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守望,以薪火温暖山乡童心
2022年7月,支教队员教授学生编中国结。(受访者供图)
2023年7月12日,支教队员辅助同学绘制脸谱。
2023年7月17日,学生正在展示活动中制作的油纸伞作品。
支教队员黄鑫源与学生合影(受访者供图)
7月4日,支教队员正在授课。
2024年7月10日,支教队员为当地学生带来京剧课程。
核心提示
实践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也是青年学子了解社会的广阔课堂。今年暑期,闽江学院“薪火·暖风支教”服务队怀揣7年未改的初心,再次穿越120公里山路来到罗源县中房镇,为那里的留守儿童带去传统文化课程。
坐落于罗源县北部的中房镇,依偎在鹫峰山脉东南麓的怀抱中,与古田县、宁德市蕉城区交界。群山的阻隔曾让这里的交通长期受限,经济发展缓慢。为了生计,镇上的青壮年大多远赴他乡务工,留下的孩子们便成了格外需要社会呵护的群体。
自2019年起,闽江学院人文学院组建起这支以汉语言文学、历史学等专业学子为骨干的支教队伍。7年间,他们累计开设800余课时的传统文化课程,让700余名乡村孩子真切触摸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与力量。
这支青春队伍用脚步丈量大地,用爱心浇灌希望,在山野间书写下新时代青年扎根基层、服务社会的鲜活答卷。
山间之约
如期而至的温暖
7月3日上午9时,闽江学院人文学院“薪火·暖风支教”服务队的20名队员,如期抵达罗源县中房镇中心小学,开始今年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
支教队员刚下车,10多名背着书包的孩子就围了上来,小脸蛋上满是喜悦。
“小宇哥哥,你真的又来啦?”扎着羊角辫的小学生雨琦(化名)攥住锜宇宸的衣角,十分开心。作为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历史学师范专业的大三学生,锜宇宸已经是第三年来这里支教了。看到小女孩,他蹲下身捏了捏女孩软乎乎的脸蛋,笑着说:“去年我说再见,就是今年暑期见。”
在中房镇,每日清晨的薄雾还没散尽,路上总能看见三三两两的孩子背着书包往学校走——他们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山外的城市打工,一年到头难得回来一次,日常里他们端着饭碗喊“爷爷奶奶”,比叫“爸爸妈妈”更熟稔。
“教育资源的匮乏本就让他们的成长空间受限,更大的难题藏在孩子们心灵深处。”罗源县中房镇镇长黄乾文说,这些长期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大多比同龄人更内向。课堂上老师提问,他们明明知道答案,却攥着衣角不敢举手;遇到委屈,他们宁愿躲在大树后偷偷哭,也不愿跟爷爷奶奶说。
“这种沉默内向抑制了孩子们的求知欲,就算有了学习的机会,他们也很难彻底舒展天性去汲取养分。”黄乾文叹息道。
对于锜宇宸来说,3年的支教经历有许多难忘的故事。2023年夏天,他在祠堂斑驳的墙影里遇见了那个总低着头的姑娘小文(化名)。
母亲的聋哑,让小文一直以来被镇上的其他孩子指指点点,久而久之,女孩变得内向孤僻,连课间同学跳皮筋时,她都只敢贴着墙根站。在一次的国风舞蹈课上,支教队员们发现她踮脚时膝盖绷得笔直,转扇的动作比教科书还标准,眼神紧追着老师的手势,像夜里追着唯一的光源。
“你愿意当小老师吗?”当队员们把折扇塞进她手里时,小文紧张得把手指节捏得发白。
“你表现得太好啦!”简单的鼓励让小文拥有了自信,她甚至还主动找到老师,想通过观看舞蹈教学视频来巩固动作,支教队员们为她这点滴的进步而欣喜不已。
课后,支教队员们还走进小文家中,向她的监护人讲解了义务教育阶段“四免一补一改善”的教育资助政策,为小文送上了学习用品和学习舞蹈的折扇。
“明年暑假你们一定还要来。”小文总是这样“交代”着每位支教队员。“一定会的!”队员们也如是答应。
今年,再次见到支教队员的小文已不再是那个怯懦的女孩,她开朗外向,乐于助人,积极参加支教的每一节课程,帮忙照顾低年级的弟弟妹妹们,但不变的是她对舞蹈的热爱。“去年的舞我还会跳,回到学校我还教了好多人。”小文灿烂地笑着,让支教队员们的内心欣慰又滚烫。
