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百”工程三年计划顺利完成,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4万吨/日,新增改污水管网506公里,目前日污水处理能力已略微超过实际最高日供水量
碧水蓝天映鹭城
前埔水质净化厂(资料图片)
春风浩荡满目新,扬帆奋进正当时。
隆冬时节,厦门高崎水质净化厂污水处理箱体顶部的上盖公园内,新铺的大面积绿植摇曳着绿意,在寒风中格外耀眼。不久后,这个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公园将成为附近市民全新的绿色休闲空间,而公园下面,就是日污水处理能力高达20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层,是实现厦门岛污水“零排放”的重要托底工程。
直面短板,在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厦门市污水治理的不足后,厦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建立由市委主要领导亲自挂钩的“全市污水处理能力提升问题”整改包案机制,成立由市长担任总指挥的全市污水处理设施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市政园林局),全面加快推进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统筹协调,全力推动污水“三个一百”工程三年计划的实施。
三年来(2020—2022年),厦门顺利完成总投资100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0万吨/日、每年新改扩建污水管网100公里的“三个一百”任务。截至2022年10月底,已完成投资151亿元,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04万吨/日,新增改污水管网506公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厦门的建设实践,正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贯彻落实。全力夯实城市发展后劲,厦门正以更高质量更高标准加快打造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
岛内外污水厂科学布局
满足全收集全处理需求
走进高崎水质净化厂的厂区操作层内,宽敞明亮的空间,集约高效的半地下式污水处理设施,地下就是污水收集层,空气中却闻不到异味,作为厦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的重点工程之一,这座绿色低碳的厂区已于去年底通水,远期规划将达到50万立方米的日污水处理能力。
走入顶层的上盖公园,大面积的绿化和园区水景景观已经初步呈现在眼前。厂区负责人介绍,汩汩流出用于灌溉这些绿植的,正是厂里经过层层处理后达标排放的中水,清水潺潺,澄澈透明,全面完工后,这个以水文化为主题的公园绿地,将成为市民的休憩场所。
厦门市政集团环科公司党委副书记庄若琳说:“借助污水厂和上盖公园建设契机,我们将新时代廉洁文化与水文化有机融合,打造这座以‘净水澄心’为主题的水文化公园,作为廉洁文化品牌的重要载体,不仅夯实企业职工、党员干部‘不想腐’的思想根基,也让来休闲的市民游客在赏景时得到心灵净化,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倡廉反腐的宣传效果。”
翔安区,内田水质净化厂,一期工程处理能力6万吨/日,从设计到建设,处处彰显出绿色低碳的理念,利用地形高差,优化工艺设计,采用全封闭除臭,有效防止臭气对周边居民的影响;尾水经过消毒后,排入附近的内田溪,作为生态补水,改善溪流生态。
集美区,前场水质净化厂,出水水质执行《厦门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A级限值,承担着软件园三期、机械工业园区在内约17.5平方公里范围污水处理任务,建成投用后,已有效缓解片区污水处理压力……
三年来,厦门全力推动16个水质净化厂新、改、扩建项目,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王艳艳说,截至今年9月,已建成通水14座,全市大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由91万吨/日增至195万吨/日,已经略微超过实际最高日供水量(173万吨),可以满足污水全收集全处理需求。
目前,在建的2个水质净化厂项目大嶝、下潭尾水质净化厂已具备通水条件,到2022年底全市大型集中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能力将达203.5万吨/日。
前端收集,末端处理,中间的污水管网则同步设计、建设、投运。连续三年,厦门均超额完成每年新改扩建污水管网任务,累计已完成506公里污水管网新建、改造。
同时,加强污水调度能力建设,科学设置调节池、增设应急转输管网,提高污水系统应对水量、水质波动和抵抗系统风险的能力,近三年市区两级已建成投用南湖公园西园调蓄池、海天调蓄池、筼筜污水调节池、月美池调蓄池等22座调蓄池,新增调蓄能力18.5万吨,在建五缘湾湾顶调蓄池,可再新增调蓄能力5万吨。
全收集、全转输、全处理,大幅度补齐城市发展短板,为重点项目建设、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优良的市政配套,助力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
源头解决雨污混流难点
