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困境儿童向阳成长
检察官同市妇联工作人员、春蕾安全员共同查看困境儿童建档观护情况。
校园安全员定期查看“青春护航信箱”。
长泰区志愿者入户陪伴困境儿童。
台胞“爱心妈妈”为留守儿童送上入秋的第一杯“专属”奶茶。
长泰区志愿者陪伴困境儿童做手工。
漳州市第十六中学“青春接力·守护少年的你”家长开放日,学生在表演舞龙。
春蕾安全员上渔排走访、摸排困境儿童生活情况。(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核心提示
未成年人如春起之苗,只有悉心呵护才能欣欣向荣。
何为困境儿童?是指由于儿童自身、家庭和外界等原因陷入困境,需要予以帮助或保障的儿童,包括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残疾儿童、监护缺失的留守儿童等。目前,福建有孤儿1897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6万人、留守儿童3.5万人、流动儿童69.4万人。在儿童福利工作从兜底型向普惠型转变的当下,困境儿童的主要困难已经从物质问题转为心理问题。
自2023年7月起,福建已连续3年提高孤儿基本生活最低养育标准。2024年,全国妇联、福建省妇联一同启动实施“爱心妈妈 点亮未来”——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在漳州,当地正积极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困境儿童关爱保护体系,在全国首创推广“春蕾安全员”机制并成立未成年人检察“水仙花”团队,结合“爱心妈妈”“归航计划”等推动各方力量协同发力,通过爱心志愿者结对陪伴、司法保护、心理健康关怀等方式,用爱与责任托起困境儿童成长的希望。
亲情陪伴,撑起温暖童年
又是一年暑假。漳州市平和县山格中心小学教师黄冰心得了空,一早便从家中出发,上门探访陪伴自己的“孩子们”。
“墙上贴满了奖状,但屋子里堆满了垃圾,走进去都迈不开腿。”回忆起两年前第一次去困境儿童小喜家探访时的情景,黄冰心声音哽咽,“孩子连一张书桌、一把椅子都没有。”
堆满垃圾的家中常年弥漫着酸腐难闻的气味,但在与小喜相依为命的父亲眼中,这些垃圾都是“传家宝”。之前,小喜居住地的村干部也来家里探访过,几番劝说都不管用。
在黄冰心和志愿者三番五次上门软磨硬泡、斗智斗勇下,小喜父亲终于同意让他们“收购”一部分废弃品和杂物。
一番苦干,运走4大车垃圾,搭顶棚,置办家具……大伙儿忙活了两个周末,小喜家终于敞亮了,她也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床和书桌。
黄冰心和志愿者的付出远不只“来一趟”“扶一把”,在长期的陪伴中,小喜渐渐变得乐观开朗起来,每到“妈妈”来探望自己的日子,小喜都会去村口守着,远远看到黄冰心,便一路小跑撞进她的怀里。
自去年全国妇联、福建省妇联一同启动实施“爱心妈妈 点亮未来”——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以来,漳州市各级妇联干部示范带头,广大妇联执委、巾帼志愿者、三八红旗手等踊跃加入。漳州市妇联累计面向全市招募“爱心妈妈”3043名,结对帮扶2421名困境儿童,实现对重点关注儿童结对关爱100%动态全覆盖;在11个县(市、区)建立爱心妈妈驿站,在全省率先实现驿站县区全覆盖。
在平和县,来自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以及大学生共同组成了一支700多人的爱心队伍——平和县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自2017年8月成立以来,他们奔走于平和的山水间,了解困难学生的家庭情况,为他们与爱心资助搭建桥梁,累计帮助301名学子,对接完成助学资金超过546万元。
2024年的一天,邻居吴先生突然敲开了黄冰心的家门。
40岁的他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因为做零工四处跑,吴先生经常听到关于“爱心妈妈”的一些事迹,也曾数次目睹志愿者上门陪伴困境儿童。吴先生思来想去,觉得“把钱用来帮助这些孩子完成学业才更有意义,考上大学能改变他们的人生”。
在平和县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入户走访核实情况后,吴先生以每月500元的金额资助一名高三困难学生小李完成了高中学业。前不久,小李收到了心仪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同小李一样,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的学生小杨,在高中期间曾经得到过爱心人士的资助。顺利升学后,他主动加入平和县爱心助学志愿者协会。两年多来,他持续参与受助学生跟踪及资料整理工作。
“我曾经也是受助学生,对他们的所想所需更加感同身受。”小杨说,“结合我的专业知识,再加上年龄相近,我更容易和孩子们沟通。”
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活动中,小杨担任了一个月支教班主任,与留守儿童朝夕相处。“因为曾经被爱照亮,所以更愿成为别人的光。”每次入户陪伴告别之时,小杨都会对受助学生说:“一起加油!”
