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变之路 步步生花
——漳州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步走”实践
鸟瞰芗城区浦南镇双溪村。(采访对象供图)
云霄县陈岱镇前江村拆旧拓新打造的共享菜园 李妙珠 摄
长泰区坂里乡坂新村人居环境整治及垃圾分类积分制兑换活动现场(采访对象供图)
羊肠小道变身水泥路,猪圈旱厕改造成休闲广场,斑驳墙面上农耕文化彩绘栩栩如生……在云霄县和平乡上坂村,村民徐银旺每天傍晚都会到新建的广场散步。他感慨道:“多亏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遍布猪圈旱厕、垃圾杂物的山村,变成美丽家园。”
窥一村,观全域。当前,漳州正通过“清沟扫地摆整齐—拆旧拓新整漂亮—穿衣戴帽扮靓丽”“三步走”战略,循序渐进为农村“断舍离”,并实施微改造、精提升,重塑农村面貌。
农村也要“断舍离”
党中央、国务院2018年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在全国开展三年整治行动,2021年又接续推进五年行动。如何找准新一轮治理的切入点?
2022年5月以来,云霄从改善环境的“小切口”发力,全面铺开一场“拆旧拓新”大作战。
“农村也要‘断舍离’。”云霄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汤晋生介绍,活动前期,云霄用一个月的时间全域开展大扫除、大清理、大整治,重点对房前屋后陈年垃圾、河塘沟渠废弃物等进行清理。但是废弃的猪圈牛棚、鸡鸭舍、旱厕和老旧房屋遍布各村,即使扫干净、摆整齐,农村整体风貌仍难以提升。由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进入“2.0版本”——拆旧拓新整漂亮。
走进云霄县陈岱镇前江村,菜畦错落有致,一片生机盎然,村民们正忙着打理自己认领的菜地。“这是我们的共享菜园,土地都是拆旧腾出来的。”前江村党支部书记王惠生介绍,这些年群众住房逐渐外扩,村内遗留大量的土木瓦房,因年久失修大多数已倒塌,剩下残垣断壁,杂草丛生,不好看并存在安全隐患。
2023年,前江村经摸排形成一张“拆旧航拍图”,分期逐步对村居“废、破、危、违”“四必拆”建筑一一拆除。
整治中,前江村并不是一拆了之,而是利用拆出来的空间,结合村庄规划和现实发展所需,着重打通断头路,规划建设景观公园、文化广场、停车场、共享菜园等民生项目,解决了农村空间拥堵、配套老旧、村容村貌杂乱等问题的同时,补齐了农村基础设施。
过去两年来,前江村共“拆旧”3851平方米、“拓新”3867平方米(包括荒杂地)。“在拆除旧房时,我们也注重保障群众的土地权益,出具‘简易红线图’,并用条石走边明确房屋四至。”王惠生说,接下来,村里还计划拆除一片旧房,用于规划新村建设,整体提升人居环境。
从“清脏”到“治乱”的转变之风已经吹遍漳州大地。漳州坚持分级分类全域整治,将全市1588个村级建制单元划分为基本城市化、城郊融合类、集聚提升类、稳定改善类、文化传承类、民族团结类、侨台赓续类、收缩待定类、搬迁撤并类等10类,以“清沟扫地摆整齐”为基础,清理垃圾和乱堆放;以“拆旧拓新整漂亮”为进阶版,拆除危旧房,优化公共空间;以“穿衣戴帽扮靓丽”为升级版,结合地方文化改造建筑和绿化;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升级、塑形铸魂。
目前,漳州市已推动519个建制村开展“拆旧拓新整漂亮”,完成“拆旧”5672宗、“拓新”4890宗,总建筑面积200.5万平方米。
激发产业新活力
随着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乡村产业也有了更多发展空间。
长泰区武安镇溪东村坐落于长泰主城区与经济开发区的交界地段,人流、车流密集,新厂房、新楼盘加速崛起。在城镇开发建设中,遗留着一些闲置地块,渐渐沦为生活垃圾和建筑废料“堆积地”,也成了当地管理的痛点难点。
“每次人居环境整治都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为此我们决定转变治理思路。”溪东村党委书记郑龙宾介绍,自2021年起,村里通过租用或申请托管方式整合闲置土地,打造兵家创业园、龙津两岸城东农产品展销中心等项目,支持退役军人就业创业。
走进溪东村兵家创业园一期,只见道路宽敞整洁,店面整齐排列,商客络绎不绝。“这里交通便利,临近经济开发区,门店非常吃香。”郑龙宾说,目前兵家创业园和展销中心均已全部外租,每年新增村集体经济收入约180万元。
村集体收入增加了,溪东村将散乱在各处的猪圈、鸡舍等“脏乱差”小地块建成口袋公园,供村民运动娱乐。聘请第三方负责全村的卫生保洁和垃圾清运工作,使全村卫生面貌得到了明显提升。
“这里风景优美,畲风浓郁。”4月17日上午,来自广东省汕头市的游客李女士一行6人自驾来到云霄县下河乡坡兜村游玩,依次打卡畲家乡愁园、生态休闲步道、一鉴钟情园等网红打卡点。
