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交出创新答卷——
专业链融入产业链,人才端对接需求端
职业教育,一头连着教育,一头连着产业。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模式和最大特色。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为建立现代职业体系。
作为泉州市重点建设高职院校,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围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探索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新模式,以专业融入产业,探索并形成“校企共育、以实锻才”数字商贸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开创了一套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有效合作创新机制。
产教融合建载体
6月13日,位于泉州东海跨境电商生态圈的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内,50多位来自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大二学生分坐在一排排电脑前,忙着在跨境电商平台上进行选品和上新。经过近4个月的实训,如今他们操作起来已经十分熟练。
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是职业教育的职责使命之一,产教融合是重要的实现路径。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构建“校企共育、以实锻才”数字商贸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全力破解“合而不深”导致人才供需“两张皮”问题。
推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是关键。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泉州东海湾产教融合有限公司合作,依托泉州市产教融合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打造深化产教融合的重要载体,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泉州市产教融合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致力于在政府、高校、产业、企业、大学生等产教供需之间,搭建一个信息对称、高效融合、专业运营、基于产业人才供需的大数据AI智能匹配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中国教育创新事业部产教融合总经理、泉州东海湾实训基地负责人周榕彬介绍。
目前,泉州市产教融合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汇聚院校资源56所、入库专家168人、实训基地56个、产学研平台158个、企业数据1258家、注册使用人数10555人、人才信息匹配过万条、服务对接产教融合各类需求320多项。
利用泉州市产教融合公共服务信息化平台,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根据企业用人需求,分析岗位能力要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让产业与教育融合到一起。
“根据企业岗位能力要求,我们以‘明商道、精商技’为理念,校企共研共建‘基本通用能力培养—分岗位核心能力强化—分方向能力拓展—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四级模块化课程体系,兼顾通用能力、专业技能、个性需求的人才培养。”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院长潘茹介绍。
理实一体育人才
毕业生到企业,如何实现“来之即战”是职校学生、用人企业面临的难题。对此,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构建“1学院+1基地+N企业”实训全场景,实现同时与30多家企业同步开展分岗位、分方向、个性化协作培养,使学生在真实情景、真实压力下进行真实岗位、真实任务的实战训练。
“我们以‘全场景实训’和‘分类分层’相结合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为载体,将实训基地建在产业园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推进专业建设与产业集聚区深度对接,有效破解产教融合合而不深,融合路径不畅、载体单一等问题,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潘茹介绍。
今年2月,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50名学生,走进泉州东海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开启了自己的实训之旅。在基地经过1个月的集中培训后,根据学生职业规划的不同,他们被分派到不同的岗位开始实训。
考虑到要继续提升学历,商务英语专业大二学生林阳捷选择留在基地内实训。经过4个月的实操,他接触了亚马逊、店小秘、POD等跨境电商平台,提升英语水平的同时,掌握了跨境电商相关基础技能。
准备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学生林佳阳,则选择到企业实训,真岗实操让林佳阳有了与在校学习完全不同的体验。“4个月系统的实操学习,让我掌握了更多的实操技能,这段经历对我以后找工作会有很大帮助。”林佳阳说。
“实训过程中,院校、基地、实践企业三方共建共管,共同制定理实一体教学计划,按照‘一期一案’‘一企一策’,充分考虑学生适应性和岗位适配度,提升人岗匹配度。”潘茹介绍,把教室设在产业园区,把课堂交给企业导师,精准提升了学生岗位技能和问题解决能力。
“全场景”实训,多企协培开展个性化真岗实操,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通过真情景、真压力下真岗位、真任务的锻炼,提高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泉州经贸学院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先后培养了2500多名毕业生,一次就业率95.1%,用人单位评价优秀比例从15.7%提升至30.4%。
以群强院谋发展
专业建设水平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2022年以来,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以群建院深化专业布局,以此为突破口,完善办学治理体系,走出一条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职业教育赋能地方经济协同发展,关键在于依据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采取有的放矢、对症下药的举措来推动职业教育的优化改进。
近年来,泉州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海丝名城、制造强市,锻造纺织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等3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及机械装备、电子信息、健康食品等3个5000亿级产业集群。
根据新形势下部分专业与福建省、泉州市的区域主导产业结合不够紧密,设计的专业大类和专业类较多,专业群建设力度不够,专业群的优势还不够明显等实际,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进一步推进专业结构调整,着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打造能够发挥引领辐射作用的高水平专业群。
2021年,《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福建)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丝路”,将泉州打造成“丝路电商”核心区。如今,作为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泉州培育出6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2024年跨境电商交易额达620亿元。
泉州电商产业加快发展,对商贸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进一步强化电子商务专业群建设。“未来,我们将紧密跟随跨境电商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充分发挥专业群优势,深化整合专业资源,动态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群更好匹配产业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潘茹表示。
目前,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建设电子商务、财经管理、人工智能、艺术设计、交通服务、金融服务与管理6个专业群,逐步构建起与福建省和泉州市现代产业新体系和“四大经济”相契合的专业结构,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苏素琼 林仕晖)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