排水精细化管理进小区
16日上午,冒着细雨,厦门市政集团环科公司工作人员来到官任小区,打开污水井盖,潜望镜徐徐放入井中探测,观测到的管网是否有破损或其他各种情况,会通过平板电脑上的排水管家APP清晰显示出来,方便维护和管养。
“我们会定期开展外部巡视和内部检查,内部主要关注单元出户井、市政接驳井、重点排水户预处理设施下游接驳井的情况;采用CCTV检测、潜望镜检测、声呐检测、染色检查和烟雾检查等方法,定期开展管网功能性和结构性检测。”厦门市政集团环科公司表示。
官任片区是厦门排水管理进小区的首个试点区域,通过溯源排查11条市政道路及13个小区、大厦的9131米排水管网,发现174处问题;新建及修复排水干支管、新建排水立管、新增及翻建检查井、更换井盖等一系列举措,实现正本清源改造,完成系统化的高质量建设。
在实现片区排水管网全覆盖、雨污水应分尽分、污水全收集后,小区排水管网被委托给专业排水公司管理,通过专业“排水管家”的管理服务,有效解决了小区排水管网长期管理不善、雨污分流后又重新混流的问题。
这就是厦门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践的“溯源排查、正本清源、排水管理进小区”源头雨污分流三步走治理模式——
全面完成溯源排查。全面开展城市建成区排水管网混接错接情况溯源排查,形成问题清单。至2021年4月,全市建成区排水管网溯源排查工作已全部完成,排查管网长度约2.28万公里,发现问题41.75万个。
全面推进正本清源改造。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已经完成正本清源改造面积189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48.5%。
全面推行排水管理进小区。改造一片、验收一片、移交一片,引进专业排水公司,参与正本清源改造过程监督和验收把关,并负责改造后污水设施的常态化巡查管养维护,避免再次出现混接、错接、偷排等问题。目前,已有61个小区移交专业排水公司管养。
解决排水管理“最后一公里”
长效监管机制已初步形成
艰难,方更显勇毅;笃行,才弥足珍贵。
从源头解决问题,最终还要长效的监管、长期的维护。厦门探索建立全链条全生命周期的排水管理监管机制,制定出台了《厦门市排水管理办法》,解决排水管理“最后一公里”问题,从排水源头上实现专业化的动态管理。
市市政园林局总工程师王艳艳说:“在溯源排查开始前,我们专门组织编制排水管网溯源排查数据标准,对各单位提供的排查数据进行规范。同时,委托市规划数字中心,将全市排水管网基础信息录入资源规划CIM平台(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形成排水管网‘一张图’,不仅弥补了全市地下排水管网底数不清、位置不明的缺陷,也为后续排水管网改造建设和运维管理信息化创造了条件。”
依托这个排水管网“一张图”,厦门对排水实行智慧化管理。通过开发排水管家APP,在正本清源改造的同时完成存量排水户摸底、登记、造册,指导预处理设施不到位的排水户进行改造,并协助办理排水许可证,将排水户纳入排水管理单位日常巡查中。同时,正在制定排水管网维护管理质量考核办法和排水管网维护定额,形成对排水管理单位的考核体系和按效付费机制。
“可以说,经过三年的综合治理,厦门全市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大幅提升,污水收集管网更加完善,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同时,排水管理长效机制也逐步建立完善,排水管网混接错接问题逐步改造到位后,将同步实现常态化、规范化管理。”王艳艳表示。
2021年、2022年生态环境部华东督察局先后6次莅临厦门实地检查,对厦门污水治理工作成果予以充分肯定。今年8月,厦门市污水治理工作经验由省生态环境厅、华东督察局作为全省整改正面典型案例报中督办。(陈挺 李志颖)
亮点
污水收集处理更到位
通过强化厂网设施建设,结合前端雨污分流改造和末端截污,全市污水处理量、污水进厂浓度、集中收集率均明显上升。
2020年底,5座新扩建水质净化厂陆续通水后,2021年,全市大型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污水处理量为43419万吨,同比增加8779万吨,增长25.34%,污水处理率达100%;COD去除量114999吨,同比增长20625吨,增长21.85%。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日均供水量146.4万吨,日均污水处理量148.9万吨,供水量和污水处理量基本持平。
流域水环境明显改善
经过提标改造,同安水质净化厂、翔安水质净化厂尾水提升到地表类Ⅳ类水质标准,引入埭头溪、浯溪、内田溪作为溪流生态补水水源,澳头水质净化厂尾水引入怀远湖作为生态补水水源,为相关河流、湖库水环境改善创造了良好条件。
2021年,实施补水的翔安九溪流域全部9个断面均消除劣Ⅴ类,其中有6个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在改善水质的同时,也为周边农田灌溉提供了丰沛的水源。2022年前三季度,实施补水的翔安九溪流域全部10个断面(除黑桥水闸外)均消除劣Ⅴ类,其中有4个断面水质达到Ⅲ类及以上。
农村水环境大幅提升
全市1216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任务已于今年8月底全面完工,全市农村水环境大幅改善提升,房前屋后臭水沟基本绝迹,沿河沿溪直排口全面消除。埭头溪、埭溪桥、三秀山、怀远湖等一些水体水系重新恢复昔日“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景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