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共同富裕的德化路径

2025-07-02 07:43
| | | |

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开栏的话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当前,我省正不断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福建日报今起开设《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专栏,聚焦我省各地用好改革法宝,强化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持续探索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的新路径。敬请关注。

 

  企业车间里,进城的陶瓷工人在熟练地拉坯、上釉;农村山野间,游客在休闲嬉戏,洋溢着绿色发展、文旅融合的希望;深夜街巷中,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盛夏时节,记者行走在德化广袤的城乡之间,一幅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20世纪80年代,德化县开始深入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开创了“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此后的30多年里,德化锐意改革、积极探索,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先后获评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入选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名单。

  在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大道上,德化人民的脚步始终铿锵。

产业共富,造就核心支撑

  富民,先要强产业。

  一抔戴云山的高岭土,一捧浐溪的清水,一窑千年不熄的柴火,还有能工巧匠们的坚守和热爱,它们交织在一起,烧制出举世惊艳的德化陶瓷。

  2001年4月19日,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深入德化县调研,为陶瓷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要紧紧抓住陶瓷这一支柱产业,结构调整要围绕特色来优化,并不断向工艺县发展。”

  路走对了,就不怕山高水远。

  20多年来,德化始终把陶瓷产业作为立县之本、富民之基,实施陶瓷创新战略,提升陶瓷产业链条,夯实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实体根基,也带动了矿产采掘、瓷土加工、陶瓷化工、陶瓷机械、彩印包装、花纸生产、交通运输、陶瓷旅游等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吃透全产业链价值。

  今天的德化,拥有陶瓷企业4500余家,德化陶瓷品牌价值超千亿元,荣膺全球唯一“世界陶瓷之都”称号,2024年陶瓷产业集群规模达663亿元。在这里,城市和人,都与陶瓷产业深度融合:四分之三产业与陶瓷有关,带动从业人员10多万人,每3个人中就有1个从事陶瓷相关产业。

  德化陶瓷产业的魅力,不仅在于深厚的历史底蕴,更是不断创新升级的结果。

  一车车陶坯由传送带送出,通过全自动滑轮轨道,精准送入窑炉中烧制,全过程无须人工监测,只需运用智能终端进行实时自动化控制——在德化,越来越多陶瓷生产车间,都在呈现“智造”带来的高效便利。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深刻的“智变”频频发生:3D陶泥打印、5G全连接工厂、自动注浆机等新技术广泛应用。

  德化县陶瓷发展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曾宪升说,从过去引进吸收再创新,到如今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德化陶瓷产业的发展动力全面切换为创新引擎,加快促成“智改数转”。这一切的底层逻辑,就是让企业真正壮大产能、实现更高收益,造福一方百姓。

  “精美的瓷器做出来、摆出来,还要传出去。”闽中山区县德化,用陶瓷艺术和陶瓷产品书写着渴望开放、走向开放、扩大开放的信条。

  德化是全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产品畅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着重要份额。今年前5个月,德化以陶瓷产品为主自营出口额14.4亿元,同比增长15.09%。

  在德化,发达的陶瓷产业,写就民族复兴进程中的瓷都传奇,更为当地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根基和核心支撑。

  统计显示,2024年,德化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32元,同比增长6%。

民生共富,筑就温情之城

  华灯初上,德化的夜生活开始了。“小吃街”行人摩肩接踵,名吃店铺早已排起长队,大街小巷充满欢声笑语。

  初到德化的人,往往忘记这是个地处“闽中屋脊”的山区县。“现在县城人气非常旺,店里生意很不错!”在街边经营饮料店的杨嘉荣脸上满满的成就感。

  对一座城市来说,发展就意味着生长,就需要突破——突破资源束缚、突破空间限制、突破机制藩篱、突破观念桎梏。

  早在20世纪80年代,德化县就提出“相对集中全县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首先支持城关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特别是陶瓷业”,撬开城镇化大门,实施“小县大城关”发展战略。农村劳动力向县城迁移,人口红利逐步显现,“烟火气”随之聚拢。这不仅是县城外延的单纯扩展,更是内涵的一次重大提升。

  如今,德化城区建成区面积达30.8平方公里,较2001年时扩大了5倍,城镇常住人口近27万,城镇化率高达79.47%,成为闽中城区人口最为集聚的区域。县城里集中了超全县三分之二的劳动力、经济总量和税收。

  2002年,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德化葛坑镇大岭村村民苏启辉来到县城进入陶瓷厂工作,每月有一两千元的收入。如今,他已是一家陶瓷企业的车间主管,每月工资到手有六七千元。相比在家务农,他对这个收入颇为满意。

  “‘大城关’战略的实施,离不开产业的支撑。只有产业发展起来,工作岗位多起来,进城农民有工作才能留得住。”德化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周益国告诉记者,全县90%的工业企业集中在城区周围,确保农民进城能就业、有工资,进城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达70%以上。

