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发展之“梅列样本”调查
无差别待遇,让每个孩子都绽放光彩
作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和我省首批教育强区,三明市梅列区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被誉为“梅列样本”。
近日,记者走进梅列中小学校,试图梳理出“梅列样本”可资借鉴的经验。
无差别校舍
城乡办学条件“五统一”,“丑小鸭”变身“白天鹅”
位于陈大镇的三明六中是地道的农村中学,不大,全校212名学生。
不过,生源少,并没有成为政府少投入的借口。2010年,梅列区投入1600万元,将列为D级和C级危房的校舍推倒重建。
12月中旬,记者来到这所中学。阳光下,新教学楼和宿舍楼熠熠生辉;和风中,百竹林婆娑摇曳;实验室里,各种仪器琳琅满目……
校长邓衍斌说,学校正在安装电子门禁系统,以后学生进出校都刷卡,管理更严密,安全更有保障。开通电子门禁,这在三明市的学校中是头一个。
从“丑小鸭”变身“白天鹅”的,不仅仅是六中,还有列西小学、小蕉小学等农村校和薄弱校。
群英小学原是三钢的子弟校,后划归地方。目前全校800名学生中,约有一半是外来工子女。近两年,政府投入1100万元,对学校进行了改扩建。
学校操场崭新的塑胶跑道引起记者关注。校长林华灵说,这是刚刚按照城乡办学条件“五统一”配套建设的。“五统一”即,图书和教学仪器统一按一类标准配置,信息技术“班班通”统一进教室,教师电脑统一人手一台,网络资源与建设统一标准,运动场地统一塑胶化。
2009年以来,梅列区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并统一配备教学设施设备、信息技术装备,一下子缩小了城市校和农村校的差距。
无差别师资
构建教育共同体,消弭教学质量“剪刀差”
李培芳是三明八中的语文老师。这学期开始,她到三明六中支教两年。
“到六中的第一天,我提起‘9·11’,全班只有4个同学知道。和城里孩子相比,农村学生阅读少、视野窄,也缺乏好的学习习惯。”李培芳说。
为改变这一状况,她从家里带来《演讲与口才》,每节课前用5分钟让孩子读一篇优美的文章;定期开展主题辩论,如“自我管理利不利于学生成长”“我们的卫生习惯靠自律还是他律”“网友能不能见面”等。
半学期过去,成效明显。“现在,孩子们爱思考了,视野也宽了,觉得上学是件很快乐的事。”李培芳说。
近3年来,在梅列,像李培芳这样参加支教、交流的教师有263名,双向轮岗交流比例达到38%。
小片区管理是梅列区促进师资均衡的另一项举措。以市、区优质校为龙头,捆绑城区及农村校;片区内龙头学校课堂开放、资源开放、教育教学教研活动开放,实行优师共享、捆绑考核。
全区设3个小学片区、2个初中片区。比如,东新小学与三明学院附小、梅列第二实小等就形成教育共同体。
“观摩几所学校老师教的同一课,一比较,马上看到自己的不足。”东新小学陈水英老师参加了小片区的“同课异构”教学研讨后,感触颇深。
学校托管,是推动农村薄弱校发展的又一尝试。
八中是农村校洋溪中学的托管方。近年来,以植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教育理念为旨归,八中从管理制度、师资队伍、教学教研、学生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入手,全面帮助洋溪中学提升内涵建设,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经过双向努力,洋溪中学通过了首批农村标准化学校评估,学校“让每个生命绽放光彩”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教育专家及同行的赞誉,成为在三明和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村样板校。
数据显示,梅列区小学毕业统考,农村校小焦小学已连续5年位列第一;全市中考,洋溪中学每年超过40%的学生进入重点高中。
无差别成长
打造“无择校城区”,本地和外来一视同仁
人们习惯于把学校分三六九等,择校就成了许多家长的烦心事。
但是,梅列的学生家长却很少有这样的烦恼。
2005年,梅列区划定群英小学和三明十一中为农民工子女入学定点接收学校,区财政每年安排经费给予补助。
2008年起,区里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公共教育体系,学生的公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公办义务教育学校100%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原则。两大手笔,基本实现了“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的目标。
目前,梅列区公办校接收外来工子女4000余人,约占总生源的30%。“各校间差异明显缩小,为打造‘无择校城区’提供了现实土壤。值得一提的是,无差别就近入学,对外来工子女特别有利。只要外来务工者在学校所在片区租房,不求任何人,子女就能入读。”梅列区教育局局长蔡宗平说。
群英小学的后山,密密麻麻地分布着矮小的平房。它们多是三钢工人早年的自建房,现在是外来务工人员的聚居地,有1000多户。
三年级学生邹小敏一家就租住在这里。
小敏喜欢看故事书,每天早上到校后,都会到学校的“悦读厅”看半小时的书。
群英小学外来工子女多,由于父母早起忙生计,他们到校一般比城里孩子早。学校特地提早半小时开门,腾出地设了“悦读厅”。
在梅列,呵护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让外来工子女和城里孩子一样全面发展,就像这样具体到一个个细节中。
来自沙县的黄巧玲,是东新小学六年级学生。上学年,她获评“三好”学生、学雷锋标兵和音乐之星。
“每学期评先评优,我们都算百分比。” 东新小学校长于玉芳说,“全校1247名学生,外来工子女816人,约占65%。学校定下硬杠杠,每次评先评优,获奖者中外来工子女的比率不低于65%。”
细心体贴、公平对待,就像一股股暖流,浸润着外来工子女的心田,激发着他们学习和创造的热情。
6年级学生魏陈婷,母亲早逝,父亲在一家洗车店打工。一直钟情小发明的她,在指导老师的启发下,用废弃的油壶、皮筋、拖把柄等,发明了捡乒乓球器,获得第25届福建省创新大赛小学组一等奖。这是三明市在这一比赛中首获小学组一等奖。
最新抽样调查显示,梅列百姓对当地教育事业的满意率达99%。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