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以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接诊超7000人次,患者以8~10岁儿童为主——
正畸“热”中的“冷”思考
“妈妈,我的牙齿可以变得更加整齐吗?”7月31日上午8点不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门诊大厅内的座椅已坐满了人,其中大多是家长带着8~10岁的孩子前来。
“诊室里就像‘小课堂’,几乎全是孩子。”正畸科一名护士告诉记者,“我们的号源从早8点排到晚6点,连中午休息时间都要加诊。”
这是最近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每天都在上演的“正畸暑期档”日常,就诊孩子大多因牙齿不齐、牙齿前凸、龅牙等问题到医院咨询正畸治疗,还有人是看着同学戴牙套“跟风”来的。
数据显示,截至7月31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7月门诊就诊人数达7031人次,较4—6月平均月门诊量(约4187人次)增长约68%。
“每天都有家长带着孩子来问‘能不能早点矫正’,但我们得‘把好关’。”正畸科许潾于主任医师强调,“矫正时机要‘因症而异’,按需干预,盲目提前可能害了孩子。”
据介绍,7岁的赵浩(化名)曾因上门牙轻度拥挤(<2mm)到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家长担心“越长大越挤”,要求立即矫正。医生检查后发现,赵浩的后牙区还有未萌的恒牙,颌骨仍有生长潜力,建议“等一等”。前不久,赵浩的恒牙萌出,牙列自行调整好了,家长庆幸“没早折腾”。
许潾于说,暑期中每天会“劝退”约10%的初诊者,多因存在无需干预的暂时性问题,如替牙期拥挤(恒牙萌出初期轻度不齐,颌骨自然生长后可自行调整)、门牙间隙(侧切牙萌出后缝隙会自动闭合)、深覆合(儿童期咬合发育未完成,过早矫正易复发)等。
为此,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特别开设儿童早期矫治规范化诊查门诊,安排1名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组成团队,针对12岁以下儿童的颌面发育问题(如地包天、口呼吸等)制定个性化方案,通过系统评估明确矫治必要性,为家长提供科学指导,避免因认知偏差导致的过度治疗。
记者在探访中获知,面对激增的就诊量,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开设周末不“打烊”的专家班,即周六保持工作日正常出诊时间,周日安排1名副主任医师+2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坐诊,让平时没时间的家长也能带着孩子在周末就诊。号源“向初诊倾斜”,即将预留给初诊患者的每日号源从暑期前的30%提升至40%~50%,同时增加6个专家号,确保新患者能及时得到检查评估。与此同时,还通过短信、微信提前一天精准提醒患者复诊时间,避免因遗忘导致的治疗延误。
“正畸暑期档”反映了家长对孩子口腔健康的重视,但“热”的背后,更需要“冷”的理性。
《福建省2023年儿童口腔健康调查报告》显示,我省<8岁儿童乳牙早失发生率达25%,比全国平均高出7个百分点,高糖茶点、蜜饯等食物是“元凶”,农村地区仅40%的乳牙龋齿就诊率;儿童口呼吸检出率32%,远超全国25%的水平,沿海地区潮湿气候、尘螨等因素导致的过敏性鼻炎高发、家长对“腺样体肥大”认知不足,让60%的患儿就诊时已出现突嘴、牙弓狭窄等“腺样体面容”;还有乳牙期反颌(地包天)发生率14%,比全国高4个百分点,闽南局部地区甚至突破16%。
“我们的目标不是‘多做矫正’,而是‘做对矫正’。”许潾于介绍,前不久,5岁的李宇(化名)因为“下牙包上牙”到医院就诊,正畸科医生检查后发现是乳牙期反颌,立即用活动矫治器进行干预。3个月后,李宇的咬合恢复正常,避免了发展为骨性畸形的风险。
记者了解到,“地包天”要“发现即治疗”,4~5岁是最佳时机。
“暑期集中就诊的热闹终会过去,但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正确的时间得到正确的治疗,才是我们对‘牙齿整齐漂亮’最根本的守护。”许潾于说。(报业集团记者 张帅)
小贴士
正畸需根据问题类型科学划分,避免陷入“一刀切”误区。抓住关键期,矫正才能事半功倍。
对于常规错颌畸形,11~13岁是矫正黄金期。此阶段处于替牙晚期至恒牙初期,颌骨生长潜力大,牙槽骨可塑性强,矫正效率高。常规牙列不齐、深覆合等问题建议在此阶段进行干预。
反颌、口呼吸/腺样体面容、乳牙早失等问题需在替牙期(甚至乳牙期)介入,否则可能错过矫正窗口。同时,应在6岁前戒除吮指、吐舌等习惯,否则需正畸介入,防牙弓变形。
两大误区别踩:
1.必须12岁才能矫正?
真相:反颌、口呼吸等越早干预效果越好,拖延治疗可能需手术。
2.越早矫正越好?
真相:单纯牙列不齐过早干预(如8岁前)易复发,需科学评估。
此外,孩子3岁起应定期检查口腔,乳牙龋齿及时治疗;发现孩子睡觉张口、打鼾,尽早前往耳鼻喉科就诊,排查腺样体问题;反颌矫正建议4~5岁开始干预,避免颌骨发育畸形。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