  陈仁杰一家同样选择离开大岭村来到德化城关务工。3年多前,他们以每平方米3600元的价格,在城东“万德·富贵世家”小区购入一套保障性住房。这是德化进城务工人员安居工程之一,小区里像陈仁杰一样的进城务工人员不在少数。

  人进了城,配套服务要跟上,才能留得住、扎下根。

  近年来,德化通过旧村复垦安置房、进城务工人员安居工程、企业职工公寓、造福搬迁工程、林权换房等方式,加大经济实惠住房建设,累计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限价房等2.7万余套,让8万多进城农民、5万多县外务工人员“留得住”。

  住有所居仅是最基本需求,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都在持续发力。如今,德化县城公共服务设施的高品质、高品位,成为人气的“吸附器”。

  有产业吸附力、有就业收入、有城市配套保障,如今的德化,海纳百川、聚焦民生,成为一座温情之城。

城乡共富,铺就关键路径

  “以前这边都是农田、破旧房屋,没什么人来。现在老屋翻新了,栈道也修建完毕,来的人越来越多了!”

  “村子的变化好大,都变成‘网红村’了。”

  ……

  在德化县国宝乡南斗村,村民向记者说起了村里的蜕变。

  南斗是革命老区基点村,曾因陶瓷制造业兴盛,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成为闻名遐迩的“亿元村”。此后,在陶瓷厂关停、“大城关”建设等背景下,南斗村一度变成“空心村”,发展动力严重不足。

  “发展什么产业才能强村富民?”面对产业底子薄、人员老弱化的发展困境,南斗村在思考。

  经过多方论证,以红色研学农旅为特色的综合体发展蓝图应运而生。南斗村党总支书记林德颂说,村里设计打造了“南斗风云”红色主题景观稻田,完成了“戴云之战革命历史陈列馆”、凤美堂等修缮建设,建成了溪口窑柴烧共享基地;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600余万元,建成游客服务中心、民宿、农家美食坊、陶瓷文创空间、共享书院等配套,推动南斗村成为省、市级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高校书画写生基地和红色研学目的地。

  在乡村振兴与文旅融合的时代风口下,当地知名外商陆升(福建)集团有限公司与南斗村一拍即合,建设集露天咖啡馆、书屋、亲水游乐园、主题民宿餐厅等业态于一体的研学综合体,近日便可部分投入运营,真正做到了“打生态牌、吃文旅饭、走致富路”。

  “希望能起到示范带头的作用,带领村民一起干。”该项目负责人陈贵生说,乡村振兴不仅仅盘活了农村闲置的房屋资源,更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带动就业创业,实实在在促进农民增收。

  在德化,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随着人口进城,农村“空心化”问题凸显。随之而来的还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较弱、乡村振兴内生动力不足等难题。

  出路何在?德化的解决办法是——抱团取暖。

  “创新推行‘跨镇联建’机制,立足历史人文、地理区位、道路交通、资源禀赋等因素,将16个非城关乡镇划分为东部、西南和西北3个片区,共同推进基层党建、产业发展、社会治理、资源开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村集体增收等工作,推动片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德化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佰凌介绍。

  聚焦乡村富民生态产业,德化建立跨镇联建“共富联盟”。目前,全县已联合策划共富项目93个,对16个乡镇“四季文旅IP”和乡村特色资源进行挖掘,积极引导优势资源向联建乡镇集聚,引导周边村民就近就业。

  2024年,德化县旅游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20.8%,一大批农村居民从中受益。城乡统筹、融合发展推动了乡村振兴,带动了文旅繁荣,铺就了一条德化共同富裕的关键路径。(记者 何金 汤海波 通讯员 许章槐 林婉清)

 

记者手记

做好共富探路者

  这里的产业,扎实厚实,生命力持久;这里的城市,热闹繁华,烟火气十足;这里的农村,正逐步告别“空心”,焕发新活力……这些,都是记者在德化采访时看到的场景。

  共同富裕,知易行难。对于一个地方来说,尤其如此。

  共同富裕须以产业作支撑。我们从德化探索共同富裕的路径看,先决条件,就是要有发达的产业经济。对德化来说,千年的陶瓷产业,在德化人手中玩转并发扬光大,解决了包括进城农民在内的群众的就业问题,而且涵养了当地的经济业态,成为富民产业。

  共同富裕不仅在于物质层面,还在于精神层面,是以人为本全面的富裕。采访中,从一张张热情洋溢的脸上,我们感受到德化人身上涌动着对生活的热爱。从民生保障到城市配套,从城市功能提升到乡村文旅兴起,激活了当地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追求生活品质的精气神。

  德化人从探路“小县大城关”到今天的全面统筹城乡融合发展,我们感受到的是,德化干部始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用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情怀和共富理想。

  当前,全省上下正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努力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德化县依托自身要素禀赋和作为,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积极探索出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值得参考与借鉴。(记者 何金)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