这样的爱心接力并非个例,如今,“助学协会大学生志愿者”群已发展到300多人。其中,不仅有一批批受助学子成长为骨干力量,也有不少来自各地想要奉献爱心而加入的大学生。
自2021年7月《福建省教育厅关于组织开展“向阳花开”助学帮扶行动的通知》下发后,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为对象、以“学业帮扶、情感帮扶、经济帮扶”为内容的“向阳花开”结对助学帮扶行动,让孩子们在浸润中拔节孕穗、于无声处向阳而开。
多方联手,呵护花朵成长
未成年人是春天含苞待放的花蕾,以漳州市花“水仙花”命名的漳州市人民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团队,成员就像水仙花的花瓣,用柔情与正义守护未成年人这一“花蕊”,联通各方保护力量,行走在“护蕾”的道路上。
小黄因一起案件接连失去亲人,突遭家庭变故的她成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待旁人来“缝补”她被生活磨破的童年。
当地检察院认为,小黄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并报请省检察院、市检察院开展联合救助工作。最终,三级检察院共同向小黄发放司法救助金10万元。
“经济帮扶仅仅是基础,我们还需要做好司法救助的‘后半篇文章’。”漳州市检察院第七检察部主任、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水仙花”团队负责人沈肇瑾说。
发现、认定、落实……看似只需要简单的三步,但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并非易事。
在司法救助金的帮助外,漳州市检察院还联合县民政局、当地村委会,为小黄确定监护人选,并纳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体系。在发现小黄因案件产生的心理困境后,又委托专业心理疏导机构为她制定有针对性的疏导方案。
据沈肇瑾介绍,由于种种原因,“发现难”“发现晚”一直是司法人员在办理侵害未成年人案件时的痛点。
如何主动获取线索,尽早阻断侵害,尽力避免悲剧发生?
2016年,漳州市检察院“水仙花”团队联合漳州市妇联等单位,在全国首创“春蕾安全员”机制。从最初专注于发现性侵案件线索,到如今同时关注案外未成年人保护,随着该机制的功能不断拓展,未成年人的保护网愈发细密。
在不断的摸索中,“春蕾安全员”机制将漳州市困境儿童的安全隐患由低至高分为“环境安全”“环境关注”“环境危险”三个等级,变“被动受案”为“上门问案”,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涉未成年人犯罪。
为把“救助站”设置在未成年人触手可及的地方,2020年,漳州市检察院联合市教育局、团市委在全市学校设立900多个校园实体“青春护航信箱”,同步开通线上信箱,收集未成年人遭受侵害线索,并成立以团委书记、辅导员为主体的校园安全员队伍,专责管理信箱。截至去年,已收到投递信息400余条,其中涉及未成年人被侵害、校园欺凌、心理咨询等线索64条,7条线索已由公安机关立案。
近年来,在检察机关依法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同时,漳州市正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涉罪行为及时进行干预和矫治,在“一放了之”与“判处刑罚”之间建立保护处分制度,点亮迷途少年“回家”的灯塔。
2023年,福建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对专门学校建设和专门教育提出具体指导性意见。
2024年8月,漳州市第十六中学启用,该校是漳州市第一所专门学校,用于“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教育”。除了开展矫治教育和教学教育,学校还重点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有些孩子受到了家庭角色缺位的影响,孩子、家长、学校三方的坦诚合作很重要,只有详尽把握情况,对症下药,才能让孩子重归正途。”漳州市第十六中学副校长王国雄说。
为此,第十六中学的老师常常与孩子进行一对一的长谈。起初,有说谎的孩子,更有隐瞒的家长。一年以来,1000多次推心置腹的对话,慢慢卸下了孩子的心防,取得了家长的配合。
伴随着鼓点,一条金色长龙在第十六中学的操场翻腾起舞。这支由专门教育学生组成的舞龙队,拉开了“青春接力·守护少年的你”家长开放日的序幕。
“家庭教育”是这场活动最突出的主题,近50个特殊家庭见证了迷途少年的成长。家长提出家庭亲情困境,检察官、律师、司法社工、教师、团干部与家长面对面围坐,结合实务经验分别开出解决问题的“良方”。
“每个孩子面临的困境各不相同,要解决这些‘疑难杂症’,就需要各职能部门协同发力。”沈肇瑾说,“我们希望通过融合司法、社区、家庭、社工等多方力量,引导修复亲子关系,增强未成年人正向内生动力,为孩子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合力托举,倾注心理关怀
