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福建第一大岛,从“喝上水”到“喝好水”

2025-07-16 08:44
| | | |

用上“放心水”,金井片区北厝村村民林辉明(右)脸上满是笑意。通讯员 念望舒 摄

毛秀娟(右一)和志愿者在三十六脚湖边清理垃圾。通讯员 念望舒 摄

平潭南部自来水厂 通讯员 江信恒 摄

2023年7月,“一闸三线”工程全线贯通。图为平潭天岭隧洞出水口。(资料图片)

平潭三十六脚湖 通讯员 江信恒 摄

核心提示

  平潭岛,福建第一大岛。

  “昔闻祈雨最有灵,立沛滂沱动人喜。须臾愿足慰三农,大有丰年遍邑里。”300年前,清代诗人俞廷萱曾信步平潭三十六脚湖,有感而发作了一首《龙屿吟》,道尽平潭百姓对水的渴望。

  “靠海吃海”,本是平潭的天然优势。但这座海岛却是福建少雨地区之一,长期受困于淡水资源匮乏,导致人均水资源量曾长期只有26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8,属于绝对贫水区。

  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后,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但水资源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却日益凸显。然而,欲解水之困,谈何容易!

  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发、配置、利用、节约、保护、管理有限的水资源,彻底破解缺水难题,造福子孙后代,一直是当地政府牵挂的头等大事,也是岚岛人民多年的心愿。

  着眼于兴水利、惠民生,近年来,平潭积极探索“城乡融合+”模式,大力实施多项重点水利工程,不断完善城乡供水体系,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过去的63.3%提升至100%,其中规模化供水率达85%。

  这一令人欣喜的改变从何而来?连日来,记者深入村庄、水源地、水厂等,实地感受当地兴水惠民的探索和实践。

跨域调水送甘甜

  夏日炎炎,海风拂过,在三十六脚湖的天岭隧洞出水口处,汩汩清水奔涌而出,岸边水草丰茂,一幅如诗的画面映入镜头。

  眼前的丰沛之景,源自永泰大樟溪的馈赠——从福清东张水库出发,这汪清澈甘泉穿山越岭,日夜奔流不息了近百公里,最终抵达三十六脚湖,为这座海岛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水动力”。

  “望水兴叹的日子,终于成为过去!”此情此景,令76岁的大厝基村村民魏良生感慨万千,“想当年一到旱季,三十六脚湖水位就低得可怕!最严重时,湖中央的小沙洲都会完全袒露出来,秃秃地杵在那儿。你瞧,自从通了水,这湖水就没往下退过,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啊!”站在岸边,魏良生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这份喜悦的背后,是一段关于“水”的艰辛记忆。就在三年前,该村还是另一番景象——村民只能自己费力搭水管、连水井,方可满足用水需求。

  事实上,大厝基村就坐落在三十六脚湖附近,世世代代守着“大水缸”。尽管如此,该村以及周边的“兄弟村”,都曾面临“缺水喝”的窘境。“一到夏季,断水频率极高,连日常用水都难以保障。”说起过去,魏良生至今仍记忆犹新。

  这是为何?

  事实上,受地理、气候等因素影响,平潭年均降水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蒸发量大。在老一辈平潭人的集体记忆中,“缺水”二字刻得太深、痛得太久。

  过去,平潭主岛供水系于三十六脚湖一身。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三十六脚湖的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当地人不得不四处“求水”,几乎每家每户都把建水塔当成了“必修课”。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即便在2011年,平潭建设了岛外应急调水工程,将日供水能力提升至10万吨,仍无法满足长期用水需求。

  饮水,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民生问题之一。当地政府深刻地意识到,要彻底解决用水问题,就必须找到新的外域水源。

  上哪儿找?平潭将目光投向了大樟溪。

  很快,经过多方考察和研究,全长约181公里、总投资61.6亿元的“一闸三线”工程(平潭及闽江口水资源配置工程)应运而生,并于2018年5月全面动工建设。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最大的引调水工程,“一闸”即永泰莒口拦河闸,“三线”即闽江竹岐至大樟溪补水线,永泰莒口至福州、长乐输水线,以及永泰莒口至福清、平潭输水线,旨在解决闽江口城市群和平潭供水短缺问题。

  凿穿千仞山,引来一江春。在千呼万唤的热盼中,2023年7月,“一闸三线”工程全线通水,投用后平潭每日原水调度能力增至75万吨,覆盖主岛167个建制村和景区。

  由此,平潭正式告别了缺水的历史,真正拥抱“大水时代”。截至目前,“一闸三线”工程调水总量超5522万吨。

城乡共饮“一碗水”

