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8”工作机制:描绘社会救助新图景
芗城区芝山街道惠民社区邀请漳州眼科医院医生为社区老人义诊。(资料图片)
截至今年7月底,漳州市低保惠及10.32万人,累计发放低保金33858万元;保障特困对象1.23万人,发放特困人员供养金13338万元;纳入低保边缘家庭2.55万人;实施临时救助15618人次,发放救助金2704万元。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漳州深化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的有效衔接,全面推行“1798”工作机制,实现了从“单一救助”向“综合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从“单兵作战”向“多方协同”的三大转变,构建起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格局,不断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主动问需 精准兜底
“真没想到在这么短时间内就帮我们办好了低保,减轻我们的家庭负担!”近日,当云霄县民政局与云陵镇工作人员入户回访时,困难群众梁勇动情地说道。
梁勇的妻子已过世,父母年老体弱,两个儿女在读书,其本人患鼻咽癌尚在治疗且没有经济收入,家庭经济困难。今年2月,云霄县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负责人方雪丽开展“铁脚板”走访时,了解到梁勇的困境后,第一时间告知其相关救助政策,并协助当事人提出救助申请。3月起,梁勇一家4口被纳入低保保障。
方雪丽的“民情笔记”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4月份向火田镇因脑瘤反复住院的赵某伸出援手,给予临时救助;5月份将下河乡身患残疾又饱受慢性病困扰的黄某纳入低保范围……作为一名资深民政人,方雪丽16年来始终扎根救助一线,经常利用午休和周末时间深入走访,让困难群众及时获得救助,切实解了燃眉之急。
“过去一般是困难群众自己找上门求助,现在我们的基层民政协管员就是移动的‘救助站’,主动上门问需并解决问题,推动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漳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黄步强介绍道。该局在全市构建了覆盖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的四级社会救助服务网络,并结合村(社区)三级网格体系,让民政协管员和村居干部化身“民生探头”,将救助触角延伸到困难群众身边,确保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保尽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做到“应养尽养”、临时救助做到“应救尽救”。
今年1月至7月,全市通过大数据比对、网格化排查、“铁脚板”走访等途径,动态新增低保对象4274人。
部门联动 多元赋能
传统社会救助多依赖资金帮扶,存在救助“盲区”、帮扶单一等局限。为此,漳州市民政局通过强化跨部门联动,落实“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既解决“发现难”,又破解“帮扶单一”,切实兜牢民生底线。
“这次生病留有后遗症,尚在恢复期,无法上班挣钱,低保金保障了我们的基本生活。”去年12月,芗城区芝山街道居民小陈突发重病,自付医疗费10万元。芝山街道民政干部收到医保部门推送的数据信息后,立即入户调查。经初步核实,小陈是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上有老下有小。今年2月,其一家4口被纳入低保。
近年来,漳州民政部门与医保部门建立数据双向推介机制,2025年共双向推介33449条数据,实施救助273人次。其中医保部门向民政部门推送的2024-2025年度15313条“个人自付医疗费超4万元人群”数据,2025年已临时救助141人、纳入低保/低边41人,拟临时救助28人、拟纳入低保/低边15人。
针对传统资金救助难以解决就业等可持续发展问题,漳州民政局凝聚各部门专项救助合力,从单一资金支持升级为“资金+物质+服务”的综合帮扶,助力困难群众从“被动受助”向“主动发展”转变。
去年12月,阔别职场多年的困难群众柯琴在“家门口”实现就业。离异后,柯琴带着三个小孩生活,因有两个孩子年幼且疾病缠身,只能靠低保金和夜间兼职维持生计。为解决其就业问题,龙海区石码街道民政办干部将其信息推介到区就业中心,由其安排公益性岗位。目前,柯琴在石码街道从事劳动保障工作,每月工资2045元,实现“顾家+增收”双赢。
“各部门之间通过信息互通共享,实现困难群众信息早发现、早救助,解决传统救助中因部门信息割裂导致的遗漏风险,同时各部门齐发力,满足困难群众多元化需求。”黄步强说。2025年,民政部门已向人社部门推送需就业困难群体数据74981条,为困难群众搭建就业桥梁,推动救助从“保基本”向“促发展”延伸。
政社协同 爱心接力
8月20日,漳浦县赤湖镇教育发展促进会、漳浦慈善总会赤湖分会联合举办赤湖2025年奖教奖学助学金颁发大会,300多名优秀学子、贫困生受资助。
漳浦慈善总会赤湖分会致力于开展助困、助残、助老、助学、助医等社会救助活动。“我们是爱心的‘搬运工’。”漳浦慈善总会赤湖分会会长陈主建介绍,当地村委会、学校和民政部门筛选出符合条件的寒门学子信息,并及时共享给分会。分会则充分发挥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募集善款,确保助学金及时发放到受助学生手中。今年共为全镇70名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24.68万元。
“慈善力量的介入,有效弥补了政府救助在个性化服务方面的不足,通过政府与慈善组织间的信息共享、资源互补,让救助工作更有温度,达到‘1+1>2’的效果。”赤湖镇民政办主任李颜说。
金秋助学,是漳州推进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品牌项目之一。为充分发挥慈善事业在第三次分配上的作用,去年,漳州市民政局出台了《加强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建立“信息共享、项目共建、群众共帮”的工作衔接机制。近日,该局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有效衔接机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将通过构建一张组织网络、汇聚7家单位力量、打造9个品牌矩阵、培育8个工作典型的“1798(一起救吧)”工作机制,推动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在更深层次上实现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形成“政府兜底+社会补充”的协同模式。
衔接的关键在于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通知》要求民政部门加强与共青团、工会、残联、妇联、红十字会、关工委、慈善总会等7家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协调,原则上县(区)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救助个案和工作难题。
衔接的核心在于优势互补。《通知》提出凝聚各方力量,推进“乐善福行”专项行动,合力打造包括“慰问困难职工”“希望工程爱心助学”“微心愿爱心书包”“慈善阳光”“扶老助孤”“博爱送万家”“残疾人大学生就业嘉年华活动”“爱心妈妈点亮未来——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金秋助学”等在内的9个品牌矩阵,并做大做强一批成熟特色项目,提高慈善帮扶的品牌效应和长效影响。同时,倡导群团组织和慈善组织结对共创,共同实施社会救助和慈善帮扶项目等,在政府救助的“刚性框架”之外,提供“柔性补充”。
目前,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等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社会救助格局,在漳州大地铺展。(报业集团记者 李妙珠)
(文中受访群众均为化名)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