坡兜村是云霄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拥有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深厚的民俗底蕴,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游玩。“6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贫穷的小山村,村里没钱,基础设施十分薄弱。”下河乡人大主席李伟生表示,随着人居环境整治拆旧拓新进度加快,村里有了更多发展空间。
立足农文旅发展定位,坡兜村将废弃的猪圈、旱厕、老屋改造为畲族文化馆、畲家乡愁园和钟馗文化园,展示钟馗文化、畲药、畲食等。通过“穿衣戴帽扮靓丽”工程,道路两旁安装畲族风格路灯,墙面绘彩绘,脏乱地块变身菜园、花园、凉亭,形成特色乡愁景观。
为了提升游客体验,去年,坡兜村又租赁了300多平方米闲置民居,改造成休闲驿站,售卖农特产品,并推出畲服换装体验,丰富旅游业态。
经过多年的深耕,坡兜村每年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去年村集体收入67.05万元,比2021年收入翻了五番,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等。
“我们不仅要让乡村美起来,更要通过环境再造激活产业动能,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漳州市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项目推进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人居环境整治既要擦亮乡村底色,也要千方百计变“美丽成果”为“美丽经济”,发展休闲农业、庭院经济等,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形成产业、村寨、景观、旅游互动发展的新格局。
机制护航“持久美”
房子时常维护,才能住得长久,人居环境也是如此。
每天早上6点,上坂村的保洁员吴深顺等6人开始工作,他们拿起工具,负责各自区域的清洁。上午10点左右,一辆垃圾转运车驶入村里,依次清理垃圾桶,将垃圾集中运送到云霄县垃圾处理中心。
这是云霄县探索实行垃圾清扫、转运分离的“双线结合”运行模式。“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及干部监督,并且节约成本,全乡垃圾清理费用由原来清扫清运第三方包干的360万元下降至210万元。”和平乡综合执法大队队长吴鑫瑞解释,村组建保洁队伍负责清扫,乡里聘请专业公司负责转运,提升保洁调度和考核监督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为健全长效管护机制,这几年漳州先后出台《漳州市村庄清洁规范和要求》《漳州市农村保洁员管理暂行办法》,在我省率先实现农村保洁经费、人员、工资“三保障”。市级财政每年按标准补助保洁费用,通过“一事一议”、村规民约建立日常保洁、定期检查、考核奖惩制度,巩固整治成果。
在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的同时,漳州还注重激发群众主动性。清晨7时许,长泰区坂里乡坂新村村民何金木就准时出现在自家院子里,打扫庭院、养护花草,保持院内外整洁。
这样的场景在坂新村已成为日常。2022年起,坂新村采用积分制推动人居环境整治,群众参与房前屋后打扫、垃圾分类等可获积分,庭院微景观额外奖励积分。每月考评并评选“红黑榜”,积分可换生活用品。三年来,全村累计发放超100万积分,兑换商品价值超12万元,垃圾总量下降约55%,培育出8个省级和15个市级“美丽庭院”。
“积分制激发了大家参与村庄清洁、绿化和美化活动的积极性。”坂新村党总支书记陈威煌表示,过去村民常在庭院堆放工具,现在自觉收纳并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治理。
环境改善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日前,漳州市启动农村人居环境“补短板、强弱项”提升行动,聚焦垃圾治理、污水治理、拆旧拓新及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增加资金保障、引导公众参与和强化监督推动等措施,确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持续有效推进,使农村环境由“一时美”转变为“持久美”。(报业集团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张葭)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