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所念才是过年的正确打开方式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人民群众就地过年服务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疫情高风险地区群众均应就地过年,中风险地区群众原则上就地过年,低风险地区倡导群众就地过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近期进行了一项调查,在2025名受访者中,有85.4%明确表示将响应国家号召,放弃回老家过年的传统,留在自己工作的城市“就地过年”,以减少疫情传播风险。
这年头,“如何过节”已成公共话题,“年味渐淡”引发了公众焦虑,“沿袭传统”和“尊重创新”的争论方兴未艾,“有钱无钱,回家过年”的乡愁记忆,以及流传甚广的“烟花爆竹开禁”等谣言,都可以窥出舆论躁动下的民意期待。不过,一个基本共识是,没有一成不变的传统,也没有整齐划一的民俗,何处过年,回不回家,都不是“如何过年”的困扰。真正需要厘清的问题是,过年的正确打开方式,其实是“仪式感”下的那种心有所念。
朋友圈中,有人千里迢迢从外地返乡,发现家乡变化太大了,真正的乡愁似乎只能在记忆中寻找。即便是念念不忘的过往,也无法得到复制——在那个物质贫瘠的时代,任何超常的喧嚣和热闹,都足以让精神得到极大的满足。社会的进步促成了形式的演变,那一代人的方式已成为过往,新生代不会有这样的经历,也无以从内心真正去感同身受,从内心生发出同样的感慨。每代人都有自己特定的经历与记忆,“如何过节”没有统一的答案,而是充满着个性化,不断颠覆传统并形成新模式。比如一场疫情造成了传统的改变,超过八成的人放弃回家过年,这也引发了这些留下来的人在居住地“如何过节”的公共思考。
笔者以为,真正的年味有两种层次的体现,一是形式上的尊重,即我们常常所讲的“过节要有仪式感”。没有形式上的尊重,就没有对内涵的敬畏,传统中的走亲访友,见面拜年和彼此祝愿,应当得到继承、坚持和弘扬,而且最主要的是要发自肺腑而不是敷衍塞责。近年来,很多有识之士呼吁大家在编发祝福短信时要“亲自动手”,原创而非粘贴复制,其意就在于此。
二是内涵上的敬畏。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对过年要保持庄重恭敬之态,就需要坚守内心的信仰,保持初心不变。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一个人保持内心的平和,心有所念、情有所寄、意有所指,无论身在何处都能让过年过节变得有意义,都能让自己的情感表达炽热激昂,对幸福有着独特的体味,对责任有着深层的理解,对未来充满着无穷的向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技术的替代,已让思念在眼前就得以宽慰,让牵挂立马就能得到满足。一个视频电话可以让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面对面”拉家常,一个即时直播就可以把整个过节全景呈现,一个会议视频足以把所有的家庭成员都聚合在一起,这是隔着屏幕的虚拟,又是最直白的现实。只要你想就有可能,只要你愿就能实现,超越传统又回归于传统。
返乡也罢,就地也好,“不能回家,也要为自己创造家的感觉”,才是正确的过年方式。年味从未消散也未改变,唯一改变的是每个人对于过年的态度,是否真诚和真实。□唐伟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