“以往,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像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每一步都格外吃力。而支教队的到来,不仅带来了知识,更像一双温暖的手,帮孩子们拨开眼前的迷雾,让他们敢去想、敢去问、敢去追梦。”黄乾文说,支教队正是用这样的耐心与智慧,一点点融化那层沉默的薄冰。
双向奔赴
光与光的接力
清晨,大山深处飘荡着琅琅书声,那是支教队伍播撒的希望在生长。闽江学院202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黄鑫源,就从读书声里走来,从一个曾在山坳里仰望星光的姑娘成长为照亮他人的光源。
黄鑫源曾在中房小学就读,四年级后,她离开镇里去城关读书。高一那年,她回到镇上看望外婆,恰巧撞见闽江学院支教队正在镇上开展活动,有人教画画,有人带唱歌,热闹非常。看着同村弟弟妹妹们的暑假被渲染得五彩缤纷,她心里又酸又暖。
“中房镇的孩子太需要陪伴了。”黄鑫源这样感慨,“从那时起我就想,要是也能成为照亮别人的一束光就好了。”考上大学后,她在大一时就毫不犹豫加入支教队伍。如今,她带着自己的大学相册回到中房小学,在课堂上播放闽江学院的视频。孩子们一下被吸引住了,一个个都直愣愣地站在屏幕前,有的踮着脚尖,有的伸长脖子,眼里闪烁着对远方的憧憬。
很快,这份憧憬便有了更具体的模样。在一堂课上,一个小女孩站在黑板前大声说出自己的梦想:“我长大了也要像黄老师一样去外面的世界看看,然后回来帮助更多的人。”
听着稚嫩的童声,那一刻,黄鑫源的眼眶湿润了。她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正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希望的种子,毕业后回乡任教的人生目标也因之愈发清晰。
黄鑫源的故事,正是支教队与孩子们双向奔赴的一个缩影。
双向奔赴的牵挂,总是凝结在一句句郑重的承诺里。离开时,支教队员总会笑着说:“明年这个时候,我们还会沿着这条路回来,再带你们用甲骨文黏土捏出山的形状。”孩子们则攥着精心制作的手工作品,把“一定要来”的期盼用力地藏进挥手的弧度里。
这种双向奔赴,还滋养催生了独特的“传承效应”。
“算起来,我带着暖风支教队在中房镇扎根已经7个年头了,对这份‘传承效应’有着格外深切的体会。”闽江学院“薪火·暖风支教”服务队带队老师杨仙艳回忆道,2019年刚踏访这片土地时,杜家两个女孩每天像系着红绸带的小陀螺,上完课就往家跑。傍晚路过他们家菜园子,总能看见两姐妹对着竹竿比画五禽戏,叽叽喳喳讲《论语》里的故事。
那些日子里,杜家最小的弟弟小武(化名)总躲在门框后偷看。姐姐们比画招式时,他的小胳膊会跟着悄悄使劲;听到故事里的有趣处,嘴角不禁会抿成月牙儿。那些片段,在他心里如同往平静的水面投了颗小石子,圈圈涟漪里全是对课堂的向往。
“2020年因为疫情,支教队把课堂搬到了线上。屏幕亮起的那天,我在镜头里一眼就认出了小武。”杨仙艳介绍,那时这孩子怯生生地缩在角落,直到老师用动画讲“床前明月光”、把李白的乡愁画成会漂的小船,他的眼睛才亮起来。后来,线上课堂评论区跳出一行歪扭的字:“月亮为什么跟着人走?”队员们赶紧回复:“因为月亮想陪小武回家呀。”从那天起,沉默的小家伙像打开了话匣子,作业本里满是问不完的问题,连天上的云飘向哪都要追着问。
2021年夏天,支教队重返中房镇。车子刚到村口老槐树下,队员们就见到小武小小的身影,他正抱着本子蹲在石阶上,满心欢喜地迎接哥哥姐姐们的到来。
“哥哥姐姐讲的故事比山里的泉水还甜,教的知识像星星一样多,跟他们在一起每天都像含着糖。”小武天真地说。
“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睛,我忽然明白,这7年的奔波有多值。我们播下的种子,正在慢慢发芽。”说到这,杨仙艳十分开心。
扎根生长
教育帮扶的长久答卷
7年来,“薪火·暖风支教”服务队的足迹早已踏遍中房镇的每一条小路。盘山公路的护栏换了新的,但不变的是,每年7月总会有背着帆布包的年轻人沿着山路进山,把知识和陪伴送到孩子们的身边。
这份跨越7载的坚守,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源于育人初心的深深扎根。
回忆起2019年首次支教的场景,杨仙艳仍印象深刻。彼时,7月的罗源县中房镇酷热难耐。宿舍没有空调,老旧的纱窗挡不住山间蚊虫,队员们常常一边挠着痒,一边借着台灯昏黄的光线备课。
“没人说过要走,有队员夜里痒得睡不着,就坐在桌边改教案,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竟成了宿舍里最悦耳的夜曲。”杨仙艳说道。
