为代表的科技金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桥梁和催化剂作用,可以加速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一跃”。
如何让金融更好地发挥“科技红娘”作用?省政协常委、福建金投副董事长罗恩平建议,建设全省统一的科技成果融资对接平台和多元化的投资机构体系,建立科技项目常态化融资需求征集机制,培育懂技术、市场、产业、金融的复合型投资机构,为高校院所科技项目提供资源赋能。
“支持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建科技商学院或技术转移研究院”“加强校地建设的系统规划、一体布局”……协商会上,携手共赢的呼声热烈。委员们建议,建立服务地方发展和提升高校办学水平并重的联动工作制度,促进人才、知识、设施与地方应用场景、市场空间双向共享,以更高水平的制度效能支撑校地融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迈进,让合作愿景变实景。(记者 郑雨萱)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