  如同一道甘霖,“一闸三线”工程成功引水入岚,从根本上缓解了平潭水源短缺问题。然而,另一个严峻的挑战浮出水面——因供水管网尚未完全覆盖乡村,部分村子饮水难的问题仍亟待解决。

  “哗啦啦——”近日,在君山片区马腿村村民林高远的家里,拧开水龙头,一股清水汩汩流出。“这水,又清又甜!”他高兴地说。

  马腿村三面环海,却因地势问题难以蓄积地表水,也无法通过打机井获取淡水。长期以来,马腿村仅依靠5口淡水井供水,且只有一口井水源充足。

  近年来,乘着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东风,该村发力整村文旅开发项目,加快打造集高端民宿、休闲商业、游艺娱乐、岛屿度假四大产业于一体的旅游村,每至旺季游人如织。

  蓬勃发展的旅游业,令原本就紧巴巴的生活用水愈加捉襟见肘。“生产用水只能从外头高价购买,每吨水高达30元,这无疑增加了村民的经济负担。”村党支部书记林腾财叹了口气。

  转机出现在2021年底,平潭启动农村供水管网建设(小水接大水)工程,在马腿村铺设了3.5公里通村支管和3.3公里村内管网,助力该村供水管网实现市政通水。“‘一闸三线’工程通水后,我们村成为首批直接喝上大樟溪水的非城关地区乡村之一,这变化可太大了!”林腾财说。

  马腿村的故事,折射的是平潭城乡供水格局之变。

  从地理上看,平潭能汇聚水源的山脉较少,保水量有限,导致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民主要依赖村浅层水井或机井供水,这种分散的供水方式不仅难以保证用水量,水质也很难保障。”实验区农业农村局水利处副处长刘竞远分析道。

  如何让优质水、放心水真正惠及千家万户,是一个重要的民生课题。

  民有所呼,政有所为。很快,一场海岛乡村“解渴”行动迅速铺开——

  当地水利部门大力推进总投资19.7亿元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创新采用“建管一体、全域覆盖”的城乡供水机制,并同步开展管网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专项整治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有效破解城乡供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日前,随着实验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巩固提升(三阶段)工程完工,实验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全面投用,惠及平潭主岛142个建制村10.3万户村民,基本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

  近日,记者走进平潭南部自来水厂,只见平流沉淀池、Ⅴ形滤池等净水设施整齐排布,池内水波平稳。

  这座依山而建的水厂占地面积165.8亩,是平潭主城区唯一一个供水厂,也是“一闸三线”工程引进原水的处理中心,目前已完成一期和二期一阶段建设,制水能力达每日15万吨,可满足主岛大部分人口的用水需求。

  引调之水不仅要“够用”,更要“用好”。混凝、沉淀、过滤、消毒……在这里,充沛的原水开启一场“洁净”之旅,经过多道工序后,再通过管网“奔”向百姓家中。

  近年来,平潭加快推进南部、北部自来水厂建设,实施规模化水厂规范化管理和制水工艺提升,有效保障水质、水量供应。其中,平潭南部自来水厂还采用常规加深度水处理工艺,即“预臭氧接触+絮凝沉淀+均质滤料过滤+臭氧生物活性炭过滤+消毒”,保障每一滴出厂水、管网水水质均优于国家标准。

  “这些出厂水,能直接饮用吗?”记者带着一丝好奇问道。

  “按照新国标,我们厂出厂的自来水是安全健康的。”福建水投平潭水务公司供水事务部副经理赵伟说,平潭已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水质监测系统,并在入夏前加大了“一闸三线”原水的调度,增加水质检测频次,牢牢守住水质安全底线。

守护“源头活水”

  14日,在三十六脚湖自然保护区,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宛如轻盈的飞鸟来回巡弋,仔细地“扫描”整片区域。

  这一幕,是三十六脚湖立体化监管的生动注脚。“根据无人机每日传回的画面资料,我们能够迅速揪出问题,并精准定制整改措施。”实验区自然资源服务中心三十六脚湖保护管理站站长卢沛昭说。

  三十六脚湖,平潭人的“母亲湖”,是全区重要的水源地,其生态环境的保护至关重要。

  “先环保后用水”,近年来,平潭大力开展三十六脚湖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实施三十六脚湖水质综合预警控藻应急项目、入湖小溪流水质提升工程等,初步形成了“人防+技防”的联防联控机制,持续改善水源地环境质量及周边人居环境。2016年以来,三十六脚湖水质达Ⅲ类水比例保持在100%。

  守护“母亲湖”,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同样凝聚着无数基层守护者的心血。平潭还建立起区、片、村三级河长体系,并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环保志愿活动,切实守护“母亲湖”生态环境。