为困境儿童营造安全无虞、生活无忧、充满关爱、健康发展的成长环境,是家庭、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工作的意见》,在肯定困境儿童福利保障水平持续提升的同时,指出“在公共服务供给、心理健康关爱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短板弱项”。
2023年6月,漳州市妇联与漳州城市职业学院共同成立漳州市家庭教育融合发展中心,依托“心葵”心理服务志愿团队,实施“心葵向阳计划”,重点关爱儿童心理健康。
这支志愿团队由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生组成,他们下沉学校和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敞开心扉,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同时,依托学校心理咨询室,聚焦困境儿童,及时掌握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实际需求,制定“一人一策”帮扶方案。2023年以来,通过“心葵向阳计划”,累计对上万名儿童进行科学评估,为3511名儿童提供常态化心理疏导服务。
“在物质条件有所保障的情况下,缺失家庭的陪伴以及难以与同伴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成因。”“心葵”心理服务志愿团队负责人说,“早期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很难被发现,直到出现明显的状况,家长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关怀困境儿童的心理健康更加需要注重方式方法。”闽南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院长陈顺森认为,爱心志愿者和工作人员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学习掌握家庭教育和儿童心理健康的知识技能,才能更好地提供有针对性的亲情陪伴、家教指导和心理慰藉等关爱服务。
“保障困境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仅靠学校教育远远不够,更需要全社会努力。”王国雄表示,“毕业的学生里有的转化成效显著,有的回到从前的环境又重新沾染不良习气。”
“家校社”拧成一股绳,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在漳州市长泰区的坂里乡、林墩办事处、陈巷镇和武安镇等地,通过趣味活动、探访陪伴、学业辅导、心理关怀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一股由政府、专业社工机构、社区及社会各界共同汇聚的暖流,正为200多名困境儿童的成长注入希望与力量。
“将社会工作的服务关口前移,全程覆盖,才能有效防治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漳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林进财说,“要建立常态化、细致化、多样化的陪伴和关怀机制,还需要更多、更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和爱心人士参与其中。”
今年2月,省民政厅会同省教育厅、省卫健委、团省委、省妇联下发《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服务的通知》,着力加强心理健康关爱,促进困境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接下来,省民政厅还将持续深入开展“福蕾行动计划”,今年继续下拨专项补助资金2000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困境儿童提供心理辅导、亲情陪护、结对帮扶等关爱服务。(文中未成年人均为化名)(见习记者 张子言)
记者手记
汇聚微光暖童心
“用行动来影响身边的人。”是“爱心妈妈”黄冰心在采访中反复提及的一句话。
困境儿童的成长牵动着全社会的心。在漳州,无数普通人正以微小却坚定的力量,为困境儿童点亮前行的灯。有受过帮助又转身投入爱心事业的学生,有与迷途少年推心置腹的专门学校老师,还有关注和研究困境儿童心理问题的专家……微光成炬,来自社会各界的力量,正撑起一把宽大而细密的“保护伞”。
困境儿童最缺的是爱与陪伴。爱,不仅需要温度,更呼唤专业。
困境儿童的需求多元且迫切,然而,许多孩子的问题隐蔽而复杂,对他们的关怀不能仅靠善意。要让呵护希望和自信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大水漫灌”式的泼洒和“一阵风”式的走访都不可取。只有让每一笔善款、每一份爱心都精准回应孩子们的所需所盼,让寂寞的花朵感受四季如春的温暖,才能真正守护他们向阳生长。(见习记者 张子言)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