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当水稻激活再生技能

2025-08-17 08:56
| | | |

浦城县临江镇的再生稻头季机械化收割。

谢华安(右)和郑莉在浦城县石陂镇再生稻示范片察看头季长势。

在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水稻专家在察看再生稻头季长势。

  上一期,我们解锁了旱稻的耐旱密码。今天,让我们走近我省近年来大力推广的再生稻,探寻其在八闽大地大显身手的奥秘。

  水稻有着和韭菜一样的技能——割完一茬还能再长一茬。奥秘就藏在稻桩的休眠芽中。它们一旦被激活,就能重新萌发,分蘖成穗。

  既然如此,为什么收完一季水稻后,还要重新播种插秧呢?

  该技能虽与生俱来,但它是有触发条件的,对光温资源、营养供给等要求都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品种的再生能力悬殊。虽然古人很早就发现了水稻的再生本领,但受限于农业科技水平,再生季产量难成气候。

  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让水稻休眠芽满电重启。如此一来,再生季也可以拥有不俗甚至媲美头季的产量表现。得益于此,光温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地区,可实现一种两收。

  这就是福建近年来大力推广的特色稻作模式——再生稻。

唤醒隐藏技能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再生稻?近年来将再生稻作为重点研究方向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分享了一段童年往事。

  1941年,谢华安出生于龙岩新罗适中镇的一个小山村。村里耕地少,海拔680多米,光温资源不足,种不了双季稻。为了多打点粮食,当地农民尝试了很多方法,比如发展间作稻。可秧苗夹缝里求生存,长得细长瘦弱,上一季水稻收割时,还容易受到碾压,必须费大力气人工扶苗。辛辛苦苦大半年,最后也多产不了几斤粮食。

  其实,无论是间作稻还是再生稻,都是被逼出来的智慧,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在光温条件不足的地区,如何地尽其用,多产粮食。

  在中国悠久的稻作历史中,再生稻一直拥有一席之地。成书于1700多年前的《广志》,就有关于再生稻“一本两收”的表述。但由于再生季产量不尽如人意,再生稻一直未成为主流,农民更多将其作为灾后补歉的一种措施——任其自生自长,有就收,无就丢。

  在福建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下,这一局面得以改变,再生稻开始在广袤的田野上大显身手。

  20世纪70年代,谢华安育成了一个改写了世界杂交水稻历史的新品种“汕优63”。它本是为了应对当时愈演愈烈的稻瘟病而生的,但没想到再生力同样惊人。强到什么程度呢?一个夸张的说法是,刚刚割完的倒桩,等上抽一根烟的工夫,休眠芽就萌发了1厘米长。

  当然,就算天赋异禀也离不开后天努力。头季稻已经消耗了植株中的大部分养分,如何合理施肥,保障第二季养分供应?发达的根系是根基所在,如何培育壮根固本培元?不同节位的休眠芽再生能力有所不同,如何在收割时确定合理留桩高度?……20世纪80年代,福建农业部门就在全省多地开展再生稻试验示范,摸索出了一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地处闽中的尤溪县,一直是福建再生稻产业的一张名片。

  “吨粮田”向来是人们心向往之的高产目标。在尤溪,再生稻让梦想照进现实。8月6日,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邀请同行专家,在尤溪县西城镇麻洋村百亩再生稻示范片进行测产验收。结果显示,头季亩均干谷产量高达869.88公斤。从2000年建立示范片以来,这片基地曾多次刷新世界再生稻产量纪录。2000年至2024年,头季平均亩产825.6公斤,再生季平均亩产477.3公斤。

再生稻产业“再生”

  再生稻的优势显而易见:和种单季稻相比,多了一季产量,提高了耕地复种指数;和种双季稻比,节省了一季种子、播种、育秧等成本。加上再生稻特殊的生长周期,正好避开了病虫害高发期,农药使用大幅减少。随着高产技术的突破,再生稻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稻作制度,走上了产业化道路。

  不过,本世纪的第二个1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却出现了下滑态势。原因是在农村劳动力成本水涨船高,全程机械化生产逐渐替代人工作业。但传统再生稻生产,特别是头季稻收割,却难以适应这一趋势。