  平潭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民间河长毛秀娟就是其中之一。策划自然教育课堂、组织保护母亲湖主题活动、开展河湖巡查工作……最近一段时间,毛秀娟忙得脚不沾地。

  毛秀娟自小生长在三十六脚湖附近村落,对她而言,这片碧波荡漾的湖水不仅是一处风景,更是童年记忆中最温暖的底色。岁月更迭,受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三十六脚湖生态逐渐失衡,一度失去往日的清澈与活力。

  眼见于此,毛秀娟深受触动。2010年起,她开始了一场长达6年的坚守,在三十六脚湖边种下了上万棵乡土植物。之后,毛秀娟干脆辞了职,一心扑在公益环保事业上。

  很快,巡查、监测、科普等环保志愿活动拉开序幕。在龙王头、三十六脚湖等地,越来越多人加入,携手共护岚岛天然“画卷”。

  守护的脚步并未停歇。2021年起,在临近三十六脚湖的金井片区湖南村洋山门自然村,毛秀娟成立了ZHU乡村自然教育驿站,向周边村民传递环保理念。去年,她还发起了洋山门主理人计划,吸引一批志同道合的“数字游民”入驻,发展旅游、文创等多元业态,将洋山门村打造成数字游民生态文化村,赋能乡村振兴。

  “在洋山门,这些‘新村民’建立起一种全新的社区生活模式。他们学着与脚下的土地、身边的自然和谐共处,一起保护水源地周边生态环境,这何尝不是对三十六脚湖最生动、最长效的保护?”毛秀娟说。

  从“找水喝”的艰辛到“有水喝”的满足,如今,平潭人的生活因水而美。如何在“喝好水”的同时,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成了新的课题。

  “有‘好水’喝,更要管好水,爱惜水。”这已经成为平潭人的共识。

  近年来,当地供水企业通过管网测漏精准控损、水厂工艺优化升级等多项举措,进一步筑牢水安全的“韧性屏障”,并不断优化供水服务,切实提升城市供水精细化管理水平。

  前段时间,家住海坛街道建阳自然村的念尘城将一面锦旗送到了平潭水务公司,感谢其妥善解决了困扰村民许久的“用水顽疾”。

  据了解,该村原先主要采用“总表制”供水模式,造成收费不便、账目不清。接到村民反映后,平潭水务公司组织人员深入实地进行调研,耐心听取了村民的意见和诉求,并启动“一户一表”改造工程。

  如今,经过一番施工改造,建阳自然村每家每户都安装了独立水表。“改造之后,通过手机App还能实时查看当月用水量,大家的节水意识也增强了,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念尘城由衷赞叹。

  如今,这张城乡“大水网”,不仅滋润了百姓心田,更化作助推乡村振兴奔涌向前的“源头活水”。

  眼下正值旅游旺季,坐落于君山脚下的北港村迎来一波客流,天南地北的游客来此避暑,畅享滨海美景。凭借石头厝、石沪等景观,该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共128家民宿开业迎客,还引入渔家乐、特色摊位等业态,今年上半年累计接待游客约21万人次。

  得益于城乡供水一体化,北港村告别了“看天吃水”,游客接待能力大幅提升。“回想以前,供水不稳定,客人没少抱怨。现在好了,全天24小时都有水,让我们更有信心和底气把服务做得更精细,生意越做越红火!”北港村“老船长”民宿负责人林建才感慨道。(报业集团记者 张哲昊 郭雅莹)

 

记者手记

不止于“有水喝”

  破解“靠天吃水”的困局,彰显的是执政为民的智慧,考验的是攻坚克难的决心,兑现的是造福百姓的承诺。

  治水兴水,是事关平潭高质量发展的大事要事。为了让群众从“喝上水”到“喝好水”,平潭历届党委政府一任接着一任干,一代接着一代拼,兴水利、丰水源,数十年接续奋斗,终于迎来了“大水时代”的幸福图景。

  从主岛到离岛,从城区到乡村,在平潭,一个“三横两纵一环”的网格化供水管网正徐徐铺开,并向偏远地区延伸。这张不断扩大的“水网”,进一步缩小了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显著提升了农村群众的生活品质与获得感。

  当汩汩清流润泽岚岛,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水流的贯通,更是城乡融合发展浪潮中奔涌的生机与希望。

  改善民生无止境。从“望水兴叹”到“清泉入户”并非终点,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在保障城乡饮水安全的过程中,仍须着眼长远,长期重视管道维护、水源污染等方面的问题,才能切实畅通居民安全用水“最后一公里”,让“喝好水”真正成为一项长久利民惠民的工程。(报业集团记者 张哲昊)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