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经验

更多 +
  • 04/ 11

    莆田市仙游县创新“五证同发”“五优服务”模式推动营商环境再提升


      一、背景情况
      在项目推进中,由于项目业主对审批政策、报批流程、手续要求不熟悉,同时审批部门存在坐等项目审批、协同审批壁垒多等问题,严重影响项目进展。莆田市仙游县瞄准落地企业需求,主动探索创新“五证同发”“五优服务”模式,形成从企业招引到开工、开工到投产全生命周期集成式服务,全力保障项目早动工、快建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打造审批更快、服务更好、效率更高的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企联动破壁垒。围绕企业急需动工的需求,探索项目服务的创新路径,提出“五证同发”“五优服务”的改革构想。一是建立“政府全力推进、部门协力服务、企业密切配合”一体推进机制,围绕20多个关键前期手续逐个项目量身定制节点计划,形成责任清单和时序流程图,明确时间节点、任务分工、完成时限,全过程对表推进。二是建立项目协调工作群,将审批窗口前移到企业身边,由各审批部门业务骨干组成的帮办团实时服务企业,共同对项目进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把脉问诊”,既打通业主与审批部门之间、各审批部门之间壁垒,又将原来的“单兵作战”转变为现在的“协同作战”,确保前期工作协同联动推进。
      (二)创新五证同发提效率。聚焦项目前期手续审批办理环节多、时间长问题,坚持压缩部门时间、留足企业思考时间。一是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调整审批时序,将互为前置的串联审批流程整合为协同发力的并联审批、一次性审批,全程信息共享,实现土地出让合同、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5个证件同步审查、同步办理,让项目审批从“走弯路”到“跑直道”、把“接力赛”变成“齐步跑”。二是各审批部门专人挂钩跟踪服务项目,采取上门辅导、提前告知、联合会商、模拟审批等方式,提供“全天候、零缝隙、保姆式”组团服务,提前告知业主具体规范要求,给予事前辅导,帮助及时补正材料,留足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在合理布局、周密设计上的充分思考时长,大幅提高审批效率,让项目前期工作跑出加速度,仅用时29天完成项目“五证同发”。
      (三)升级五优服务优效能。以“五证同发”模式为基础,延长项目环评审批、技改融资、财税辅导、招工引才、用水用电等“五优服务”链条,打造全链条服务。一是在项目洽谈过程中,生态环境部门提前介入从技术路径层面把脉项目落地环境影响评价,探讨问题解决方案。同时自来水公司、供电公司运用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系统提前指导业主办理临水临电,同步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和后期用水用电需求,提前布局配套供水、供电线路,做到环评编制、水电接通与前期报批同步,有效节省企业建设时间。二是工信、税务、金融办等部门从项目前期报批到建设投产全过程关注参与,针对企业融资难题,梳理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投资计划及融资需求,精准推动银企对接,由各银行竞争谈判、企业自主选择,帮助寻找最合适的银行、最优的利率、最长的期限、最短的审批。推行“项目管家”服务,进行税务服务全流程指导,最大化为企业争取补助减免,避免企业申报走弯路,减轻企业负担。主动对接企业梳理缺工情况,搭建招聘平台,帮助对接劳动力市场有效保障用工需求,为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三、取得成效
      一是审批流程优化。转变传统审批模式,实现流程再造,将企业的“等地期”、部门的“等待期”变为前期手续的“工作期”“服务期”,推行“提前办”“并联办”“同步办”,创新实现土地供应环节、规划许可环节“两条腿同步走路”。
      二是落地速度加快。以部门的超前服务、深度参与来最大限度缩短项目运作周期,做到交地和开工“双同步、零时差”,实现更多项目“交地即交证、交证即开工”,让项目至少提前4至6个月开工建设,已先后12个项目上运用,并被复制推广到莆田市其他县区。
      三是营商环境提升。从“被动审批”转变为“主动服务”,每个环节都提供“一对一”“点对点”精准辅导,让企业办事少跑路、不跑冤枉路,大大缩减了企业成本,坚定企业投资发展的信心,打造营商环境“金字招牌”。
       
      一、背景情况
      在项目推进中,由于项目业主对审批政策、报批流程、手续要求不熟悉,同时审批部门存在坐等项目审批、协同审批壁垒多等问题,严重影响...

