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市以入选全国首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为契机,打造社会心理服务的“龙岩模式”
撑起心灵健康“守护伞”
2018年,龙岩市成为全国首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之一,也是我省唯一入选的设区市。从零星的心理咨询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心理健康服务,从运行心理援助热线到全面推进心理健康公共卫生服务,从培养基层心理健康师到创新“9+5”运行模式,龙岩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瞩目成果,不久前入选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
从试点到示范,龙岩是如何做到的?近日,记者来到龙岩市第三医院(下称“三院”)的龙岩市社会心理服务中心一探究竟。
以学科建设为支撑
“社会心理服务需要临床心理服务为其兜底,如果没有临床心理提供后端技术支持,前端的社会心理服务将无法发挥有效作用。”三院院长王东明解释,社会心理服务发现需要心理干预的人员,“以前我们常说心理健康服务是富人的专利品,然而以临床心理为支撑,再壮大社会心理服务,心理健康服务便能‘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为龙岩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核心建设单位,三院拥有较完善的临床心理学科群。在心理健康还未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议题前,三院便开始谋求转型,在精神医学科外增加了医学心理科,从聚焦重性精神病治疗向关注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防治转型。
一方面,重视人员培养。“三院高度重视临床心理科医师和心理治疗师。”王东明表示,龙岩市为三院引进心理学人才提供专门政策支持,同时三院每年都会遴选一批医师外出进修,短则两三年,长则五年,培养真才实学的心理医师。
另一方面,细化学科管理。随着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三院又增加了心理咨询科、老年心理科、儿少心理科、中医心理科、睡眠医学科等,同时细分了32个专业组,并结合实际编写诊疗操作手册。“行业内没有现行的操作标准,只能由三院自己编写。我们不是简单地为患者提供心理安慰,而是实施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心理诊疗。”
以“双牵头”为保障
“有些地方完全依托于医疗单位,有些地方由单一政府部门全权负责,有些地方交由第三方民营机构主导,龙岩则是‘政法委+卫健委’双牵头工作机制。”王东明道出了龙岩的又一与众不同之处。
卫健部门为壮大全市社会心理服务专业力量提供支撑。
通过举办培训班,深化中心与其他医院、学校、单位、街道等多元合作模式;做强13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心理健康门诊等方式,建立起全市精神心理防治紧密协作机制。截至目前,龙岩市已培训390余名基层心理健康师,培训基层社会心理服务人员3631名,组建了8支心理危机干预队伍……
龙岩市委政法委的加入,让当地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如虎添翼。
王东明举例道,青少年心理问题需要教育部门介入,低收入人群心理问题需要民政部门帮助。“有了政法委牵头,召集多部门共建就容易得多。”
如今,一张由多部门共同编织的社会心理服务网络在龙岩横向铺展开来。卫健、政法、教育、残联、妇联等部门结合各自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心理服务。
“双牵头”模式下,龙岩市还将工作触角延伸到县、乡、村,社会心理服务纵向直达基层。
通过“百乡千村”覆盖工程,目前龙岩市全市133个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心理咨询室建成率为100%,1940个村(社区)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建成率达99.74%。龙岩市还建起“精神心理互联网医院”,在三院建设“互联网+分级诊疗平台”,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会诊服务。
依托各级综治中心和共享平台,实时监测重点人员情况;依托心理危机干预大队,为突发事件提供心理救援……社会心理服务逐渐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
“我们要求各级综治中心第一时间介入矛盾纠纷化解稳控,并对心理风险高危人群开展危机干预,让心理健康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龙岩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社会需要为指引
“为公众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为市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个性化心理健康服务,参与现代化社会治理。”王东明表示,这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三大职能,亦是中心建设的三个方向。
如何实现三大职能?龙岩市探索出“9+5”运行模式。
“9”指九大职能部门,包括监测预警部、城乡综合部、特殊群体部等。“5”指为社会心理服务兜底的医学心理五大业务中心。“这一模式既有行政执行力,又有医疗服务力。”王东明表示,该运行模式吸引了将近20个试点城市前来学习。
然而在初期,接到建设任务的三院却一头雾水。如何破局?王东明说:“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
在多年的学科建设和日常诊疗中,三院对群众的心理服务需求已有大致掌握。试点建设开始后,三院更加积极收集群众需求。在群众来访时主动询问;在宣教活动中分发调查表;关注群众在微信公众号中的反馈;外出进修时学习他院经验……随着所获信息越来越丰富,脱胎于群众需求的“9+5”模式逐渐成熟。
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之前中心建在三院内,大家将精神障碍诊疗和心理健康服务混为一谈。”王东明说,2024年,中心实施提升改造项目,搬到了新址。
物理空间的扩张推动了诊疗服务的精细化。更重要的是,群众的态度有了极大改变。
“比起冷冰冰的医院,这里更显温馨。”王东明感受到中心来访者数量明显提升。周围社区的态度变化更是让王东明欣慰,他认为这是社会健康观念的提升。“新址刚建时,周围社区听说三院要在这里建点,又害怕又怀疑,现在他们都热情地邀请我们做讲座。”
王东明表示,下一步将利用新大楼打造“市民心理健康学校”,开展面向市民的心理健康教育。(记者 徐士媛 通讯员 温连光)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