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水口:小沟渠里写好基层治理大文章——
朝天桥社区“共治沟渠”探出基层治理新路径
古田县水口镇朝天桥社区后街深处的那条排污沟渠和街道旁杂乱的花圃,都曾是周边居民心头的一块“堵心事”。因地处低洼、紧邻居民区,这条沟渠常年承担着区域内的雨水排放与生活污水疏导重任。然而,去年入汛以来,多轮暴雨叠加日常居民生活用水的持续冲刷,本就老旧的沟渠不堪重负,终于在街尾处出现坍塌断裂。一时间,污水横流、淤泥堆积,不仅散发着刺鼻异味,每逢雨天更是积水成涝,连带着周边路面泥泞难行,严重影响居民的日常生活。街道花圃,虽然有些居民拿去种花、种树,但多半时间都是闲置,杂草丛生,一到夏季就成为蛇虫鼠蚁聚集地,而拐弯处树木,非常影响过往车辆视线,存在交通安全隐患。据社区台账记录,仅半年内,居民就通过电话、微信群、现场反映等方式,向社区提交17条相关诉求。但受资金紧张、施工协调复杂等因素制约,问题始终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一度成为基层治理的“老大难”。
转机始于今年春天的一次社区“晚议”会。自今年4月以来,时不时的“晚议”碰头会,让大家的关系更加密切,商讨、解决问题也更有效率。这次的“晚议”会邀请施工方、居民等共同参加会议。“不能再等了,得想个既省钱又高效的法子!”社区书记在会上提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正在施工,工程队有材料和技术,但人工成本高;咱们居民有力气,能不能搭个伙?”这个想法迅速得到响应——社区积极对接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施工方,经过反复协商,最终敲定“资源共享、共建共治”方案:社区把闲置集体宿舍免费提供给工程方住宿,直至工期结束,并组织社区居民出工参与施工;工程方帮忙免费提供管材、水泥、砂石等施工材料及技术指导,将污水管网修复、沟渠加固、花圃拆除硬化三项工程同步推进。
这种创新模式的成效立竿见影:施工方省去异地找住宿的麻烦,节约了花销;社区出工省去工程方近三成的人工成本;同步施工则避免了重复开挖、重复围挡的浪费和项目申请实施等烦琐手续——原本需要分三期进行的工程,如今一次开挖、同步作业,不仅减少对居民出行的影响,更将工期从原计划的20天压缩至10天,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同时为本社区节省项目资金支出近10万元,缓解了本社区资金周转困难问题。
施工期间,居民们热情高涨,有的帮忙搬运材料,有的协助清理淤泥,还有的主动为施工人员送水送饭,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家园”的生动局面。
如今,沟渠修复一新、花圃拆除、路面扩宽,水泥浇筑的沟壁、路面平整坚实,新铺的管网顺畅排水,周边路面也已清理干净。“再也不用闻臭味、踩泥巴了,社区这办法真接地气!”居民们的称赞里,蕴含着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善,更是对“自己的事自己管”的认同。
“‘晚议’议出‘新方子’,有问题多坐在一起碰碰头,思路就出来了,居民关系也更密切,社区两委在群众心中也更有‘存在感’。”这场由社区牵头、居民参与、多方协作的沟渠修复工程,不仅解决困扰居民已久的“堵心事”,更是“低成本、高效益”的基层治理新范例,为破解民生幸福密码提供有益参考。(陈宣任)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