  • 04/ 01

    三明市清流县激活高质量发展“人才引擎” 助力氟新产业“加速跑”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三明市清流县为进一步推动人才强县战略,开展氟新材料产才研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才聚有氟之城”项目,打造清流氟新产业人才洼地,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为氟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打造革命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证。
      二、主要做法
      (一)铸强人才链,为氟新材料产业发展聚势赋能。一是政策引领,推动人才发展。围绕氟新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出台《清流县劳动力素质提升与产业发展融合实施方案》《清流县氟新材料产业人才集聚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及配套措施,逐步形成园区产改“1+N”政策支持合力。2024年深入摸排企业50家,精准掌握人才供需情况,为人才指明方向。二是配套保障,落实人才补助。为氟新产业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子女入学、配偶安置等便利服务,提供“福工·人才贷”“技改贷”等金融信贷产品,为化工新材料人才综合授信2亿元,2024年累计发放各类化工人才补助88.86万元。三是完善体系,优化人才环境。建立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同频共振的“双招双引”工作模式,在北京、嘉定等地设立清流人才工作站,引进专家团队,推动5个项目签约开工。
      (二)夯实教育链,为氟新材料产业保障人才储备。一是打造“两张清单”。出台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梳理重点园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现有技能人才和全县人才培训鉴定机构“两张清单”,动态掌握人才储备情况。二是培育专业人才。探索“订单式”育才模式,推动企业预签、委托培养,依托三明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黎明职业大学等高职院校,开展“3+2”“二元制”办学模式,清流职高全日制化工班由2020年1个班27人增加到现在14个班524人。三是推动校企合作。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邀请中国人民大学、福州大学、三明学院等高校化工专业学生到县内化工企业开展生产性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大学毕业生“职”在清流,为行业培养更多优秀的后备人才。
      (三)延伸产业链,为氟新材料产业构建发展生态。一是加强专家技术指导。健全完善专家顾问和发挥作用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一产业一院士一团队”“院士专家三明清流行”“周末工程师”等活动,对接专家团队为清流县氟新企业发展“把脉”,助力企业转型升级。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引进省引才“百人计划”专家团队和国际顶尖的台湾湿电子化学品专家团队,组织实施科研攻关,打破氟化工技术“瓶颈”。建设福建(清流)革命老区新材料高质量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提升氟新材料重点区域和关键领域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三是挖掘高技能人才。争取省应急厅在清流县设立特种作业安全生产考试点,开设氯化工艺等14项特种作业考试培训项目,2024年共开展7期危化安全作业考培考证。
      (四)激活创新链,为氟新材料产业搭建人才平台。一是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开展氟新材料产业链特聘专家团试点工作,链接院士专家,设立氟新材料产业事业单位法人新型研发平台,推动上海交通大学三明(清流)电子化学品联合研究中心落地,东莹化工被认定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二是探索企业评价积分制。实施《清流县新材料企业员工积分制管理办法》,将技能提升、工艺改进等量化积分,打破传统主观评价模式,使人才选拔更加透明公正,指导31家企业申请基础性人才认定,量化员工贡献,提升员工满意度。三是加强人才帮扶协作。分别与嘉定区人社局和石狮市人社局签订对口合作框架协议,2024年11月嘉定—清流人才工作站(人才驿站)在嘉定区揭牌。常态化开展人才交流培训,邀请上海、石狮专家人才来清指导培训11次,组织化工企业人才到上海、石狮学习考察3次。
      三、取得成效
      一是筑巢引凤服务优。构建高端人才到基础性产业工人的全要素保障,筹集人才公寓2幢,为43名人才解决住房问题,落实人才购房补贴7人、优惠19.18万元,办理人才贷、技改贷160笔9890万元。通过举办人才国情省情市情县情研修班和人才疗休养等活动,强化人才政治引领与关心爱护,全面兑现教育、医疗、交通、金融等各项政策服务。
      二是引智聚才硕果丰。通过共建氟新材料专家工作站、人才交流基地等平台,聘请20多名院士专家作为产业发展顾问,打破电子级氢氟酸技术“瓶颈”,产品纯度达G5级,推动41个项目获省级科技立项、147个获国家专利项目成果。
      三是四链融合成效显。主动融入全省、全市氟新材料产业发展大局,通过做深做实县域重点产业链,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四链融合,2024年全县R&D投入创新高,同比增长9.6%,氟新材料全产业链产值30亿元,同比增长14%,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8%。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三明市清流县为进一步推动人才强县战略,开展氟新材料产才研融合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才聚有氟之城”项目,打造清流氟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