  这就要从水稻的另一特性讲起了。

  从水稻的茎基部开始数,一直到穗茎部,一般有五六个节位,休眠芽就藏在这些节当中。水稻植株内的养分分布,并非雨露均沾。一般来说,远离基部的倒二、倒三节位的休眠芽属于优势芽,不仅更早萌芽,结出的稻穗也更多更大。这两个节位的休眠芽,通常能够贡献再生季约七成产量。因此,在尤溪县总结的再生稻高产“秘籍”中,“严格高留桩”被摆在了极为重要的地位,目的就是保住倒二节位,高度往往要达到三四十厘米。

  在人工收割时代,高留桩靠的是农民精细化作业。到了机械化收割时代,就行不通了。

  一方面,高留桩对农机手的操作水平要求很高,无形中增加了收割难度与成本;另一方面,稻桩碾压率居高不下。在福建这样的丘陵山区,田块小而分散,大型收割机作业时必然要频繁转弯掉头。在进进退退中,高稻桩受到履带反复碾压后,更容易倒伏,作为“再生之源”的休眠芽遭破坏后,要么不能发芽,要么延迟发芽,最终引发减产。

  浦城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郑莉还记得,2016年当地开始试水再生稻头季机械化收割时,再生季产量相比人工收割减少了30%~40%,亩产只有不到250公斤。可以说,再生稻产业要实现“再生”,关键在于突破机收难题。

  聚焦机收这一关键环节,福建围绕“降低碾压率”核心目标,打出了“组合拳”:筛选出一批适合低留桩的品种——倒四、倒五节位的休眠芽也具有较强再生力;头季稻收割前进行二次烤田,使土壤软硬适中,收割机作业时便不容易下陷,避免倒桩被碾压后站不起来;收割机严格按照“回”字形路线行进,减少不必要的转弯和掉头,减轻对稻桩的二次碾压;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小丘并大丘,为收割机提供更多作业空间……

  多管齐下,机械化收割碾压率逐年降低,为再生季高产奠定基础。来自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的测算,采用全程机械化生产,人工成本比手工栽培减少62.0%,整体经济效益可提高2倍左右。

  从手工作业走向全程机械化生产,浦城县作为高产技术的集大成者,后来居上成为福建再生稻产业的尖子生。2024年,全县种植再生稻8.5万亩,示范片两季综合亩产达1382.7公斤。“吨粮田”的目标在机械化时代再度梦想成真。随着机收技术的突破,福建再生稻种植规模也逐年回升,今年有望达到20万亩。

再生稻的新“稻”路

  进入8月,全省再生稻迎来头季收割。月初,福建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同行专家,对浦城县多个示范片进行头季测产验收,结果振奋人心:位于石陂镇申明村的“稻—再—油”模式再生稻高产高效示范片,平均亩产干谷725.4公斤;位于石陂镇案山下村的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示范片,平均亩产干谷801.4公斤;位于陂镇布墩村的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示范片,平均亩产干谷771.1公斤;位于临江镇水东村的再生稻高产高效栽培示范片,平均亩产干谷708.53公斤。

  亮眼的数字背后,是福建再生稻产业的光荣与梦想。

  “再生稻‘一种两收’,具有生育期短、产量高、米质优、减肥减药、省种省工、增产增效、适应性广等优点,是一种轻简化、绿色化的高效稻作方式。”谢华安表示,去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眼下,我国正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再生稻可大有作为。

  经过多年发展,福建再生稻技术与产业水平领跑全国。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等背景下,福建再生稻产业如何探寻新“稻”路?

  “我们正以‘扩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为核心,着力增加稻谷总产,优化粮食结构,保持再生稻单产领先水平,推动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福建省种植业技术推广总站高级农艺师林武说,按照计划,到2030年,全省再生稻面积发展到30万亩,力争“头季稻+再生稻”年平均亩产950公斤以上,大面积平均亩产达到“吨粮”水平。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不能仅仅靠单一环节发力。

  挖掘水稻再生力调控基因,加快选育高产、广适、抗逆、优质的强再生力品种;加快推广精量播种育秧技术,培育壮秧夯基筑本;推广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一喷多促”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制引进轻量化、转弯半径小、窄履带、宽隔幅等新型再生稻专用收割机,进一步减少头季收割碾压率;加快建设“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机好耕”的高标准农田……通过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四良”深度融合,全链协同,系统作战,从历史中走来的福建再生稻产业,前景可期。(记者 张辉 通讯员 胡海明 文/图)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