7年来,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始终将中房镇视作大地课堂,让人文学子在备课授课、走访调研中,把课本里的理论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行动。7年来,“传帮带”的接力机制让经验不断沉淀,一批批队员在这里完成从“新手”到“引路人”的蜕变,中房镇也已成为青年学子淬炼担当的实践沃土。
实践中,支教队开设国学文史类课程,将《论语》《诗经》等经典诵读与情景剧表演相结合,让学生们在角色扮演与剧情演绎的过程中真切感受古代先贤的智慧,进而厚植自身的文化底蕴。
“我们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诵读的枯燥感,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汲取经典的养分。”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孙维鹏介绍,中华才艺展示课是支教队的另一大特色,开设了非遗剪纸、油纸伞制作、竹草编织、甲骨文黏土画等中华才艺体验项目。学生们通过动手实践,近距离触摸传统手工艺,在创作过程中领略非遗魅力,同时也提升了对美的认知力与感知力。
“这7年的坚守能稳稳走下来,离不开学校和地方这份相向而行的默契。”孙维鹏说,学院一直把中房镇当作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当地政府也从政策支持到后勤保障等方方面面提供了周到的服务,为学子搭好施展平台。
为了让队员们能安心地投入支教,中房镇政府不仅为宿舍加装风扇、改造热水系统,还主动协调村委会提供实践场地,将支教活动纳入乡村文化振兴计划,给予了全方位的鼎力支持。
闽江学院人文学院党委书记王文说:“正是这种‘高校出智赋能、地方用心搭台’的模式,让教育帮扶不是一阵风,而是能扎根生长的长久工程。”(记者 庄严 通讯员 刘舒婷 刘其燚 文/图)
专家点评
让大学生社会实践成为“成长型生态”
徐赣丽(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闽江学院支教服务队7年的坚守超越了简单的教育帮扶范畴,它既是一场用青春书写的社会实践,也是高校“实践育人”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在城乡文化互动中极具价值的探索。
从社会学视角审视,这支队伍的持续性服务有效破解了乡村教育帮扶中常见的“短期化、碎片化”困局。累计800余课时的投入、700余名孩子的成长轨迹,其核心在于“在地化”的用心投入。支教服务队不仅传授知识,更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专业优势,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精神纽带,引导留守儿童在非遗体验等活动中触摸文化根脉。这种“文化浸润”式教育,其影响力远胜于单纯的知识灌输。
支教队员记录下的点滴变化,如小文从怯懦走向开朗、锜宇宸连续三年坚守“暑期之约”、黄鑫源从“被照亮者”蜕变为“发光者”,正是这种实践深层价值——“双向滋养”的有力印证。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青年学子深化了对国情的理解,孩子们在持续的陪伴与认可中建立起宝贵的自信,这种互动也在悄然弥合着城乡间的认知鸿沟。这种“高校-地方”协同共生的模式,让大学生社会实践从“阶段性活动”升华为“成长型生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更为坚实、持久的青春动能。
赖林冬(福建省科技咨询协会理事、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大学生社会实践促使青年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从而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不仅帮助学生从“学习者”转变为“实践者”,更通过价值传递、能力提升和资源整合,为他们未来的职业成就、社会贡献乃至人生方向奠定坚实基础。(记者 庄严 整理)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