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县全域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激活基层教育“一池春水”
“学校人”变“系统人”
近日,连城县第三中学的公告栏前,家长围着中考喜报驻足点赞——59名学子被连城县第一中学录取,创历史新高,其中统招上线19人,连续两年稳居连城县农村中学第一。而在连城县实验小学,校长罗桂龙翻看近年报表时眉头渐舒:通过县域师资统筹,15名紧缺学科教师及时调入,不仅填补了语文、数学师资缺口,每年还节省代课经费超20万元……
从农村学校成绩跃升到城区学校师资合理分配,这些变化背后是连城县全域实施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有效破解教师流动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起“县级统筹、学校自主、有序流动”的教师管理新生态,为区域教育公平注入制度性动能。
沉疴待解
教育发展急需破局良策
“改革前,我们学校语文、数学、体育、科学等学科教师缺口较大,需长期外聘代课教师填补空缺,不仅教学质量难以保证,每年还要承担不菲的代课费用。”罗桂龙说。
在“县管校聘”改革前,连城县各中、小学普遍面临部分学科教师缺口大的困境。连城县教育局局长罗明慧向记者道出困境的根源:“教师身份固化、流动性差、队伍活力不足。”
“学校人”模式困住师资流动,师资与需求严重错配。教师编制、岗位、工资全由学校管理,教师被“绑定”在特定学校,跨校调动阻力大。教育行政部门难以统筹调配师资,教师资源无法根据生源变化、学科结构调整的实际需求动态优化。例如,生源逐年减少的学校“有编没人用”,而生源激增的学校“有人没编进”。
“学校人”模式形成了“一辈子一学校”格局,加剧教育资源失衡。城乡教师资源分配不均,优秀教师向城区或重点学校集中,农村和薄弱学校师资长期短缺,缺乏有效流动机制调节。尤其是英语、科学等学科教师一师难求。
困住教师的不仅是横向流动机制的缺失,还有纵向晋升通道的阻塞,“干好干坏一个样”消磨队伍活力。“刚分配来时想着干出成绩,可几十年在同一所学校,激情慢慢磨没了。”一名在农村小学任教20年的教师坦言,教师一旦分配到某所学校,往往终身在该校任教,极少跨校交流,职业倦怠现象普遍。而且,“大锅饭”导致部分教师安于现状,教学积极性下降。优胜劣汰机制的缺位使得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年轻教师发展空间受限。
“沉疴需猛药。‘县管校聘’改革,就是要打破一校定终身,让教师从‘学校人’变成‘系统人’,管理方式从分散办学向县级统筹升级,用人机制从静态固化向动态优化转型,让资源动起来、队伍活起来、质量提起来!”罗明慧表示。
制度破冰
系统改革构建管理新框架
日前,连城一中逸夫楼内气氛紧张而有序,一中莲北校区教师选聘面试在此举行。各校教师齐聚一堂,评委通过抽签确定,教学内容现场封装,教师抽签候考、限时备课、现场亮分。这样严格规范的竞聘场景是连城县“县管校聘”改革中“全员竞聘”的一个缩影。公平公正的流程背后,是一套环环相扣的制度体系。
为打破旧格局,连城县从政策、机制、执行等多个维度发力,构建起“县级统筹、学校自主”的管理新框架。
连城县政府出台《关于推进连城县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县教育局配套出台《教职工竞聘上岗工作指导意见》,从顶层设计明确改革方向。2022年7月,“县教师服务中心”挂牌成立,由分管副县长牵头,教育、编制、财政、人社多部门协同。教师编制、岗位、薪酬的“县管”日常工作得以落实,“县级统筹”有了实体支撑。
创新“5+1”双合同管理,教师与县教师服务中心签订5年《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明确编制归属;与任教学校签订1年《岗位聘任协议》,明确教学职责。这意味着,教师不再是“某所学校的人”,而是“全县教育系统的人”,以制度创新推动教师身份转型,为人才流动奠定基础。在冠豸中学多年担任毕业班英语教师的罗家庆正是通过这项机制,聘入罗坊中学。
编制“活水”精准流向需求,全员竞聘激活流动“引擎”。该县建立“总量锁定、按需流动”的编制池,县委编办核定全县编制总量后,授权教育局根据生源变化、课程改革等要素实施跨校调配。同时,全力推行全员竞聘、择优上岗,打破城乡、学段界限。
岗位竞争与科学评价体系逐渐完善。连城县在改革中同时建立“过程性评价+教学实绩+师德底线(一票否决)”考评体系,将其与教师职业发展全周期紧密挂钩,并配套建立教师岗位退出与惩戒机制,对无法胜任岗位要求或违反职业规范的教师进行合理调整。在竞聘方面,学校结合教学实际制定竞聘方案,从教学业绩、技能考评、评优获奖、年度考核、民主测评等多维度量化评价教师。
2023—2024年,连城全县累计调剂编制132个,全县6328名教师参与竞聘,跨校聘入640人,“无编可用”与“有编闲置”困境得到破解,“沉睡的编制”流向最需要的学校、学科,优质师资辐射范围从城区延伸到乡镇。
活力迸发
共谱教育发展新篇章
改革的“鲇鱼效应”激活了教师队伍的“一池春水”。在“县管校聘”推动下,连城教育呈现质量跃升的新格局。
“一校定终身”模式被打破后,优质师资逐渐向乡村薄弱校流动。通过“编制跟着生源走、岗位围着需求转”,小学英语、中学物理等紧缺学科教师匹配度大幅提升。原先,连城二中分校英语教师富余,该校马极生老师通过竞聘进入北团电力希望小学,结束了该校没有专职英语教师的历史。
罗明慧告诉记者,如今连城的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配备达标率100%,中低年级教师冗余、高年级师资紧张的失衡问题得到根本改善。
“大锅饭”局面被岗位竞争与科学评价体系打破后,教师队伍素质逐步提升。
“以前绩效工资最高和最低就差500元,现在差距高达1200元,收入还和评优、职称挂钩,不努力真不行!”连城县实验小学语文教师李老师感慨道。
如今,年轻教师主动参与培训、骨干教师积极分享经验的“比学赶超”氛围在连城的教师队伍中蔚然成风。例如,改革后,连城县实验小学教师主动申报公开课、课题研究的数量同比增长60%,该校语文、数学等教研组组建了41个“三级师徒链”工作室,多次在县级集体备课评比中名列前茅。
改革成效最终体现在成绩单上:2024年连城县中考“初中五率”跃居龙岩市第三,连城二中、冠豸中学进入龙岩市城区校前十;2025年,连城县高考本科上线872人,上线率78.42%。
“下一步我们将深化教师评价激励机制改革,推动‘县管校聘’改革成果进一步向乡村教育神经末梢延伸,让每一位教师有成长的动力,每一所学校有发展的活力,每一个孩子享受到更公平、更优质的教育。”罗明慧说。(记者 徐士媛 通讯员 黄水林 谢苇妍)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